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型機器人發展現況和著名的廠商

人型機器人

建議讀者一併參見我的另一篇貼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況和應用領域

潛在市場

Digitimes認為隨著AI、感測器、材料等技術突破與成本下降,加上勞動⼒短缺影響,全球人型機器人產業正加速發展,未來五至⼗年人型機器人將迎來爆發性成⻑,預估⾄2035年將創造近260億美元的產值。

目前發展情勢

鑑於龐大應用商機,吸引美、中、日、歐等各大科技巨頭和新創公司紛紛投入,積極搶進賽道,包括輝達Project GR00T、特斯拉Optimus外,Meta、OpenAI、微軟、亞馬遜等亦加速投資。

此外,美國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日本本田(Honda)、英國Engineered Art等也長期布局人形機器人,同時,中國勢力更是不容小覷。由此可見,各方勢力都想在這波自動化革命中搶得先機,然究竟誰能成為贏家,也是目前全球相當關注的焦點。

主要廠商

宇樹科技

公司簡介

宇樹由王興興於2016年創立,此前創始人在大疆工作。成立之初,員工僅4人,用時1年便研發了電機、電機驅動及主控、整機機械結構及全新重構的控制系統,且發布了全球消費級四足機器人Laikago(也稱為機器狗),零售價為2萬人民幣。

投資人

2024年初,宇樹科技曾宣布完成近10億元⼈⺠幣B2輪融資,投資⽅包括美團、⾦⽯投資、源碼,老股東深創投、中網投、容億、敦鴻和米達鈞⽯跟投。有分析認為,宇樹科技估值已經突破⼈⺠幣百億。

市佔率

宇樹科技(Unitree Robotics)在2023年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中的銷售份額為69.75%,市場規模份額為40.65%。

性價比高

宇樹機器⼈備受青睞因素之⼀還在於「價格屠夫」。宇樹四⾜機器⼈⽬前最低⼀台只要以⼈⺠幣9,000元便可購得,相較於其他人形機器人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價格(特斯拉擎天柱預估為2萬美元+),具有很高性價比。

主要款式

2019年,Laikago改良款AlienGo發布,為當時全球最大尺寸、總量,且能實現後空翻的機器人。此後幾年,UnitreeA1、UnitreeGo1、 B1、GO2、B2、B2-W等四足機器人相繼發布,面向的領域包括以安防巡檢、公共救援等為主要用途的工業機器人以及面向大眾的消費級機器人。

2024年5月,宇樹再度發表新品G1。它會煮飯煎蛋,會徒手砸核桃,會一掌劈開瓶裝可樂瓶,且行走、跑步的步態上明顯升級,在大街、石塊地面上暢行無阻,在斜坡上還能保持平衡狀態下進行側跑,被網友稱為「地表最強機器人」。

B2機器狗系列的輪式版本,影片中可看到堪稱「特種狗」的B2-W不僅會後空翻、快速360度旋轉跳躍,還可順滑地以側空翻⽅式越過障礙物,在崎嶇不平樹林和陡峭⼭坡⾃如穿梭,並馱著⼀名成年男⼦⼾外上落斜,甚⾄可以從2.8公尺樓頂跳下⽽無受損。
據宇樹科技官⽅介紹,這款機械狗可在無負重狀態下持續⼯作5⼩時以上,最⾼時速20公⾥,直立且最⼤負重下可⾛120公⾥,負載40公⽄時最⼤續航⾥程達到50公⾥。據官網標價,這款機器狗售價約15萬美元。

主要成就

宇樹機器人可模仿C羅、科比!英偉達新模式賦予更強行動力。它的機器狗產品B2-W的演⽰影片,旋轉跳躍加後空翻,在全球引發轟動,連特斯拉CEO⾺斯克也轉發影片。

宇樹科技的機器⼈更在2025年登上中國⼤陸央視的春晚上,宇樹科技的機器⼈扭起秧歌。靈活的機械臂揮舞⼿帕,⼀系列動作讓外界嘆為觀⽌。

雲深處科技

創辦人

雲深處科技(DEEP Robotics)的創始人朱秋國博士來自於浙江大學,他在浙江大學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研究,師從褚健教授和熊蓉教授,主要聚焦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特別是基於模型控制(MPC)的足式機器人運動控制方面的研究。2011年,朱秋國博士畢業,他選擇留校任職加入浙江大學智能系統與控制研究所,從事仿人機器人,仿生機器人,機器智能等研究,先後主持四足機器人「絕影」和「赤兔」的研製工作,主持仿人機器人「悟空-II」的研製工作。

公司成立

2017年,雲深處科技正式成立。在成立短短幾個月後,團隊推出了自主研發的第一代四足機器人「絕影」。

產品

2021年,雲深處科技面向行業應用的絕影X20四足機器人正式推出,在電力、冶金、礦山、建築、救援等場景率先開啟商業化場景落地。

2023年,「絕影X30」四足機器人發佈,首次將作業溫度拓展到-20℃至55℃範圍,成為業界首款具備極端環境作業的四足機器人。

雲深處科技(DEEP Robotics)在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雲深處科技推出了其首款商業化人形機器人Dr.01。

Dr.01在現場展示了卓越的穩定性和平衡性,包括上下樓梯、在地面上隨機分佈的滑動鋼筋上行走,以及面對工作人員的推拉干擾甚至是背後的突然襲擊都能迅速恢復平衡繼續行走。

估值及融資

雲深處科技目前完成6輪融資,最新一輪融資發生在2024年8月。

2024年8月,雲深處科技完成B+輪融資,金額未披露,投資方包括華建函數投資、涵崧資管、深智城產投、莫干山高新投資等機構。此次融資將助力雲深處科技進一步拓展產品線,提升研發能力,加速市場佈局。

Figure AI

公司簡介

Figure AI()是一家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成立於2022年,由Archer Aviation,Vettery,和Brett Adcock所創立。公司的組成團隊人員由來自機器人、人工智能、感測、感知和導航領域的專家組成,融合了波士頓動力、特斯拉等知名公司的經驗。

產品

2022年,該公司推出了原型機Figure 01,這是一款專為體力勞動設計的雙腳機器人,最初針對物流和倉儲領域。

AI大模型

Figure AI在2025年2月20日公開了通用具身智能模型Helix;能「雙機協作」的端側大模型。Helix是首款能對整個人形機器人上半身(包括頭部、軀幹、手腕和手指)進行高頻率、連續控制的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透過直接將視覺語言模型中捕獲的豐富語義知識,直接轉化為機器人動作,克服了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多個長期挑戰——至少不需要為機器人的每一個動作進行大量訓練了。

Helix能讓人形機器人聽人類指令協助處理家務。Figure 執行長艾德科克表示,新模型任務是解決通用機器人技術問題,實現「每個家庭都有一台機器人」。Figure所公佈的畫面中,一位真人要求2隻人形機器人整理一袋超市購買來的食材,機器人觀察環境後,將大部分食材包括雞蛋放入冰箱,並將一顆蘋果放入擺盤。

這項技術標誌著機器人正邁向家庭。畫面中的機器人搭載Figure新推出的「視覺語言動作AI模型」Helix,能夠拾取物品,並且與其他機器人協作。Figure指出,幾乎任何小型居家物品都難不倒它們。

華麗的投資人

Figure AI的著名投資人包括傑夫·貝佐斯、微軟、輝達、英特爾以及亞馬遜和 OpenAI的新創公司融資部門,Figure AI 以 26 億美元的估值籌集了 6.75 億美元。

展望和遠景

Figure AI新創公司的創辦人Brett Adcock曾表示:

  • 機器人在 3 年內將走入各個家庭。
  • 創辦人預測 2040 年市場上將有多達 100 億個人型機器人。

著名的客戶

Figure宣布和BMW簽約!人型機器人將用在美國廠 已能自主泡咖啡。2024年8月,BMW稱Figure 02在美國斯帕坦堡工廠試運行。

Optimus

特斯拉的Tesla Bot (Optimus)

Figure AI新創公司的創辦人Brett Adcock也提到 Optimus人型機器人,並表示對馬斯克過去二、三十年的成就感到非常振奮,還認為馬斯克將成為 Figure AI 在機器人領域真正的競爭對手。

我的書中有關Optimus的內容

我在《10倍股法則》一書5-8小節,非常詳細地介紹特斯拉的相關企業,其中特斯拉的Tesla Bot (Optimus)人型機器人更是一大重點。為免重覆內容,書中提過的內容,再此不再重覆。

波士頓動力

公司簡介

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是一家美國的工程與機器人設計公司,在1992年此公司從麻省理工學院底下獨立出來。

公司一再被轉手

在2013年12月,波士頓動力被字母旗下的谷歌收購。2017年6月,軟銀由字母旗下的谷歌收購了波士頓動力。2021年6月,現代宣布正式從軟銀手中收購波士頓動力的控股權。

最著名的產品

此公司的著名產品包含在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出資下替美國軍方開發的四足機器人:波士頓機械狗。

阿捷特利

迪傑特機器⼈

阿捷特利機器⼈(Agility Robotics)的旗艦產品是「迪傑特」(Digit, 意為數位化)機器⼈,它的普通⾝⾼為175公分,但有著⼀對像動物的後腿,這使得它能夠蹲下,撿起地板上的物品,並將它們舉到近180公分⾼。

目標

阿捷特利機器⼈公司對「迪捷特」非常有信⼼,他們還在擴⼤機器⼈⽣產廠,具備每年⽣產超過 1萬台機器⼈的能⼒。

客戶

早在2019 年,與福特集團就合作試⽤過了,負責將包裹遞送到家⼾。

2023年,「迪捷特」在女裝品牌 Spanx 處理訂單的倉庫,開展實驗性業務,機器⼈辨識⼆維碼,以確定在哪裡搬運箱⼦,⼜在哪裡放下箱⼦。

2024年3月,做為亞⾺遜⾃動化倉儲計畫的⼀部分,亞⾺遜採用了阿捷特利機器⼈的迪傑特機器⼈,雙⼿可搬箱,雙腳可⾏⾛,與科幻電影的場景很類似,迪捷特可以舉起16公⽄的包裹,可以在幾乎所有⽅向上⾏⾛、包括上下樓梯和不平坦的地形。

1X科技

人型機器人Neo Gamma

挪威的人形機器人企業1X Technologies發表了他們的人形機器人產品-Neo Gamma。根據1X科技的介紹,Neo Gamma是一款瞄準家用市場的「下一代」人形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主要用來執行一些家庭任務,例如煮咖啡、洗衣服和吸塵,而且為
了顯得更友好,更是設計了針織尼龍的外套,減少接觸時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Neo Gamma為全人形機器人,其手掌採用仿照人體骨骼結構的模擬手設計,可執行握持、按壓等操作。

Clone Robotics

公司簡介

波蘭的機器人公司Clone Robotics成立於2021 年,他們的目標是完全與人類一致的仿生機器人,不僅沒有鐵手鐵腳,更是將肌肉和骨骼加入機器人的軀幹裡,甚至模仿人類的心臟,達到人類克隆體的目的。

Protoclone V1 人形機器人

公司展⽰⼀款具有⼈類動作模擬能⼒的機器⼈Protoclone V1 。雖然⽬前這款機器⼈還無法實際執⾏家務,但其擬⼈的外觀與動作已令⼈印象深刻。該公司計劃於 2025 年推出限量版 Clone Alpha,未來⽬標是讓這款機器⼈能完成洗衣、洗碗、烹飪簡單餐點,甚⾄吸地毯等家庭雜務。

Protoclone V1 是⼀款技術結晶,擁有由 3D 列印聚合物骨骼與 1000 條 Myofiber ⼈造肌⾁組成的結構。這些肌⾁能在壓⼒下收縮,模擬⼈類的關節運動,並透過「肌腱」連接到骨架上。

機器⼈的骨架內嵌有微通道,⽤於⽔基冷卻系統,類似「出汗」的設計可以防⽌ Myofiber 在⾼強度運作時過熱。這種⽣物靈感的散熱⽅案實⽤且⾼效,讓這款⾼功率致動器能⻑時間穩定運⾏。搭配超過 200 個⾃由度和感測器網絡,它能即時追蹤每個動作,並模仿⼈類靈活與流暢的動作。

輝達

公司看法

黃仁勳最近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機器人技術將在未來2-3年內取得重大突破,並預言未來人型機器人將變得像今天的汽車一樣普遍。他表示100年後人型機器人將無所不在,可能成為人類史上產量最大的機器系統。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就高喊「AI本質上就是機器人」,並看好汽車、無人機及人形機器人這三種機器人有望實現大規模生產。

公司佈局

在2024年三⽉舉⾏的GTC⼤會上,黃仁勳展⽰了多款人型機器人,同時公布了Project GR00T計畫,透過全新的運算平台Jetson Thor結合最新架構的AI晶片Blackwell、與專為機械⼿臂設計的基礎模型Isaac Manipulator、以及⽤於⾃主移動機器⼈(AMR)的AI視覺辨識Issac Perceptor,提⾼機器⼈對於⼈類⾏為的認知能⼒,進⽽執⾏複雜任務,並增進⼈機互動的⾃然性。

人型機器人

機器人是AI、感測器、執行器的結合,輝達成立研究部門GEAR,致力於實現跨多模態、多場景的智能應用,將加速研發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廣泛技能並能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中有效運作的智能體,推動整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的持續進步與發展。

公司 正在深入研究機器人遊戲,推出了名為 Project GR00T 的新型人型機器人基礎模型。基礎模型是一種經過大量資料訓練的人工智慧系統,能夠用於從生成句子到視訊、圖像等各種任務。據輝達稱,GR00T計畫將幫助人型機器人透過觀察人類行為來理解自然語言並模仿動作——快速學習協調性、靈活性和其他技能,以便導航、適應現實世界並與現實世界互動。

Jetson Orin Nano Super

輝達2024年底發表了手掌尺寸的新電腦「Jetson Orin Nano Super」,是運用在AI機器人的生成式新平台電腦,這款為機器人開發的電腦每秒70兆次運算的算能,功耗只有25瓦,為目前市場上效能與能耗比最佳的邊緣運算設備之一。該裝置能運行輝達生態系統內的核心技術,包括CUDA、cuDNN和TensorRT,並支持大型語言模型(LLM),使開發者能輕鬆部署生成式AI應用和先進的機器人系統。

此外,Jetson Orin Nano Super單價降至僅249美元,在降低AI硬體門檻之餘,還促進生成式AI與機器人技術在更廣泛場景中的應用。而根據市場傳言,輝達也將於2025年上半年發表下一代用於人形機器人的精巧電腦「Jetson Thor」,目標是在即將來臨的機器人爆發潮中取得領先地位。預期隨著機器人大腦建置成本大降後,機器人發展將進入新里程碑;輝達有望憑藉其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開放的生態系統優勢,持續占據領導地位。

Meta

組建團隊

而除了輝達與特斯拉外,Meta的來勢洶洶亦引起關注。Meta近期在旗下Reality Labs部門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發人形機器人的新團隊,目標是開發能執行各種實體任務的AI機器人,並充分運用自家大型語言模型Llama的技術優勢。

家用機器人

根據內部備忘錄,Meta這支新成立的機器人團隊初期的發展重心放在家用機器人,目標是打造能幫助人們處理日常雜務的AI人形機器人。

找兩大廠商合作

因為Meta在機器人的起步較晚,媒體指出Meta為了加快機器人的發展,迎頭趕上這個未來的科技趨勢,已找上宇樹科技和Figure AI。

人工智慧

所有的機器人,沒有例外,都需要程度大子不一的人工智慧的整合,才能強化機器人的能力。要說人工智慧的整合程度決定了機器人的能力,並不為過。

結語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2025年 4 月的第一財報電話會議中坦言,儘管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表現領先,但中國可能最終主導整個產業。他表示:「我有點擔心,從第二到第十名的公司,可能全部來自中國。」

人型機器人
credit: Ideogram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