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的文章
- 我先前的文章《價格和價值的誤解》
厡文開始
很多人搞混「價值」和「價格」,其實仔細想一想,有許多我們自己的作法,也幫助大家「混淆」這兩者,我舉三個例子:
「股價」是用來服務我們的,不是來指導我們的
例子(一):https://youtu.be/Gm1FqNO4taM?t=769
巴菲特說「股價」是用來服務我們的,不是來指導我們的。價值投資人要大致算出公司的「價值/內在價值」才能投資那家公司。但是我記得 Andy 有一個 30% 停損的原則(據 Andy 說而且好像也幫了你不少忙)。這就是名義上讓「價格」來指導我們的地方。事實上,Andy 仔細想想,你應該不是因為股價掉了 30% 而停損,應該是「內在價值」也掉下來了(當初買進的理由消失了,記得你的「祥茂光電」?)你才停損的,否則當所有事實都一樣,股價掉了 30%,成長型價值投資人應該是大買才對(前提是,你是徹底搞懂這家公司才買的)。
所以「用股價掉了 X percent」來停損,基本上是承認市場先生可能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所以我們讓股價來指導我們,這是把「價格」和「價值」基本概念混淆在一起的,應該是告訴大家:「內在價值掉了 X percent」來停損才是合理的說法,單單因為「股價掉了 X percent」這種狀況,反而是該進場的。
大家可以看看 2021年波客夏年會,巴菲特對 2016 年,計算 Precision Castparts 的 average earning power錯誤,導致算錯內在價值而買貴了的這個案例(雖然因為這家公司還是好公司,所以巴菲特並沒有停損),就會了解巴菲特是有在計算「內在價值」的:
https://youtu.be/npRYd31diFo?t=8159

用「價格」來計算投資績效
例子(二):每年用「價格」來計算我們的投資績效。
我記得 Andy 建議大家每年都要計算自己的投資績效,可是我仔細看了 Andy 計算績效的方式,好像是用市場價格來界定我們的績效(希望我沒有看錯)。這也是很混淆的。公司的「價值」沒有大幅改變,但是「價格」會,所以我們喜孜孜的計算今年我們的績效大好,其實只是正好你買到的公司,大家忽然都很想要罷了。同樣的,當你的績效不好,只要你很確定你所買的公司內在價值是上升的,那又何必對自己產生懷疑?尤其長期導向的「成長型價值投資人」,當你決定買一家公司後,股市五年不開市,你也一定都不擔心,只要公司持續是在提高「價值」的。
葛八覺得,用「價格」來計算短期績效是沒有意義的(一年期我也覺得短),反而非常混淆我們的意志力,因為當初買進時,你就是以持有「十年」的心態在決定(還是各位都不是?),那短期的價格波動跟價值投資人有什麼關係?又何必用「價格」計算出來的短期績效,讓自己懷疑人生?
「價格」應該是在「買」與「賣」時才跟投資人有關,其他時間跟我們應該是沒有關係的。只是當市場上每個人都用年度「價格」績效在跟你比較時,你又怎麼能夠置自身於事外?怎樣保持自己的清醒不被市場影響判斷?所以葛八不去計算我的每年「價格」績效,如果真的要每年算,那也是計算我的 look through ROE,這個方法雖不完美,但是幫助我腦筋清楚。
Valuation這個名詞
例子(三):Valuation 這個名詞。
公司的內在價值是指這家公司「從現在到世界末日,可以產生所有現金流進、流出總和的折現值」,所以當我們在計算這個數據時,計算的是公司的「價值」。有許多人說,他是用 P/B, P/E 來「估值」的,這就是另外一個非常混淆的說法。P是price(價格),用價格的「比價法」,比出來的當然是「價格」,而不是「價值」,也就是說用 P/B, P/E 是在「估價」而不是「估值」,即便這兩個名詞在英文都可以用 valuation 來表示。
為什麼要硬分「估價」和「估值」的方法不同?是用來說嘴嗎?!如果有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估值」的人,這幾年應該都會大大的有股價高估的苦惱,因為你再怎麼拉低折現率(保守的),都會發現「股價」常常高於你保守算得出來的內在價值。代表的是,你根本沒有公司好買、沒有辦法投資出去,因為現在市場上,資金氾濫,加上 SPAC 和私募基金的競爭,要能用低於公司內在價值的「價格」來投資,超級困難。
怎麼辦?DCF 方法行不通,山不轉路轉,那我乾脆就用 P/B, P/E 來估好了,估什麼?估「價格」。所以 PE multiple 慢慢的拉高,你買這麼高的價格,反正我就跟,我只要能夠找到下一個買的比我高的人就好,至少我不會空手在市場被人家用「價格績效」比下去。
結果「價值投資」的「當價格掉到內在價值之下買進」變成了跟「大家比出價」的「價格投資」,否則你就等著抱著現金和低(價格)績效。
「估價」和「估值」是兩個非常不同的概念(DCF vs. PE PB),內涵也不同,可是大家都混用,非常混淆。價值投資是,仔細了解一家公司的競爭內涵,估出「內在價值」,然後耐心的等待「價格」出現,而不是改用 PB, PE、換個方法「估價」,大家來比誰能出價高,至於我買到的公司值不值那個價格也就不那麼重要。
可是理論上,買不到就抱現金等待,這有什麼不對?可是上述「案例二」的「價格」績效比較法,會讓這樣做的人難看。尤其許多「成長股」,根本估不出「內在價值」(無法「估值」),自然而然大家就改成「估價」法。
真的不容易
以上三個例子,是葛八在形成我的投資觀念時,有關「價值」和「價格」最常被混淆的地方,連許多大師說的都常常似是而非,想要把持觀念清楚,葛八真的覺得不容易。
註
本文是葛入八先生在我部落格文章《價格和價值的誤解》的公開回文,內容很精彩,為免朋友錯過回文。特將葛八先生的大作原文照登一份,分享給我部落格的朋友。在此感謝葛八先生花時間寫作此文,以及公開的分享,特此致謝。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