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投資成敗的是非量化因素

非量化因素

為什麼會這樣?

人們過度強調科學和數字在投資上的重要性,一如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中第一章第18頁的內容提過的。投資是一門社會學下所屬的經濟領域的學問,和人文比較有關係(我認為人文這兩個字很合適;因為投資的確和人性、群眾、心理、日常生活、經濟供需比較有關係);並不是像物理、數學、工程等自然學科裡的學問可以用數學公式可反覆驗證、100%相同、一樣、正確的答案────投資世界裡不可能有100%正確的答案。但是多數人太過強調量化(數字),不相信在投資世界裡面,非量化的因素反而才是最重要。

理由呢?

但為什麼呢?理由是什麼?

  • 但一如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中5-1第337頁的內容提過的,非量化的因素往往也才是決定投資成敗的因素────也就是估值────這也是股價會上漲的三大因素裡面,最困難的部份(詳見《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中1-2第31頁的內容)。
  • 如果您對非量化的因素能有過人的瞭解,及時找出尚未反映在股價裡的企業,那您投資成功的機率會遠大於其他人。
  • 在投資世界裡,可以被計算出來的,反而是較容易,甚至於是次要的因素。
  • 投資人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很容易會發現:為何大部份偉大的企業的護城河其實都是非量化的因素?例如經營圑隊的能力、企業的效率、企業的文化、產品的計計理念、品牌優勢等────因為非量化的東西很難被競爭者複製。

但人們喜歡從量化角度思考

至於為什麼人們為何較重視量化的因素,我認為可能的理由如下:

  • 如前所述,量化因素看得見,能用數字表達;人有惰性。
  • 教育愈來愈普及,每個人都千方百計想把在學時所學到的統計和數學等量化工具套用到投資上(經濟學大師海耶克也有類似的看法)。造成為使用而使用的不合理現象,即使很荒謬,也可以找出理由來合理化,這就是巴菲特所謂的《企業潛規則,機構制度性強制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蒙格就對這個現象說了一句發生深省的評語「手裡拿著鎚子的人,看到任何東西都覺得是釘子。」他呼應了海耶克的看法「幾乎所有人都(1). 過份重視能量化的因素,因為這些讓學校教的統計技巧能派上用場,而且 (2). 難以量測的因素可能更重要,卻沒有考量。」。
  • 非量化因素很難被觀察,不易取得,更不容易判別,通常需要對企業或行業有很深入的理解,願意投入龐大的時間和心力,若不在投資人的能力圈範圍內,幾乎很難識別。此外,還需要有過人的洞察力,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因此有相當的進入門檻;除非對投資相當投入,願意付出,否則很難辦到。

這正好是巴菲特和葛拉漢的差別

凱因斯就表示過 「統計數字似乎不是合理時,我發現通常常識比統計更明智。」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中2-1第84頁的內容提過的;巴菲特和葛拉漢最簡單和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葛拉漢投資"只"專注於量化因素;巴菲特投資生涯一開始和葛拉漢相同只看量化因素,但隨年齡增加而愈來愈重視非量化的因素,愈來愈淡化量化因素的重要性。但是長期結果很清楚────巴菲特多次榮登世界首富,是眾所周知,是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人。而他的老師,在投資理論的地位無庸置疑,贏得世人的尊敬;但沒有人會把葛拉漢列入史上非常成功的投資人之列,原因就在這裡。

量化投資理論大師自己是怎麼投資的

哈利.馬可維茲 (Harry Markowitz)因為提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而獲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獨創平均變異數投資組合最佳化,說明投資人應如何妥善配置各種基金和資產,在一定風險程度下取得最大報酬。您可能會認為馬可維茲退休時應該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了。但他自己反而把退休金,簡單地平均分配至股票和債券上,完全沒有採用他自己所提出且得奬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複雜的計算配置方式。他自己是這麼解釋的「我本來應該計算資產類別的歷史共同變異數,畫出效率前緣。但我想到如果股市指數上漲但我沒入場,下跌時我來不及出場,那我一定很後悔。我的目的是盡量減少未來後悔的機會,所以我最後決定把退休金平均分配至股票和債券上。」

風投成功案例的考量方式

先撇開命中率極低的事實(這不是本文的重點),為何大多數的人們羨慕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的豐厚利潤能高達數十數百,甚至於上千或萬倍?因為決定風險投資成功的因素就是他們能夠比這世上多數的人,更早看出獨角獸的潛在商業潛力。其中的要訣當然不是這些獨角獸被相中時的賺錢能力,因為沒有獨角獸是能盈利的,也就是量化因素反而不是重點。反之, 風險投資看的重點在於非量化的因素,例如:

  • 共同創辦人間的專長互補程度
  • 公司產品的競爭力
  • 產品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
  • 貨幣化(Monetization)的可能性
  • 潛在暴發力或成長性如何

以上這幾點沒有一件是可被量化的,但對公司的未來賺錢能力和生存的能力則都是至關重大的因素。

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幾乎沒有人是量化投資者

如果投資人仔細研究所有被大眾認可的史上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彼得.林區、凱因斯、 蒙格、費雪等,不論是那一位)的投資原則,這些投資大師的主要投資原則、方法、策略、心得,提的都是非量化的要點,從來不會提出任何數學公式或數字。沒有,一個都沒有。這當然不是巧合,這是這些世所尊崇的成功投資大師的共識!

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中5-1第327頁曾經列出「 進行估值前至少用5個問題過濾是否值得投資」。這5問題都不是可量化的問題,但投資人要評估是否要進行投資前,卻無比地重要。 這些問題都不需要計算,也沒有數字;如果您夠瞭解這家企業,應該立即就能知道答案,不需要查閱任何資料;如果您無法這五個問題,那您真的不應該考慮投資這家企業。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了這到底是不是一家值得你押注大量資金投資的企業。

在投資的世界裡,並不存在「一定」這個詞,如果有一定這回事,那就會有公式,正因如此,投資是門藝術,不是科學。因此投資人應追求的是提高投資成功的機率,也就是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非量化因素
credit: Pixabay

量化因素都反映在股價了

重要的是:通常量化因素都已經被反映在股價裡了。非量化的因素通常很難及時反映出來,只要一反映就會對股價估值造成極大幅度的漲跌。其實這也就是在找出別人尚未看到的「內在價值」,市場終究會反映出企業合理的內在價值────這也就是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中1-2第31頁的內容提過的影響股價三大因素中最重要的第三大因素。 所以投資人想要賺大錢,獲取超額報酬;請把心力放在非量化的因素上。要洞悉非量化的因素(這也就是霍華德.馬克斯所說的第二層思維)當然很難,但值得。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在〈決定投資成敗的是非量化因素〉中有 3 則留言

  1. 投資是在處理未來的事情. 既然是未來還沒發生就無法僅從數字運算推得出.所以我們要從過去的財報績效篩選出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 搭配質化研究了解產業未來發展、企業護城河、產品/服務競爭力、領導人願景策略、經營團隊執行/應變能力等. 在成長的飛輪效應持續運轉假設下. 選出勝率高的企業投資. 寧可大致正確也不要精準的錯誤. 長期持有並定期檢視. 如果是ㄧ批還沒被市場發現的冷門黑馬那就更好了. 人們常說投資是科學&藝術融合的學問. 我想這就是投資迷人的地方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