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Microsoft)的個人電腦運算部門是雞肋嗎?

微軟的Windows

我在之前的部落格文章《微軟靠什麼在賺錢?未來會何去何從?》一文中列出它目前分為生產力和商業流程、 智慧雲端、和個人電腦運算三大商業部門。今天的這篇文章要來探討的是個人電腦運算(More Personal Computing)這個部門。這個部門主要包括 Windows、Surface裝置、Xbox、遊戲、搜索Bing 。2020財年營收佔比33.74% 、2020財年營業收入佔比 30.04%、年成長率6%。

十月五日,Windows 11新版的作業系統開放了下載更新,但是並沒有在財經界和股市引起漣漪。這不禁令我想起廿年前只要它推出任何大型產品,在財經界和股市一定都會引發多日的討論,比今日蘋果的產品發表會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昨天花了些時間完成Windows 11的升級(題外話,我高度懷疑現有Windows使用者有能力靠自己完成這次Windows 11的免費升級,只能去買內建Windows 11的新電腦)和Office 2021的安裝,心中產生了許多對這個部門的看法。

這個部門的一些動態

近年這個個人電腦運算部門有幾項大事:

  • 發表Windows 11作業系統,並在10/5/2021開放現有免費下載更新。
  • 雲端遊戲Xbox Game Pass訂閱服務的訂戶超過1500萬人,過去半年人增加500萬,相關看法認為Xbox Game Pass訂閱服務 終究將取代現有Xbox Live Gold服務,將與更多電視品牌合作雲端串流遊戲服務 ,讓使用者能透過電視連接控制器,並且登入個人帳號即可遊玩。
  • Surface發表會一口氣推出所有產品的更新版本,但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討論度。其中Surface Duo:跑的是Android,毒蛇的財經記者把去年1.0版描繪成是半成品(我個人倒是認為描寫得很貼切)。充分展示對手機的不死心。
  • 7/15/2021,發布「Windows 365」雲端PC 服務,可在任何裝置享受 Windows 11 串流體驗。比如說,這表示您可以在 iPad 上打開一個虛擬的Windows 11環境。
  • Windows開始和亞馬遜(美股票代碼AMZN)合作,讓使用者能在Windows上執行您的Android程式。

這些產品(除了最後一項,因為是全新的產品)發表會都有如下的特性:

  • 在市場上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討論度。
  • 這些對應的產品的部門營收成長率都只有個位數,而且通常有5%就已經能偷笑了。

最大的改變是它併購了動視暴雪(美股代號ATVI),詳見我的另一篇部落格專文介紹《微軟買下個人電腦時代的遊戲霸主動視暴雪》。

是雞肋嗎?

當然不是的。而且除了Windows作業系統直接和個人電腦相關外,這個部門還有一堆非個人電腦的賺錢業務,這點大家都忘了。

Surface這個硬體部門,從一開始就是鎖定蘋果 (美股代號AAPL) 為唯一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某種程度而言已經達成,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它一直沒有公佈產品和營運的細節,外界的估計是損益兩平。但目前的確在某一種程度上,為Windows平台的電腦裝置,為使用者創造了另一種產品除其它傳統電腦廠商────惠普(美股票代碼HPQ)、戴爾(美股票代碼DELL)和聯想之外的選擇。而且,Surface也可以向市場展示它所希望的產品概念,以及蒐集自己想要的市場和使用者的資料,發揮主動權,這是無價而且必要的投資,重要性不是錢可以衡量的。

Surface產品線主要的問題就是產品故障率比同業高出非常多(投資人要知道,硬體裝置產品故障回收不僅使企業形象受損,重要的是回收和修復幾乎會使原本盈利的產品立即變虧損,除非產品能有蘋果的銷售量),耐用性不佳(尤其它的目標是蘋果的產品,但蘋果的產品以耐用著稱)。另一大問題就是產品的平均售價不僅比同業高出許多,甚至高於蘋果同類產品許多。這兩大不利的因素,使Surface產品線要長期盈利變得很困難。

另一個遊戲的部門,Xbox的硬體裝置從一開就每賣一台,就賠售美金一百元,到現在還是賺不了錢,但這是必須的投資,公司不可能沒有自己的遊戲裝置,讓自己受制於索尼(美股代號SONY)或任天堂(美股代號NTDOY)。軟體部門則頗有收獲,擁有許多著名的遊戲;而且公司也持續大手筆地進行併購,擴大自己的遊戲軟體產品。其實在遊戲界,它早已是排名前前五大的開發商,和索尼、任天堂、藝電(美股代號EA)、動視暴雪(已被它併購) 齊名。此外,除了向手機不台移植已有的遊戲外,並已經推出自己的雲端遊戲平台,加入這股不可免的未來的遊戲趨勢,可想而知它在遊戲領域的雄心。

最後再來看Windows作業系統。它目前還是窂窂控制80%的市佔,是個人電腦的代名詞。仍然是公司的現金牛之一,Windows作業系統的營收佔總營收的15.59%。而且幾乎是所有個人電腦出貨時,必須的不成文綁定的內建軟體,投資人可以視為另一種型式的訂閱制,廠商幾乎沒有功能相同的可替代方案,這才是可怕之處────這就是典型的護城河。這也是為何我在我的《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中2-2節 82頁花了一整個小節來分析這家企業,以及在書中許多地方一再提及這家公司的主要原因 。

Windows仍有強大的護城河

十多年前大多數的人都開始唱衰Windows作業系統,有些是有道理,但大部份是很無腦的牆頭草。我的理由如下:

  • 史上沒有任何一項大型軟體可以像Windows一樣風光了30年,即使過往的IBM也未曾到達如此的境界。目前Windows的市佔仍高達80%以上,可見的未來看來也不會有敵手。
  • 十年前手機平板出現時,許多人認為Windows的好日子到盡頭了。但事實證明並沒有,主要原因很清楚,因為大小公司上班還是得用電腦。手機平板是開拓了新的使用場景,並無法取代個人電腦。
  • 即使有字母的Chrome OS和蘋果的OSX的競爭,這兩家最多就拿走約20%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市佔,很難撼動Windows的地位。
  • 目前英特爾在個人電腦上的危機並不等於它也會碰到,這是兩回事。有太多廠商(目前可以執行Windows的處理器廠商,不包括中國的廠商就有英特爾(美股代碼:INTC)、超微(美股代碼:AMD)、高通(美股代碼:QCOM)、輝達(美股代碼:NVDA)、威盛這五家,而三星(美股代碼:SSNLF)、聯發科、和它自己都已經被證實很快會有處理器加入競爭)正在搶食英特爾的午餐,可以取代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請見我的另一篇文章英特爾目前艱難的困境》),但是這些搶食英特爾午餐的業者,目標都是想搭載Windows作業系統。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Windows三十年來,有無數的軟體廠商在上面開發了無數的應用程式,這些程式到目前都還在使用,不會褪流行(我曾試過我在學生時代寫的Windows程式,不用修改,依然可以在新的Windows 10上執行),這是Windows最大的護城河和生態系統;這應該也是有史以來商業市場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別忘了,企業的軟體,除非有罕見的理由,一定都具有「轉換成本」,沒有廠商會吃飽閑著,願意冒不可知的風險,自找麻煩,換掉用了幾十年跑得好好的程式。而且,企業軟體的護城河,遠比消費者軟體(手機程式是典型的消費者軟體)寬多也值錢多了。

給投資人的提醒

雖然這個部門的動態,主要因為被Azure雲端部門的高度成長給搶走了鋒頭,在市場上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討論度,被視為雞肋,這種看法完全錯誤。

  • 這並不表示這個部門不重要,因為這些部門都已經存在了10-40年了,有為數龐大的使用者,仍然持續貢獻大量現金。例如Windows作業系統的市佔,長期以來一直未曾低於80%,即使有蘋果(美股代碼:AAPL)的macOS和字母(美股代碼:GOOGL和GOOG)的Chrome OS的強威脅,這兩者的市佔各約8-12%。Windows就幾乎是個人電腦的代名詞,重點是可見的未來,仍看不到任何的敵手可以威脅它。
  • 所有的企業都會走到企業生命的高原期,「大部份公司會因此走向坡,但這個部門只是成長停滯,並未不見」這點很重要。這個個人電腦運算部門是它的「起家厝」,已經存在40多年,某種程度就是個人電腦的代名詞。沒有這個部門,就不可能造成,電腦的普及。
  • 個人電腦並沒有不見,不論大小企業,個人,學校;所有人都必須使用個人電腦,已經很普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和電視的重要性沒兩樣。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它沒有因此走向坡,也就是能持續貢獻龐大的營收的原因。
  • 隨著科技業全面走向雲端化,它本身就是全球第二大的雲端基礎架構商外,加上30多年來Windows作業系統的市場獨佔壟斷性;如果公司願意投入相當的心力和資源(請注意這個前提,因為有可能會吃掉自己的既有Windows市場),「Windows 365」雲端PC 服務的潛力無可限量。我個人認為公司目前在這件事上還沒有想清楚,這是很可惜的地方。這也是為何它一開放使用者此項服務的體驗的時候,由於受不了太受歡迎,竟立即暫停關閉此項服務,今人摸不著頭緒,它究竟在想什麼?
個人電腦

洞察力 :具有獨佔性壟斷的護城河

個人電腦並沒有消失,只是成長停滯,個人電腦仍然是利潤豐厚的產業。撇開軟硬體獨樹一格的蘋果電腦,約10%的特殊市場,是另一種形式的獨佔性壟斷,沒有人可以拿走。個人電腦業的半導體中央處理器商和裝置製造商包括英特爾(美股代號INTC)、超微(美股代號AMD)、高通(美股代號QCOM) 、聯發科、 惠普、戴爾、聯想們通通都沒有「獨佔性壟斷」的護城河,而且現在看來,不論中央處理器或是個人電腦裝置,入門的門檻已經被證明愈來愈低,未來的競爭會愈來愈激烈。相較下,但是它的軟體在個人電腦界具有長期以來被證明的「獨佔性壟斷」護城河 ────這是最大的區別。

這就是投資的洞察力,也就是霍華德.馬克斯所提出的第二層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