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封裝
晶片之間封裝的金屬間距(Metal Pitch)卻停留在1 10um,已經20年沒有進步。何為金屬間距?一般我們拿到手的晶片(如CPU),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晶片模組。嚴格意義上的晶片,是從晶圓上切割下來的裸片(Die)。
按照傳統封裝的步驟,需要將這些裸片放到基板(Sustrate)上,引出管腳及引線,再將其固定、封裝進一個外殼中,才能應用於實際的電路中。
先進封裝不是一個新概念,追溯歷史,2000年是先進封裝的轉捩點。從這一年開始,封裝從傳統的引線接合、倒裝晶片方式,轉向「晶圓級封裝」。早在2008年,台積電便成立整合互連與封裝技術整合部門(IIPD)入局先進封裝。
台積電的先進封裝史
蔣尚義的遠見
2005年,伴隨晶片製程邁入65奈米大關,台積電在全球片代工市場中拿下了50%的份額,身後的競爭者似乎只剩下了苦苦追趕的三星,感覺大勢已定的張忠謀宣布卸任執行長,退居二線,但時任台積電技術總裁蔣尚義卻在思考一個問題。
蔣尚義思考的金屬間距,其實就是引線的間距,比如CPU和記憶體間交換資料,就是依靠這些引線。理論上來說,引線數量越多,不同晶片間的連接效率就越高,整體性能也就越好。但由於引線是金屬材質,一旦密度提升,功耗和發熱也會越高。
在這個背景下,蔣尚義構想了一個大膽的方案:與其冒險增加引線的密度,不如把兩塊晶晶片封裝在一個矽片上,由於物理距離更近,電信號傳輸中的延遲問題得到改善,金屬材質帶來的弊病也迎刃而解。從「先封在拼」轉變為「先拼在封」,前者如今被歸類為傳統封裝,後者則是近幾年大熱的概念───「先進封裝」。
問題出現
摩爾定律每隔18-24個月,晶片上可容納晶體管數量翻一倍。幾十年裡,半導體產業遵照摩爾定律快速發展,從130奈米到90奈米,從65奈米到40奈米,彷彿遊戲過關一樣順暢。
對於代工廠來說,相比晶片製程帶來的性能提升,重金投入先進封裝帶來的性能進步,實在是性價比過低。加上蔣尚義在2006年就跟隨張忠謀一起退休,先進封裝方案並沒有付諸實施。
但到了2009年,業內上下開始攻克28奈米製程,工程師們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晶體管單位製造成本不降反升,製程升級提升性能的性價比開始降低。換句話說,摩爾定律正在失效。
開始研發先進封裝
2009 年,張忠謀回任執行長,並請回了已經退休的蔣尚義。28奈米製程,是摩爾定律死亡倒計時的開始,也是台積電先進封裝的起點。2009年,在張忠謀的首肯下,蔣尚義帶著1億美元的設備投資金和400多人的工程師團隊,開始了先進封裝技術的研發。
當時引起關注的「扇出型晶圓級封裝」,英特爾、三星分列專利數第二、三位,台積電甚至沒進前十名。
台積電的首個先進封裝技術CoWoS,便是在這種氛圍下誕生的。CoWoS由CoW和oS組合而來:CoW表示Chip on Wafer,指裸片在晶圓上被拼裝的過程,oS表示on Substrate,指在基板上被封裝的過程——這也是蔣尚義在2006年提出的構想。
第一張訂單
與其他類似的技術相比,台積電CoWoS的突出優勢體現在連接裸片的方式:
裝載裸片的晶圓被台積電稱為矽中介層,在矽中介層中,台積電使用微凸塊(ubmps)、重新佈線(RDL)等技術,代替了傳統引線鍵合用於裸片間連接,大大提高了互聯密度以及數據傳輸頻寬。
然而,初生的CoWoS一度處境尷尬。2011年,台積電得到FPGA大廠賽靈思訂單,憑藉CoWoS以及共同開發的矽通孔(TSV)等技術,成功將4個28奈米FPGA晶片拼接在一起,推出了史上最大的FPGA晶片。但這也是整個201 1年,台積電先進封裝項目組收到的唯一的訂單。
但CoWoS太貴了
輝達由於GPU計算時需要頻繁與內存通信,獲取和存儲數據,對延遲的容忍度更低,對帶寬需求也更高。沒想到輝達意興闌珊。高通向蔣尚義表示:CoWoS太貴了。
「我只願意為這個技術花費1美分/平方毫米。」帶著這句話,蔣尚義找到余振華,得到CoWoS目前的價格在7美分/平方毫米的回答,確認了這6倍的差距便是客戶猶豫的原因。
InFO出現了
如此大的成本差距,勢必無法短時間內通過技術消弭。台積電決定給CoWoS做「減法」,開發廉價版的CoWoS技術。製造、封裝經驗豐富的余振華,很快交出了替代方案─── InFO。
CoWoS 技術之所以費錢,主要是由於矽中介層,其本質就是一片矽晶圓,還要在中間佈線做連接,自然成本高昂。而InFO把矽中介層換成了其他材料,犧牲了連接密度,卻換來了成本的大幅下降。
開始被客戶接受
蘋果率先採用
三星還憑藉獨家PoP封裝技術,將內存晶片直接堆疊在SoC上方,從而大大減小了晶片面積,贏得了蘋果自研移動SoC───A系列的超級大單。
三星手機正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成為了蘋果最大的競爭對手。2013年前後,蘋果一
邊和三星打官司,一邊把晶片訂單給了台積電。在此背景下,縮小晶片效果和性價比都超越PoP封裝的InFO,成為了台積電「被扶正」的轉機。2016 年,搭載蘋果最新A10 移動SoC 的iPhone 7 上市,全部由台積電代工。
成為高效晶片的主流
有了蘋果先行先試,曾因為價格問題遲疑不定的晶片大廠們終於放心大膽地上了車,大客戶競相採用,輝達、AMD、谷歌,甚至競爭對手英特爾,都在自家高性能晶片上用上了CoWoS封裝。
2023年,AI晶片水漲船高,輝達GPU對CoWoS的需求從年初預估的3萬片暴漲至4.5萬片,不得不提前加單。
台積電的CoWoS
從無到有
2011年,台積電開發了第一代CoWoS封裝技術,這是最初的起源。當時,CoWoS 使用矽(Si)基板作為中間基板(中介層),將多個晶片整合在一個封裝體內,實現了更高的互連密度和更好的性能。
之後,CoWoS封裝不斷改進發展。現在CoWoS是一種2.5D的整合生產技術,由CoW和WoS組合而來:CoW就是將晶片堆疊在晶圓上(Chip-on-Wafer),而WoS就是基板上的晶圓(Wafer-on- Substrate),整合成CoWoS。
三種類型的CoWoS封裝技術
根據不同的中介層,台積電將CoWoS封裝技術分為了三類:第一類,CoWoS-S,使用Si基板作為中介層;第二類CoWoS-R,使用重新佈線層(RDL)作為中介層;第三類CoWoS-L,使用小晶片(Chiplet)和RDL作為中介層。
未來的路線
在最新的演講中,台積電高效能封裝整合處處長侯上勇表示,作為能滿足所有條件的最佳解決方案,台積電的先進封裝重點會從CoWoS-S 逐步轉移至CoWoS-L,並稱CoWoS-L是未來藍圖關鍵技術。
侯上勇認為,由於頂部晶片(Top Die)成本非常高,CoWoS-L 是比CoWoS-R、CoWoS-S 更能滿足所有條件的最佳解決方案,且因為具有靈活性,可在其中介層實現異質整合,會有其專精的尺寸與功能。 CoWoS-L 可相容於各式各樣的高效能頂級晶片,例如先進邏輯、SoIC 和HBM。
瘋狂擴廠
現有和未來規劃中的廠區
目前除了積極進行一般性晶元廠的全球擴廠外,其實最近幾年,台積電也將廠區的擴展延至半導體封裝的領域。這一部份的詳情,和台積電現有廠和未來規劃中的廠區列表,生迒重心,正式落成啟用時程等細節,請參見我的另一篇貼文的內容:《台積電目前和未來共有多少晶圓廠和封裝測試廠?》
最新公佈的封裝廠區
台積電於2024年 8 ⽉公告買下群創台南 4 廠(5.5 代廠),引發市場熱議。2024年十月中旬,業界傳出,台積電拍板再購置另⼀個群創位於南科的舊廠,主要為了因應AI所驅動的CoWoS需求。業界推估,該廠購入後,依時程最快2026年可以投產,該年度CoWoS⽉產能有機會上衝15~16萬片,等於產能拚連三年翻倍增。

相關文章
- 《台積電當初到底是如何被創立的?不是張忠謀》
- 《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演進史》
- 《台積電面臨哪些營運風險和劣勢?》
- 《由投資美國1650億美元看出,台積電的護城河和競爭力其實很脆弱》
- 《罕為人知但表現突出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康鈦(Camtek)》
- 《晶圓代工之外,台積電正成為封裝之王》
- 《先進封裝是半導體的下一個金雞母》
- 《全球半導體封裝市場正在發生根本上的大改變》
- 《台積電張忠謀的爭議言行》
- 《Onto如何賺錢?先進封裝和製程的受益者》
- 《台積電目前和未來共有多少晶圓廠和封裝測試廠?》
- 《台灣廢核重創台積電,一次電價上漲使利潤率少1%,禍首台電三年漲四次電價》
- 《利潤豐厚的半導體供應鏈》
- 《Rapidus會是台積電即將迎來的最強大對手》
- 《梁孟松是中芯(SMIC)突破美國封鎖的功臣》
- 《為何台積電的估值遠低於美股同業?》
- 《台積電的DCF內在價值是多少?如何用免費工具程式快速地計算出來?》
- 《台積電晶圓代工的成本,價碼,研發成本》
- 《台積電,英特爾,三星,中芯,Rapidus良率和先進製程的比較》
- 《台積電,英特爾,三星,中芯,Rapidus未來晶片的新製程路線圖對照表》
- 《真正掐住台積電脖子的企業艾司摩爾(ASML)》
- 《為何台積電的利潤率遠大於競爭對手?》
- 《台積電眼前的幾大挑戰》
- 《台積電(TSMC)的2大長期威脅:美國和中芯》
- 《台積電如何賺錢?》
- 《Zyvex和次奈米半導體製程的目前發展,會威脅到台積電嗎?》
- 《台積電眼前的幾大挑戰》
- 《台積電負面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不利未來和成長》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