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6大半導體投資迷思

半導體投資

掌握產品的流向和市況,是瞭解產業最快的方式。半導體晶片產業並沒有不同。關於半導體晶片產業,建議您可以參考我的以下篇部落格文章的說明:

一般人對半導體投資其實有非常多的迷思,以下就是一些最常見,不那麼正確的觀念:

硬體只有一次性收入

硬體不能回收重覆使用

因為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3-2節的160頁中確實提過硬體只有一次性收入,相較軟體業有較大的風險。而且半導體投資,尤其是晶片的製造,以目前的價碼計,更是以百億美金起跳。

硬體的領域很大

但是大家可別見樹不見林,硬體產業的領域實在太大了:終端電子裝置,晶片,家用器械…還有無數行業都是硬體的領域。「硬體只有一次性收入」這句話還是成立,晶片也沒有不同。但問題在於個別公司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力,如果有強大的護城河,取代性低;訂單還是會源源不絕,因為客戶的可選擇性很少。

硬體有存貨壓力

硬體有很多種

這點和上述的「硬體只有一次性收入」很類似,兩者是硬體行業的天生宿命,無法避免。但是多數人都忘了一件事,有競爭力的企業的產品通常供不應求,是客戶追著你跑。這類公司通常都有訂價權,也能掌握出貨量的多寡,這就是巴菲特最愛的企業類型—— 請見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2-1節 83頁所列的說明。

半導體商多有漲價的權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2021年8月,台積電(美股代碼:TSM)在全球半導體晶片荒的情況下,趁人之危,宣佈所有產品立即漲價20%。有客戶敢說我找別家嗎?沒有,因為客戶沒得選。另一個例子是博通(美股代碼:AVGO) 在2021年 第二季發佈營收的法說電話會議上,有分析師質疑,在全球晶片都缺貨時, 博通業務成長量似乎不如預期;但出忽所有人的意料,博通執行長陳福陽竟大言不慚地反擊說:「我們故意的。」為什麼陳福陽敢這麼說,因為供貨是博通在調控的,說穿了,是客戶需要博通,有求於博通。

晶片設計商不會有工廠

晶元代工是近年才形成的

晶元設計商都不會有半導體製造廠:現在的半導體分工是最近三十年的發展所形成的。廿或三十年前,幾乎所有叫得名號的晶片商都有自己的晶片廠,除非這家企業很小。

有晶元廠的公司變少數

但現在情況反而倒過來,只有很少數的晶片設計商有自己的晶元廠────英特爾(美股代碼:INTC)德州儀器(美股代碼:TXN)(詳見我的文章《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如何賺錢?驚人的長期資本回報和公司淨利潤率!》)的晶片基本上都是自己生產的。許多特殊用途的半導體商,通常也都會有自己的工廠,例如亞德諾(美股代碼:ADI),安森美(美股代碼:ON) ,英飛凌(美股代碼:IFNNY), 博世(Bosch),意法半導體(美股代碼:STM) 。記憶體廠商如美光和三星,也一直都是自行生產晶片。

有晶元廠者多很賺錢

而且,通常有自己半導體工廠的半導體商,大部份都不像英特爾或德州儀器那麼知名,但護城河都很寬。

晶片都需要最先進的製程

關鍵和知名的晶片都必須採用最新最先進的製程:這觀念大錯特錯。

只有極少數晶片才需要先進製程

商用手機和高速運算的晶片,因為消費市場晶片競爭激烈,晶片迭代很快,這句話成立。但是除手機和高速運算(主要的就是電腦的CPU和GPU)之外的大部份領域,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而且也手機和高速運算主要的中央處理器基於很多因素需要先進製程,其它晶片根本不需要殺雞用牛刀,一個電子裝置少說也有成百上千顆晶片)。

功能才是客戶要的

國防工業,一般電子裝置、汽車、類比等半導體晶片領;功能穩定、供貨、產品的可靠性大於一切,再加上成本或和其它各種考量(考量的因素非常多),很少會採用先進製程,反而都會採用使用多年的非常成熟(一般人眼中落伍)的製程────例如汽車晶片,沒有在用最新製程的,因為沒有必要,功能比製程重要多了。

我們用的晶片多為成熟製程

新製程又很貴,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總之,別被錯誤觀念洗腦,這世界上「絕大部份」的晶片用的是成熟製程。大部份人認為的常識根本沒有事實根據。

請參考我之前的文章《晶片都被用到哪裡去了》,文中列出了全球被生產出來的晶片都用在那裡了。

先進製程晶片才能賺大錢

只有採用先進製程的晶片的設計商,才能賺大錢:這也不對,德州儀器所有的晶片都是自家晶片廠所生產的,而且很多採用的製程有的是十年前發明的製造技術,但德州儀器非常賺錢。德州儀器的淨利率是所有大型晶片商裡面最高的,連最火紅的台積電都比不上。

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2-4節中曾經整理過一個詳細的表格,比較所有半導體大廠和大型美股企業。德州儀器在超大型上市企業中,只輸威士(美代碼V)和萬事達(美代碼MA),比Meta(美股代碼:META)微軟(美股代碼:MSFT)這類純軟體商都還高得多了(詳情請讀者參見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2-4節為大家整理的表格)。

半導體投資高枕無憂

半導體很重要沒錯

半導體和晶片是戰略產業,投資此領域萬無一失:這句話的前半句,以最近幾年來說沒人可以否認。但投資人都忘了,沒有任何一個產業或企業的競爭力是能長期存在的。就半導體業而言,晶片是典型的景氣循環性產業,尤其是通用型記憶體和面板(面板也是半導體產業的一員)。這點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4-4節,就為各位分析過了。拜COVID-19疫情和川普對中禁運的影響。

半導體是大宗物資

半導體業已走了四年的多頭,由於各國都在建廠和增產,不久就會產能過剩,因為半導體是現代的大宗物資;這以前一再發生,以後也還會發生。大宗物資一定會受景氣循環的鉅幅影響。

讀者困惑之處

朋友們的疑問

市場上這些領導地位的品牌,一直衝刺先進製程的理由是什麼?應該是有市場需求,才會持續投入吧?

市場需求是有的,其中的癥結在於「是否需要用到」高階製程。

適合採用先進製程的產品

手機上的CPU動輒超過百億個電晶體(蘋果的M1有160億個,A15有150億個),如果不用5nm,而用28奈米製程(我是假設),那iPhone 13整支手機的盒子都會裝不下這顆CPU,iPhone 13的體積就會像iPad一樣大。因為每個主要製程的演進都會使相同的空間再增加25-40%(視不同公司,以及許多不同因素會有差異)可容納的電晶體;而且也會耗去驚人的用電,當然就需要一顆巨大的電池,結果會使手機變大變重。那問題M1為什麼要搞成這麼複雜?因為功能上的需要,因為使用者會希望每一代的手機主要功能都要比上一代提升一些才合理,不然就沒人要換手機了。每一代的功能提升,就表示這些新功能必須靠新增加的電晶體數目來實現。

電腦的CPU和GPU道理也相同,因為競爭激烈,尤其筆電空間和手機的空間和電池需求相同,逼得廠商必需要採用先進製程,否則您的筆電現在會長得像一台電視機一樣大。

這也是為何台積電的先進製程都被蘋果(美股代碼:AAPL)和高通(美股代碼:QCOM)這類手機商,或是需要高速運算的電腦CPU的輝達(美股代碼:NVDA),超微(美股代碼:AMD)佔滿的原因。

半導體投資

不適合採用先進製程的產品

但iPhone和筆電是高價產品,而且體積很小,所以「需要用到」高階製程,也就是合理。但是您家中的電視,電冰箱,汽車;裡面一樣有主機板,一樣有數不清的晶片和CPU(這時候被稱為MCU)。如果上面的主要晶片用了5奈米製程,當然可以使空間的變小,功耗更低,但是電視,電冰箱,汽車上的晶片其實十年前的功能和現在的差異並不大,根本不需要升級。這些東西沒沒有電池充電的問題。而且他們空間很大,花大錢用高階製程做出來的電視,電冰箱,汽車上的晶片是暴殄天物,而且會增加好幾倍的晶片成本,根本不划算。我們不可能每年換電視,電冰箱,汽車;而且這些東西的功能幾十年來的功能沒什麼差異,晶片根本就犯不著重新設計。

三星本身也生產電視,電冰箱,也幫車商生產許多晶片,但這些類型的晶片壓根就從來不會想用高階製程生產。因為電視,電冰箱,汽車裡的晶片用5奈米製程或28奈米製程,使用者感覺不到差異,但要他們多付10%的價錢,他們就不願意了,因為功能相同,多付10%不合理。

相關文章

在〈常見的6大半導體投資迷思〉中有 11 則留言

  1. hi,andy

    想請教一下,市場上這些領導地位的品牌,一直衝刺先進製程的理由是什麼?
    應該是有市場需求,才會持續投入吧?

    1. Steve您好,
      “市場需求”是有的,其中的癥結在於”是否需要用到”高階製程。
      手機上的CPU動輒超過百億個電晶體(蘋果的M1有160億個),如果不用5nm,而用28奈米製程(我是假設),那iPhone 13整支手機的盒子都會裝不下這顆CPU,iPhone 13的體積就會像iPad一樣大。因為每個主要製程的演進都會使相同的空間再增加25-40%(視不同公司,以及許多不同因素會有差異)可容納的電晶體;而且也會耗去驚人的用電,當然就需要一顆巨大的電池,結果會使手機變大變重。那問題M1為什麼要搞成這麼複雜?因為功能上的需要,因為使用者會希望每一代的手機主要功能都要比上一代提升一些才合理,不然就沒人要換手機了。每一代的功能提升,就表示這些新功能必須靠新增加的電晶體數目來實現。

      但iPhone是手機高價產品,而且體積很小,所以”需要用到”高階製程,也就是合理。但是您家中的電視,電冰箱,汽車;裡面一樣有主機板,一樣有數不清的晶片和CPU。如果上面的主要晶片用了5奈米製程,當然可以使空間的變小,功耗更低,但是電視,電冰箱,汽車上的晶片其實十年前的功能和現在的差異並不大,根本不需要升級,而且他們空間很大,花大錢用高階製程做出來的電視,電冰箱,汽車上的晶片是暴殄天物,而且會增加好幾倍的晶片成本,根本不划算。

      1. 感謝回答!

        手機確實需要所謂的先進製程,因為要輕薄可攜,又要考慮電池續航能力。當今的先進封裝、異質整合應該都是為了在更多的應用之下,還要能保有優異的運算能力。

        但是,大部份的軟體真的需要用到這些高速運算的效能嗎?會不會有所謂的效能過剩問題?可能我過慮了,但或許有那麼一天吧?

        蘋果推出硬體訂閱的服務(前陣子的新聞),是在預測未來新機銷售減緩時,而做的事前部署嗎?

        1. Steve您好,
          — Apple的M1系列和許多Intel, AMD, nVidia的晶片其實都已經陸續採用先進封裝的技術了,只是一般人看不出來(其實也不需要),除非您把晶的大切八塊拆開晶片的外殼就看得到,TSMC搞先進封裝已經很多年,而且建了四座先進封裝工廠,就專門在搞先進封裝。
          — 那為何需要先進封裝?因為目前的先進製程已經愈來愈逼進物理極限,一旦接近物理極限,就會有兩大問題(1).製程的推出演進會變慢,因為變得愈加困難,投資也要成倍數鉅幅增加;目前台積就在做這事。(2).會有許多不可預測和可知的電子干擾或不穩定的情形出現,目前還沒有,但如果一昧往微縮演進,就必須面對這些問題,這就很難克服。
          — 效能過剩:的確是的,其實大部份使用者用不到大部份的功能,打個比方,現在M1或Intel的CPU都內建GPU的功能, M1甚至還內建AI的功能,GPU的複雜度不下於CPU,會佔掉晶片很大的面積,意思是為了支援較少人用的功能,必須佔去40%的晶片體積。但晶片不像軟體,晶片是死的,買了後不能選配縮減功能,阿嬤用的iPhone的CPU和重度用戶的CPU是一樣的,但阿嬤的iPhone上可能只會用到三個軟體,但她孫子的iPhone中可能會有100軟體。其實阿嬤只需iPhone5就夠了,但她孫子要拍照要傳FB,要玩抖音,要夜間拍照,要玩AR功能,就要用到AI和先進的GPU,自動修圖和AI等功能,當然CPU愈新支援的功能愈多愈好,不然用阿嬤舊的iPhone5手機有些軟體不能安裝,即使安裝上去了,CPU不支援,就必須軟體模擬,使效能大打折扣。
          — 硬體訂閱:我認為是Apple為了保障營業的持續現金流所採用的銷售方式,對使用者和投資人,雙方皆有利。

          1. Andy老師好:

            我對Apple打算做硬體訂閱這一方面很有興趣,巴菲特最近買500多億美金股票,
            絕大部分是能源股及高殖利率股票,這可以理解,因為他是絕對價值投資者,
            但是他買蘋果股票雖金額不多(從高點下來跌幅並不大)是否意味他看好蘋果未來?,
            尤其是訂閱制這一項方案,對於軟體需要訂閱(尤其一些電腦軟體有不可取代性),
            訂閱制確實帶來穩定現金收入,但如Netflix因為訂閱數減少,導致股價一天跌超過35%,看來訂閱制對一些非必須產品,在通膨時代是優先被消費者取消支出的項目,
            目前並不知道蘋果這一項方案是否以後對她是否是正面,但可以想像蘋果應該漸漸轉型從硬體廠商變化成軟體及服務廠商,也許市場或者巴菲特願意給APPLE比較高本益比,股價相對抗跌。

            至於TSMC我持中性看法,我認為公司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曾經一度需求突然急凍,
            對於這種資本支出我想公司有很多半導體需求研究人才,比我們了解該行業狀況,
            會做出如此天價支出不是開玩笑的,我們只要了解她的技術領先是否領先,
            基本面沒出嚴重狀況,短時間都只是猜測而已,葛拉漢曾經說過,
            「只要公的內在價值以令人滿意速度成長,其成就需要多久才獲得市場肯定並不是那麼重要」。

  2. 你好
    依照您的文章意思,想跟您請教
    根據台積電目前這三年1000億美金的資本支出是採否定看法嗎?台積電的兩位CEO著眼未來5G 高效能運算相關應用的結構成長是否是太過自信,還是關在自己的舒適圈圈呢?抑或者整個晶片大景氣循環即將到頂了呢?
    以上感謝

    1. Frank您好,
      這不是一個絕對是或非的簡單的問題,我的看法是:
      (1).TSMC是晶元代工業,除非TSMC改行,不然無法擺脫鉅幅的資本投資的宿命,這是晶元代工產業的必要支出。
      (2).TSMC的CFO公開證實今年會有美金440億的資本支出,這是我所知道科技業界最高的年度支本支出。
      (3).TSMC的說法它之所以持續花費鉅幅支本支出是因客戶的需求———請特別注意這句話。
      (4).我在文中一直提醒讀者,半導體是大宗物資,有景氣循環的問題;但投資人都是短視的(這沒有是非的問題,因為這是人性,很正常),不願意麵對這個事實,因為過去近四年是半導體的大多頭,TSMC的產能供不應求(不只TSMC,連成熟製程的其它公司產能都滿載),很少人願意相信景氣會反轉,半導體有天會過剩;就像2007年時石油180元時,當時誰會相信前年會跌破40(我在此不爭論石油不是半導體這個問題,但石油是大宗物資)。
      (5).現在所有的需求和預測都是建立在(3).,如果那天(3)不成立或反轉,問題就會像骨牌一樣地倒下。
      (6).沒有人可以預測何時會發生,但重要的是這件事會發生———這才是重點———這句話是巴菲特說的。去年9月之前,有誰想過知名的大多數的成長股會跌70-90%?也不可能有人相信那斯達克成份股有一半都下跌了40-50%,但現在都成真了。

      1. 非常感謝您的回覆
        的確就如您所說的現在是依照客戶的需求,哪一天這些大客戶需求反轉時營收下降,資本支出及折舊就是讓公司一大頭痛問題,您這個觀點跟曲博2023年成熟製成供過於求的想法蠻接近的,只是就看台積電面對未來不管先進或成熟製程的訂價權能夠撐多久了,現在台積電跌成這樣應該就是擔心這些超額需求的假象一但戳破會如滾雪般的崩盤吧。至於要相信公司說結構性長長還是要考量整體產業的反轉,真的是個難題!

  3. 「最好的例子就是2021年8月,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晶片荒的情況下,趁人之危,宣佈所有產品立即漲價20%」
    關於這點,我想幫台積電說幾句。晶圓代工在那個時期,台積電是最後才漲價的,反而是成熟製程的聯電和力積電大漲特漲,台積電最後因為矽晶圓的成本壓力,以及先進製程龐大的資本支出,希望維持原有毛利率才漲的。
    就一個代工龍頭來說,台積電並不是帶頭漲價的,而且台積電漲價是策略性地漲,某程度是為了壓制 overbooking 才調整部分製程的售價,並且此策略附帶優化現有製程的產線,鼓勵一些成熟製程移往較先進的廠來生產,就企業來說並不是趁人之危,而是優化生產線,改善公司盈利的策略。
    如果成本有漲價,有本錢的公司本來就能夠轉嫁給客戶,再加上並非帶頭漲價,而是等同業都漲價了將近半年之後,台積電最後才漲,以品德來說,我認為台積電已經做足了模範,說台積電趁人之危,這話說得有點重了。

    1. 流心您好,

      其實我寫這句話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複雜(比如說貶低的意味,或企業道德考量;而且我仔細回頭看了我寫的這一段,怎麼看都沒這個意思,我倒認為內文是很正面的肯定),我單純是就是論事,就好像我在描述博通時一樣。在商言商,賺錢是企業的天職,調漲價格這沒什麼不對。企業大部份都是在客戶需求大於產能時才會漲價,如果產能利用率低於平均造成營運壓力(通常是景氣不佳時;以半導體而言就是或B/B值小於1時),沒有廠商會漲價的。

      但更為重要的,我文章上沒有寫(因為我認為不需要寫):”漲價代表是一種企業競爭力”。這句話適用於任何型態的企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