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定時炸彈,幾個知名案例

衍生性金融商品

巴菲特在2002年的股東信裡面(本文斜體字部份為原文摘錄),花了很長的篇幅,向投資人解釋:為何他認為衍生性金融商品是定時炸彈?

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及其它附帶的交易,查理跟我的看法完全一致,我們認為不論是對參與交易的雙方或者是整個經濟體係而言,它們就像是一顆顆定時炸彈!

什麼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範圍廣泛

在丟出這個爆炸性的看法後,請容我稍後我再詳加說明,現在讓我先稍微解釋一下衍生性金融商品,雖然這類的解釋相當空泛,因為這個名詞代表著相當廣泛的金融交易,基本上,這類交易工具會使得財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進行易手,其金額決定於某個或數個關鍵指針,包含利率、股價或匯率等,舉例來說,假設你做多或放空S&P500指數期權,那麼你等於已經參與一項非常簡單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你的賺賠取決於指數的變動,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期間長短不一而足(有時甚至可能超過20年以上),其價值的變化則係於許多變數。

是零和遊戲

除非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有質押擔保或是附帶保證,否則其最終的價值還必須取決於交易雙方的履約能力,雖然在交易正式結算之前,交易雙方都會隨時在各自的損益表上記錄盈虧-且其金額通常都相當龐大-即便實際上還沒有任何一塊錢進行移轉。

只要是人想得到的(或者有時應該說是瘋狂的人),都可以被列為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標的,舉例來說,當初在安隆,就有新聞及寬頻衍生性金融商品,雖然要在許多年後才會結算,但此類交易還是可以入到公司的帳上;或比如說你想要簽一個契約,賭內布拉斯加州2020年雙胞胎出生的數目,沒有問題,只要你肯出價,保證你一定找得到有人肯跟你對賭。

波克夏自己的案例

通用再保併購案變燙手山芋

當初我們在買下通用再保時,該公司有一家附屬的通用再保證券,這是一家衍生性金融商品經紀商,查理跟我認為它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所以並不想保留這個部門,於是我們試圖將這個部門出售,但並沒有成功,最後只好將它慢慢清算

但想要關閉一個衍生性金融商品部門,談何容易,想要擺脫它的糾纏可能要耗費許多個年頭,(雖然我們正逐日降低所曝露的風險),事實上,再保險業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有點類似,兩者都像是地獄一樣,並沒有多大的進入障礙,但想要退出卻難如登天,一旦簽了約,你就擺脫不了它,有時甚至要等到幾十年後,才突然冒出來要你支付一大筆錢,確實也有些法子可以讓你將風險轉嫁給別人,但大多數的做法還是無法讓你免除連帶的責任。

對未來合約太樂觀

再保險業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另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兩者的帳面盈餘通常都有過度高估的情況,這是由於目前的盈餘大多係於許多未來的變數,而其正確性卻需要很多年後才能揭曉。

太多漏洞

但錯誤瞞的了人,卻騙不了自己,其所反應的,不過是人們對於他人的承諾,總是傾向採取樂觀看法的現象,而且交易的雙方有極大的動機在會計帳務上作手腳,因為這些負責買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人士,其報酬(全部或部份)往往取決於依市價結算的帳面盈餘,但現實的狀況是(想想我們剛剛提到的雙胞胎合約)那個市場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取而代之的是”依公式結算”,這種替代性的做法有極大的漏洞,在通常的狀況下,由於合約牽涉多
個變數在加上結算日期的遙遠,使得交易雙方無形中增加許多引用不實假設的機會,以我們剛剛提到的雙胞胎案例來說,訂立合約的雙方可能使用截然不同的公式使得交易雙方連續好幾年同時享受鉅額的帳面獲利,在最誇張的狀況下,所謂的”依公式結算”極可能墮落淪為”依鬼話結算”。

沒有公允的估值

當然,不論是內部的稽核人員或者是外部的會計師,也都看過這些數字,但要弄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舉例來說,通用再保證券截至2002年年底(在決定徹底關閉它的10個月後)仍有14,384件有效合約流落在外,交易對象遍布全世界672個對手,每一項合約的價值都會隨著一個或好幾個變數的變化而隨時上下變動,其中有一些變數光是看了就令人覺得頭髮昏,想要對於這些交易組合進行評價,就算是專業的會計師,也往往會有不同的
意見與看法。

評價難度本身早已超越學術性論證,近幾年來,有好幾件大規模的舞弊案及疑似舞弊案都是緣自於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以公用能源事業來說,許多公司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來創造帳面鉅額的獲利,直到東窗事發之際,他們還試圖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相關的應收款項,轉換成為現金科目,至此”依市價結算”真正淪為”依鬼話結算”。

弊病叢生

只有莊家得利

我可以向各位保證,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所發生的錯誤,絕對無法讓交易雙方的帳對得平,幾乎不例外的,他們都會偏坦有機會得到百萬獎金的營業員或特別希望帳面擁有亮麗的報表數字的一方(或甚至是雙方),而最後往往要等到獎金支付給營業員,而執行長因為認股權大發利市後,股東們才會發現所謂亮麗的財報數字根本就是一場騙局。

市場多變難以迅速反應

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另一項問題是它可能因為一些毫不相關的原因,讓一家公司的問題更為加重,這種滾雪球效應之所以會發生主要在於許多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合約都要求對方一旦其信用評等遭到調降時,必須立刻提供質押擔保給交易對方,大家可以想像到當一家公司面臨困境而被調降信用評等的同時,衍生性金融交易卻又立即登門要求提供事先完全沒有設想到且金額龐大的現金時的情景,此舉可能讓公司進一步陷入流動性的危機,而通常這又會讓公司的信用評等再度向下調降,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導致一家原本好好的公司因此垮台。

骨牌效應的風險

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也有可能造成骨牌效應的風險,這是因為許多保險業及再保業者習慣將風險分散給其它保險公司,在這類的情況下,鉅額的應收款項將隨著交易對象的日趨複雜而持續累積,(以通用再保證券來說,雖然已經經過將近一年的清算期,目前仍有高達65億美元的應收款項流通在外),交易的一方或許對於自己相當有信心,認為其鉅額的信用風險已經經過適度的分散,因此不會發生任何危險,只有等到某種特殊狀況下,一個外部事件導致A公司的應收帳款發生問題,從而影響B公司,乃至於一路到Z公司,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危機的發生往往是我們在太平盛世時所夢想不到一連串問題串連所導致的。

波克夏的股東會

巴菲特在2016年的股東會面對股東時表示:衍生性金融商品恐將導致多數大銀行出現重大風險;他在股東會上表示:「大量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仍然很危險」,「它仍然是系統中的一個潛在定時炸彈。」

衍生性金融商品引發的其它著名案例

2008年的金融海嘯

在巴菲特的這篇對衍生性金融商品大加撻伐的股東信公佈後5年後就爆發了衍生性金融商品所引發的世界金融史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海嘯,並迅速擴展到全球,使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場動盪達兩年之久。

美史最大的政府破產案

美國洛杉磯橘郡不當使用衍生性金融產品以致破產。1994年12月,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在虧損17億美元後宣布破產。這項破產案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政府破產案。

知名的藍籌股也蒙受鉅額損失

1994年,美股績優上市大型企業寶僑(美股代碼:PG)也在財務上進行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它在利率逆轉時損失了1.57 億美元。

法規要求必須揭露

因此後來美國的金融會計標準局(FASB)定出新的規定,要求企業表明,他們操作衍生性金融產品,是為營運避險,或只是進行高風險投資。真正的避險操作───例如航空公司做遠期交易以預防燃料油漲價───可以省去監督,但其他的衍生性金融產品交易,就必須列在帳冊、計入市場價值。

波克夏也涉入衍生性金融商品

有許多人會反駁:波克夏也涉入衍生性金融商品,是沒錯。但衍生性金融商品實在不適合散戶投資人。

2006年的股東信裡面,巴菲特就自承在過去的一年內,波克夏涉入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規模和成績:「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像股票及債券一樣,常在價格與價值上出現離譜的偏差。因此,許多年來,波克夏在衍生性合約的簽訂,一向是具有選擇性的,在數量上不多,但有時金額卻很龐大。我現在親自管理62個流通在外的衍生性合約,確保交易對手沒有信用風險。截至目前,這些衍生性合約的效益還不錯,為波克夏賺取了數億美元的稅前盈餘 (遠遠超過前面有關遠期外匯報表上的獲利數字) 。雖然時時都有虧損的可能,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很有可能繼續從價格與價值的偏差中,獲得可觀的利益。」

衍生性金融商品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