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需要知識,但很少人想過我們需要何種投資知識。
為什麼絕大部的科技工程師無法靠投資致富?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科技股在過去幾十年每年幾乎都在大漲,是驅動美股上漲的根本力量。非常懂某個特定領域的科技工程師如過江之鯽,但絕大部的科技工程師並沒有辦法成為成功的投資人。當然多數科技工程師們比社會上其它行業的同儕有錢多了,但他們的錢都是工作上賣肝換來的辛苦錢,不論是現金的薪水、紅利、或是公司發的股票;而不是靠他們自行投資賺來的────更致命的是,即使他們對自己公司的某項產品很暸解,但大部份的工程師長期以來養成以技術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事情,而不是從商業和市場的角度。
工程師們懂的是工程,是某個非常特定領域的少數細節,離開這個微小固定的領域,就是個凡人。工程講究的是數字、科學、公式、可以被複製的任何事物,他們生涯所受的訓練強調的是排除法、縮小可能、找出可以重覆的步驟、非黑即白、不能有彈性。然而,這些本領和投資所需要的特質或成功的要素,大部份是相反的────簡言之,投資的世界沒有公式,不是一門科學;這句話我們強調過很多次了。
另一個更具說服力的例子是,在金融界上班的朋友,按一般人的看法,他們對股市和投資的相關知識懂得比較多,這些人的投資報酬率應該很好。但是只要對股市投資有相當經驗的投資人都曉得;這種看法在實務上當然並不成立。這也是為何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後記裡面403頁,提醒投資人,MBA和財經博士只能證明唸書的能力,不代表財經實務和投資上的相等能力。在金融界上班的朋友,絕大部份的人擁有的能力、本領、或他們的工作重點是「銷售」,不是投資或理財────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您能夠明白這點,事情就好辦了。
投資的複雜度超出我們的想像
每個投資人都想率先發現產業趨勢,然後儘早入場卡位,取得先機,因為所有產業的先行者和能取得市佔者,都能享有該行業的大部份利潤,這是基本的邏輯問題。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3-4小節中,在討論如何發現遊戲軟體時,曾提過如何掌握行業趨勢。
但我得坦白說一下,限於文章的篇幅,只能列出摘要和幾點要訣。我想說的是,掌握行業趨勢,發現超級投資新星的方法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容易。投資真的並不容易,股市比人們的複雜度超出我們的想像、理解、和能力。
為何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和生態系統?
為何須要大費周章地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和生態系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投資的世界比你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了,不是單靠某一個或很少數幾個領域的專業就能輕易掌握的,這一點非常地重要。也就是「投資需要的知識是廣度,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深度」,單一領域深度的專家在投資上沒有任何的優勢,否則諾貝爾獎的得主們、歷史上最偉大的幾位科學家、或是集合全球智商最高人士的門薩會員們;理應都能輕鬆投資致富。但實際答案眾所周知,並非如此。一個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發明三大力學定律的牛頓,牛頓自己都坦承這一點。
但為何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和生態系統?每個有投資經驗的朋友都知道,拿別人的投資方法照章全抄(但模仿則是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實務上很難行得通。唯有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的投資哲學和方法,長期而言,投資才能成功。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出生、經歷、社會背景、理解力、價值觀、對未來的計劃、世事的看法、做事的方式,不可能是一樣的────別忘了約翰.特雷恩的名言「投資是一細節的遊戲」 ,失之千里差之毫釐。這一切都會導致每個人的投資喜好、標的(持股或產業)、持股期間的長短、組合集中的程度、風險的承受度,大相徑庭。但是,在大方向上,投資成功的方法和原則並不會有所不同。
這對投資人有何影響?
基於上述的分析,我認為這對大部份的投資人是好事。為什麼呢?因為大部份的聰明才智是天生的,我們一般凡人都只屬於平均的水平。如果聰明才智就決定一切,那豈不是極端地不公平嗎?還好這世界並非如此運作,「勤能捕拙 」 的道理在投資上不只成立,而且還必需如此才行。因此大多數人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彌補自己各方面的不足(不只是天生的聰明才智) 。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貫地主張,以投資成功為職志的朋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因為閱讀是學習和增進人類知識廣度最有效、最容易、也最為眾人接受的方式────這點是歷史上大部份成功的投資人都同意的事,這也是為何巴菲特每天的行程是以閱讀為中心的最大原因。幾千年來如此,不是在投資上是如此而已,所有成功的人士都如此認為,未來也不可能改變,因為書是傳承人類知識和文明的最重要途徑。這也是我之前撰寫另一篇部落格文章《閱讀對投資的無可取代性和必要性》的原意。
建構蒙格的投資所需的系統
蒙格說得更為透徹,他表示投資需要建構一套自己的生態系統,您得要旁徵博引、融會貫通、博覽群書、最好每個學科都要懂,都要研究。他的這個說法,我個人是同意的。為什麼呢?
- 投資不是自然科學:而是社會學下的一門學問,社會學的特徵就是沒有公式,不仰賴不信奉數字是唯一真理。或可說摻雜了太多人文、情感、心理、生活、社會、經濟、商業、政治…,所有的人類社會的因素;這就是投資,其實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原素並無不同。
- 擴展視野:一旦投資人懂得愈多,不只選擇會變多,也有可能藉此增加自己的投資能力圈(但擴大投資能力圈是極度困難的一件事)。
- 作功課:讀財經新聞、看行業的報告和動態、追蹤產業龍頭企業和領先群的動向、自己作每天的投資功課、讀深入的投資文章、重覆看經典的投資書籍,如此經年累月。你就會有所獲的。
- 減少失誤、上當、受騙的可能性:大部份的投資人都一定有經驗,因為自己很難判斷投資的標的,而被迫必須亂槍打鳥,亦或者陷入受騙上當的偽明日之星股票的虧損的經驗(不一定是電信或網路詐騙,我們談的是自己主動相信而投入的情形,但這種反而更危險;因為您可能會投入更多的血汗錢,也無法歸究他人)。這些令人不願提起的經驗和失敗,究其根源都是因為視野太小,大部份人的所知很有限所造成的。
- 蒙格所謂的「凡事要倒過來想」:他是這樣子說的:「倒過來想的心理習慣迫使客觀性────因為你倒過來想一件事的一種方式是接受你最初的假設並說:「讓我們試著反駁它。」 這不是大多數人對他們最初的假設所做的。 他們嘗試確認。 這是心理學中的一種自動傾向────通常被稱為「第一結論偏見」。 但這只是一種趨勢。 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訓練自己遠離這種傾向。 你只是不斷地接受自己的假設並試圖反駁它們 。」
卡尼曼的快思慢想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他的代表鉅作《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 一書中,提出他三十年的諾貝爾獎獲獎研究演變而來的理論,人類的決策制定有以下的兩種模式系統:
- 系統一:是一種完全本能的型態識別模式,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立即融入各種情境,運用經驗法則,並非常迅速地做出決定。
- 系統二:是速度較慢、涉及更多思考,且運用更複雜分析的模式。
系統二可以覆蓋系統—,但問題是使用系統二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它在許多情況下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們自己真正俱備的能力。但經過百萬年的生物演化、要花龐大的心力、以及人類天生的惰性,大部份情形下,人們都不會啟動系統二來進行思考。
卡尼曼的系統—其實這就是凱因斯所謂的「 動物本能」,是所有人都能立即展現的思考反映。它往往代表群眾的智慧,可是所有人都在做和都認為是對的,往往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這段話用於股市和投資,更證明了它的價值所在。
卡尼曼的系統二,就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就是霍華德.馬克斯所一直強調的「 第二層思考」,兩者並没有什麼不同。可見大師們的看法,其實是殊途同歸,本質上是相同的。
除了用功,沒有捷徑
巴菲特曾說過如何才能提高投資的機率,他表示「你得瞭解這家企業,沒有別的辦法。」真是一語中的,投資股票和經營企業,就大方向和原則來說,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妄想有任何捷徑,或有任何省時省力的方法,一步到位。我個人倒是不大相信這世上有這種不勞而獲,或是邏輯上不合理達成目標的成功方式的。
蒙格表示「快速致富的願望非常危險」,「致富沒有一個單一的公式,你需要了解很多關於商業、人性和數字的知識……期望有一個神奇的系統會為你做這件事是不合理的。」
費雪在已是91歲高齡的時候曾經強調過:「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他們了。我想購買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寧願不買。」
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1-1小節中也提過,日本股神是川銀藏就告誡投資人要「自己下功夫研究,老實說,單聽別人的意見,或只憑報紙、雜誌的報導就想賺錢,這樣的心態本身就已經是失敗的根源,天下豈有如此的美事?」
模仿、學習、和觀察
費雪認為,沒有一種投資哲學能在一天或一年發展完全,除非抄襲別人的方法。其中,一部分可能來自所謂合乎邏輯的推理,一部分來自觀察別人的成敗。但大部分來自比較痛苦的方法:就是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投資和人類其他大部分工作一樣,想要成功,必須努力工作、勤奮不懈、誠實正直。
模仿是最省力和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投資人還是得願意花時間和心力,努力鑽研要模仿的人物、企業、或方法;因為必需夠深入的瞭解才有用。投資人應該都有自己推崇的成功投資大師,建議您把他相關的自傳或著作(如果沒有,那真的不適合您模仿)全都拿來當床頭書,只要碰到任何投資的場景時,就翻一下他是怎麼面對的。
然而,不要只是全章照抄不誤,你要了解它,從中學習,經過消化, 讓它成為你的思想的一部份,並建立你的投資理念。 否則它將毫無用處並浪費您的時間。
巴菲特也表示過,學習在投資上的重要之處。而且他還想得很透徹地表示;很多事值得學習,但是失敗的經驗就免了;因為我們真的犯不著把別人失敗的痛苦歷程再走一遍,既然都已經知道那是失敗,為什麼還要試呢?

結語
當代成功的投資人之一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表示過「成功的投資人並非單項冠軍,而是全盤精通的人。」我很同意他的說法,這句話其實就是本文所討論的蒙格的投資哲學。
美國大文豪拉爾夫.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過一句發人深醒的話,很適合做為本文的結語「愚蠢的堅持是狹隘的思維在作祟。」一如我之前所說過的「我們會成為我們整天思考的東西。」愛默生的觀點是,只有心胸狹窄的人才會拒絕重新思考他們先前的信仰。或者換種說法,他認為今天的直覺可以勝過昨天的結論────這才是阻礙我們向前進步的根源。
最後,我用凱因斯的一句名言做為本文的結束「發現新觀點並不困難,困難的是逃出舊的思維方式。」
相關文章
- 《投資人需要的資訊要具備2要件:可知的和重要的》
- 《投資知識需要的是廣度,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深度》
- 《投資者要有不同的思考》
- 《思考不能外包》
- 《與眾不同有多困難》
- 《負面消息是投資的一部份》
- 《投資不是投票》
- 《為何投資成功的股市技巧,和成功的職場技巧正好是相反的?》
- 《企業的財務預測,投資人別輕易相信》
- 《投資人應在意企業的表現而不是市場的表現》
- 《投資不可能有公式,但成功有方法》
- 《成功投資人的主要投資原則大同小異》
- 《投資裡的不確定性》
- 《運氣在投資成功所扮演的成份究竟有多大?》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