美股什麼情形下會進行股票分割?吸引台股投資人的2大理由

股票分割

股票分割也可被譯為分拆。這個主題大概是我的《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這本書裡面引發讀者較多迴想的前幾個主題之一。詳見書中第5-6節,我在裡面列過我自己經歷過的幾次分拆的列表,以及許多家著名公司的分拆歷史,這都可以說明分拆的重要性。

股票分割吸引台股投資人

我歸納了一下,讀者之所以有極大的興趣,主要有以下兩個理由:

  • 台股沒有完全相同的機制:勉強來說,台股只有股票股利和美股的股票分拆較為近似。我記憶中,2000年之前,台股上市企業還有不少上市公司會發股票股利,但近來已經很少了。
  • 它是造就的超級成長股的主要因素:如我在書中所說的,成功的美股上市企業中,都經過多次的股票分拆,幾乎沒有一家是例外的。問題是,必須在分拆後,股價可以再漲回原來的股價水準才有用啊,否則股價的分拆就是失敗的。

我所知的理由和經驗

美股分拆並沒有一定的決定標準;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我在書中所寫的那樣,經營團隊看好公司未來的經營前景,當然也有很少的案例是經營團隊看錯的,但畢竟是少數,我自己都碰過。美股分拆主要是由董事會決定的。

加入道瓊指數前,股價太高一定會分拆,這點我在書中有說明。另一個理由是通膨,因為錢變薄了,2000年的100元 , 20年過去了,現在應只值58.9元(我是根據美國的實際通膨率計算)。

近廿年來,美股比較不流行股票分拆了,我認為主要是時代的趨勢。在2000年以前很少股票的價格會超過100元,大部份企業希望自己的股價約落在25到50之間,這是一個當時常見的股價區間;落在50-100區間的較少,而且會被歸為高價股,隨時會進行分拆。常見的股票應該只有IBM(美股代碼:IBM)常年在100以上,大家認為IBM股價100元以上是理所當然的,但不認其它股票能享有100以上的價格。這很無聊對嗎?但的確如此。所以大部份那個年代的股票只要接近100元都會分拆。經過通膨的計算,現在的股價100約合2000年時的58.9,也就是現在股價100應該就要分拆了啊!

分拆的壞處

但是分拆會造成許多指數和ETF計算上的困難,蘋果(美股代碼:AAPL)和威士(美股代碼:V)在加入道瓊指數前,都被要求要進行分別為7拆1和4拆1的股票分拆;否則現在的道瓊指數就會變蘋果指數,往蘋果傾斜(蘋果在加入道瓊指數後,又進行過一次的4拆1的股票分拆)。再加上時代的改變,還有線上券商成為主流,不再以交易股數(改以每筆交易)來收佣金或手續費,因此對經紀商們不再有誘因(經紀商代表華爾街的利益)。

不分拆的壞處

所以這些因素就造成了,美股近20年來,不再流行分拆了。但是高價股,遲早是會進行分拆的。我書中提過的兩檔超級成長股:The Trade Desk(美股代碼:TTD)在5/10/2021宣佈一股拆十股,輝達(美股代碼:NVDA)也在5/21/2021宣佈一股拆四股的分拆計劃。

股票分割

高價股若不進行股票分拆,會對其股票流動性造成影響;間接會影響公司的估值和股價的評比。這也是為何字母(美股代碼:GOOGL和GOOG)和亞馬遜(美股代碼:AMZN)都選擇在2022年,不約而同地進行20股拆1股的計劃,最大的原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散戶買得起他們的股票,增加企業的影響力。

朋友們可以參考我另一篇部落格專文《股票流通性和股票分拆對上市企業估值的影響》的介紹。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