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任何買股票基金的理由嗎?1個都找不到

股票基金

投資人有其它選擇嗎?

我還記得我初出社會的年代,想投入股市又無法自行主動選股的投資人,都會「被教育必須」買基金,至少那個年代,在台灣股票基金幾乎是想投資股市,而又不想(或不能)自行選股者的廣大投資人唯一的選擇,主要是因為ETF並未普及。那時候的美國其實也差不多,雖然指數型基金和ETF在1970年代就被發明了,但距離普遍被接受,為時尚遠(註:1975年約翰.柏格(John C. Bogle)複製、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為架構,創造出世上第一個指數型基金「第一指數投資信託」(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之後更名為現今的Vanguard 500)。

投資人變得更聰明了

二三十年前,銀行和衙門沒兩樣,尤其在台灣,只有十根手指頭都數不完銀行數目的年代,本土銀行幾乎都是公營行庫,壟斷許多理財和存款的通路,愛買不買隨你,因為你沒有選擇。

即使現在,台灣的金融法規和許多國家比較,算是較為封閉,管制較多的國家。台灣的銀行效率超低?BBC就藉由一位移民台灣的英國人的親身經歷,對台灣的銀行下了一句評語:「彷彿停留在 1980 年代」。那個年代,民眾理財觀念很封閉,普遍認為財富管理業者比多數人懂理財。如果您現在還如此認為嗎?如果您夠誠實,而且默認的話,那事情真的很嚴重啊!

由於銀行的開放,理財管道更多元,更重要的是科技的發展,讓所有人都能夠公平地,沒有時間差地取得想要的理財資訊,以及進行更方便,多元的投資管道;民智大開,原來股票基金不如宣稱的美好。年輕的一代思想更為開放,更能接受其它的理財方式,勇於挑戰不可能。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選擇和績效比較的標準,而且任何人都可以投資在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理財產品,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潤。

績效!績效!績效!

潘朵拉的盒子逐漸被打開,人們開始發現,股票基金不再是唯一,而且也沒有如財富管理業者,或是代銷業者所宣稱的點石成金的能力,因為人們已經從許多實際的股票基金的幾十年的績效中,親眼目睹這些不忍足睹的事實。

幾家著名財經機構的長期調查結果如下:

  • 包括美銀(美股代碼:BAC)在內的許多機構一致的長期研究指出,只有25%的股票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高於大盤。
  • 晨星(美股代碼:MORN)旗下的Morningstar Direct在2021年的統計數據,主動式美股基金績效逾85%落後大盤。
  • 標普道瓊指數公司 ( 美股代碼:SPGI) 的最新報告顯⽰,2021年超過79%的主動型共同基⾦經理⼈的操盤表現,不如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道瓊指數。
  • 追蹤主動型基金績效的S&P Indices Versus Active(SPIVA)在2023年的數據顯示79%的基金經理在2022年的操盤績效落後美股大盤,與10年前的42%相比,這個比例大幅升高。

約翰.柏格自己作了大量研究,也引用了大量權威機構和人士的研究。比如,他引用了耶魯大學基金會首席投資官大衛·史雲生(David Swensen)的研究:在多如螞蟻的基金中,過去二十年中只有約4%的基金扣除稅收和費用之後能夠跑贏大盤,而且平均起來也只是比大盤的報酬率多了0.6%而已;而96%的基金跑輸大盤,而且輸得很慘:平均每年跑輸4.8%。大家都知道基金經理和券商有發財的,可是發財的基金投資人卻很少聽說過。

這證明了一件事:沒有人會拿自己所賺的血汗錢開玩笑。長期的洗腦還是有用,尤其是精心設計的橋段。但一旦財富管理業者長期編織洗腦的美麗神話被績效事實戳破後,事實還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基金想長期擊敗大盤非常困難

過去幾十年裡,千千萬萬的基金中,只有美盛集團(Legg Mason)米勒先生(Bill Miller)的基金,連續 十五年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但跑贏的幅度也不大,後來他的名氣大了,基金的新錢也多了,他卻越來越難跑贏了。他最後幾年,嚴重跑輸大盤。最後,甚至因此乾脆退休去了。米勒先生能因為跑贏大盤而成為傑出英雄,這一現象本身就說明跑贏大盤就好比中六合彩一樣困難。

基金經理人和投資人的利益並不一致

股票基金的最大問題是基金經理人和投資人的利益並不一致。基金的投資對基金經理人來說是一份工作,但是對投資人而言是辛苦工作賺來的血汗錢的投資。當基金經理人面臨必須二選一,在投資績效和工作的飯碗間做抉擇,沒有任何的基金經理人會選擇基金的績效,這是人性和現實。

下次當您起心動念想把錢投入任何股票基金時,別忘了問業者該檔基金的操盤人是不是把自己所有的身家資產都押注在這檔基金上?若是,要求業者提出公共第三方驗證的證明(這個要求很合理);若不是,請掉頭就走。

巴菲特在非常早期就指出過「基金經理人和投資人的利益並不一致」才是基金業者最大的問題。

持有成本實在太高

投資人想過沒有。大多數避險基金都是胡說八道,只有吹噓的本事而已。避險基金的管理費是基金的2%,再加上年度績效收益的20%。也就是說,即使基金不賺錢,他們仍抽2%。如果當年基金報酬是正報酬的話,賺的錢就更多了,還要再抽正報酬的20%。

傑森.茲威格( Jason Zweig)在他的《當代財經大師的守錢致富課》書中就提過一大串,關於共同基金(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股票型基金)的統計數據:

  • 1991年到2004年間,共同基金業者的平均報酬是7.4%,但最後落入客戶口袋只有5.9%!
  • 約翰.柏格指出1984年至2004年間,頂級股票共同基金的平均報酬是9.9%,但客戶只獲得了6.6%!
  • 印第安納大學研究指出:1998年至2001年間,股票共同基金的平均報酬是5.7%,客戶只入袋1.0%!

現在大家應該能暸解,為什麼基金經理人的薪資為何這麼優渥?因為這都是由共同基金的投資人抽取的血汗錢啊。不論基金的績效賺錢或賠錢,基金每年都會收取一定比例的年度保管費。而且,當投資人買入,以及賣出基金時,還要另外各負擔一筆金額不低的手續費。整個供應鏈中,有這麼多的人靠這個吃飯,難怪投資人很少在媒體或財富管理業者口中,聽到任何關於共同基金的一丁點負面看法,因為他們都靠這個產業鏈在吃飯。

投資人自己買高賣低

傑森.茲威格的《當代財經大師的守錢致富課》書中還提過:

  • 1973年至2002年間,那斯達克的年化平均報酬是9.6%,但1998年至2000年投資人湧入被高估的市場,注入高達美金1.1兆的資金,結果投資人平均僅取得4.3%的年化平均報酬。
  • 1926年至2002年間,投資人的收益比市場表現低了1.5%。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高買低賣。

為何要提這個數據呢?因為投資人,特別是投資股票共同基金的投資人,因為不會去深入研究。通常只會去查這檔基金當年或去年的報酬,幾乎所有人都會買入最近一年表現最好的基金,就糊裡糊塗地投入基金。但一般而言,通常去年表現好的基金,次一年,或接下來幾年的表現都會大相徑庭。一年後,這時基金的投資人眼看著基金錶現不好,又紛紛贖回退出。又爭相去買入次一年表現較好的基金,如此周而複始。可想而知,根本不可能長期投資,這就是典型的波段操作。這套投資方式不可能賺到大錢。

投資人應該要做的是去查這檔基金的長年(建議至少十年,為什麼呢?請參考我的另一篇相關的文章如何檢視一個成功的股市投資人成功能否持續?)的IRR,謹慎選擇所要買入的基金,長期投入才對。建議您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投資人該重視的是年化投資報酬率(IRR)》 。這就是投資人最典型的「近視」現象。

小心生存者偏誤

但是股票基金業者還會耍出在他們業界公開使用,但投資人難察覺的招術,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股票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在他的書中也曾經提過這種手法。基金業者會把募資未達理想目標,以及多年績效不好的基金, 通通都併入同一家公司成績較好的基金裡面。尤於成績較好的基金(通當數量很少,一般而言是一家基金公司裡面的旗艦基金,也就是得最好,以及績效相較較好的那一檔明星基金)規模通較大,因此吸入績效差的基金(當然會得很差,基金規模也較小)其體績效並不會有太大的衝擊。

這也是為什麼在市場上,每家基金業者通常都只有一兩檔上得了檯面,賣相較好的基金的主要原因。而且,基金業者會告訴你,他們家的基金績效都很好────那當然啊,不好的都被併進成績較好的基金裡面了,留下的都是較好的一兩檔。如果那天用來充當門面的旗艦基金錶現不好了,那就分拆,併入公司新崛起的後起之秀裡,再拿較好的後起之秀基金來打廣告。這也是投資人永遠只看到,到處都是表現優異的基金的原因────因為表現不佳的基金總是會自動消失。

股票基金
credit: Michael-Steinberg

共同基金業的潛規則

我在散戶投資股市有哪些優勢?這篇文章中,詳細列出了許多機構投資人(包括共同基金業者)的許多行業潛規則,這些規則天生就約束了基金業者不可能賺大錢:

  • 不鼓勵長期投資
  • 法規限制
  • 被迫交易
  • 反應不敏捷
  • 投資選擇標的少很多

以上的這些先天上的限制,每一項幾乎都是投資無法成功的因素。聰明的投資人看完這些限制後,你還相信靠這套投資原則的投資者能為您賺錢嗎?

巴菲特股票基金的看法

請參見我另一篇部落格文章的內容:《股票基金錶現為何奇差無比?有多差呢?

結語

記住以下幾點:

  • 去年或前年的年度績效不重要,請檢視十年以上的年化報酬率;愈長愈好——這個原則適用於用來檢視投資人自己,各種共同基金,替您管理資產的業者,您所崇敬的投資人。
  • 追蹤大盤的ETF才是真正無腦又不用花心力,能打敗通膨的投資方式。
  • 持有成本很重要,他們一點都不是小錢,而是大錢。聚沙成塔,不重視手續費、管理費、稅賦的投資人(請參見我的另一篇文章《投資人的三大殺手:通膨,利率,和稅賦》 ),長期而言,很難成功。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在〈有任何買股票基金的理由嗎?1個都找不到〉中有 2 則留言

  1. Andy老師好:
    您這篇針對股票基金優劣寫得很好,我從大學時期就開立股票證卷戶,開始投資到現在,超過30年從沒買過任何股票基金,也許是個性使然,盈虧自己負責,何須別人掌握,自己研究自己買,對自己的金錢負責,況且基金管理成本很高,基金經理人因績效卓著,常被高薪挖角,等你投入金錢買進,已非當年績效很好的經理人,而且我最在意的是我們想長期投資,但是遇到股災很多基金投資人急於贖回,基金經理人迫於無奈也須賣出股票供贖回,這導致績效變的很差,就如同老師說的變成波段操作,無法賺到大錢原因,每年都可能會有股市大幅拉回狀況,如果這樣操作下來跟一般散戶行為有何差異,只差在也許股票基金可能選股比較厲害,但因為法規限制使得他們無法對極度看好單一股票集中投資,如果不想花時間研究,投資指數型基金就好,長期而言就是很好的報酬了。

    1. Peter您好,
      您很資深,您的回覆非常中肯。只能說您這篇回覆寫得真好,補充了許多我想說的話。
      我這些內容有些是朋友,同事,親戚的痛苦經驗。我20年前所認識的兩位基金經理人目前都還在線上,還很有名,但是…
      基金經理人受到許多束縛,最明顯的就是一如我在相關文章(散戶的優勢那篇)說的,他們為了飯碗,必須被迫捧場買入許多
      連自己都不看好的個股,還有許多業界潛規則,等我想好了要如何表示,適當的時機再來和大家分享。現在有了大盤ETF其實是好現象,至少可以為無法主動選股的投資人省去大筆的血汗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