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篩選電動車的潛在出線者?11個面向

電動車

前些日子我在部落格發表過《電動車產業的未來》一文,引起不少迴響,許多人透過公開或私下(較多)留言表示同意電動車的未來性,這一點沒有任何爭議。但是留言的朋友們主要的苦惱在於希望我能再談一談我對全球電動車的主要參與者和未來潛在出線者的看法;經過這些天的考慮後,寫了您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

電動車的供應鏈

我們先來看一下典型的電動車元件的供應鏈:

領域供應鏈
電池電池材料、電池芯、電池模組、電池管理系統、充電、換電池
車用半導體影像攝影、感測、車載資訊娛樂系統、動力傳輸系統、安全系統、網路連線、導航、顯示器、自駕車、人工智慧系統
電動馬達發電機、啟動馬達、電動馬達模組、馬達控制系統、齒輪、定子轉子
動力總成線束、動力系統、電力元件、電子控制
內裝空調、HVAC、壓縮機、冷凝器、散熱
電子安全乘客安全、資訊娛樂、車身控制、主控電腦
車身儀表、座椅、車燈、儀表、煞車、彈簧、避震器、扣件、鍛造
整車車身、車輪、輪圈、輪胎、外殼、車架、板金、塗裝

過濾條件

以目前電動車的技術發展,在過濾可能出線的電動車製造商時,投資人可以列入的過濾條件如下:

生產的是屬於那一種新能源車?

因為這會決定公司有沒有未來性,生產汽車可不是生產餅干糖果。電動車依電力供給方式及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分為BEV(純電動車)、HEV(混合動力車)、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與REEV(增程式電動車)等類型;此外,尚有可由車體自行產生能量的車輛類型如燃料電池車或太陽能電池車等。

整體的設計和未來感

汽車的整體設計是否符合潮流? 自動駕駛的能力如何?核心元件除了要考量未來的產業和科技的發展趨勢外,成本是否符合量產的條件?

量產能力

公司量廠工廠的數目有多少?年產量如何?在三大洲是否都有量產的工廠?2025年的年產量有多少?2030年後呢?量產計劃的可信度如何?

供應鏈

必須考量的有供應鏈包括電池、晶片、馬達、以及和其它傳統車相同的必要元件的供應商是否足夠?是否太過集中?投資人尤其需要特別關注電池部份。

足夠選擇的車款

廠商是否提供足夠多的車款讓消費者選擇?例如美國人喜歡開皮卡、歐洲喜歡開一般型的轎車、中國近年賣得較好的則是SUV、日本則偏好小型省油的小型車。除了一般消費者的車款外,是否有任何利潤較高的跑車或豪華車款?公司生產的主要車款是針對企業的卡車嗎?有多少長期的企業客戶訂單?

續航力

由於科技的進步,續航力每年都在持續進步中。以目前而言,任何低於400公里續航力的電動車,將很難有市場(特殊考量除外),中國大陸甚至傳出某些城市監管單位不允許續航力太低的電動車掛牌。電動車目前受制於電池的先天限制,在高寒地區的續航力也會快速下降。

充電網路

是否提供快速充電?是否提供雙向充電的能力?是否有龐大的充電網路(包括充電樁、充電站、家用充電)?是否能和其它廠商的充電網路相容?可不可以抽換電池?

訂價和補貼政策

基本上目前世界各國都會為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提供大筆的直接補貼,因為如果不提供補貼的話,電動車的售價將無法和一般的燃油車的售價競爭。隨著各國禁售傳統內燃機時程的逼近,世界各國對電動車的補貼政策還會大幅改變。

長期盈利的能力

公司目前有多少收入是來自於政府的各式補貼或稅收減免?能持續多久?扣除補貼後的財務狀況如何?公司的毛利率、營運利潤率、淨利率如何?和同業相比如何?業外收入如?例如特斯拉(美股代碼:TSLA)如果沒有計入碳權的收入,公司事實上至今是仍舊虧損的。也就無法作為標普500指數的成份股,如此會對公司的股票評等和流動性造成很大的影響。汽車製造業是典型的長期高資本投入的製造業,必須有長期的盈利計劃,否則很難存活下來。

銷售和服務網路

這是買車時絕對要列入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否採用傳統的汽車銷售網路?還是能提供直接銷售的管道(有些國家因法規的限制,不允許透過網路直接銷售)?售後的服務網路是否夠多?售後服務風評如何?那些服務不需付費?新車保固政策如何?是否有任何月租費?收費項目是否合理?

公司風評

公司過往的風評如何?是否有足夠的忠實客戶?

全球電動車銷售排行榜

大家一定很好奇,2021年全球的電動車的銷售領先群是那些廠商?就銷售量而言,目前全球電動車銷售最大的是美國特斯拉,排名第2的是中國大陸的上海汽車(SAIC,中國股市代號600104),第3名為德國福斯(Volkswagen,美股代碼:VWAGY),第4為寶馬(BMW,美股代碼:BMWYY),第5則是意、美、法合作,總部設於荷蘭的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美股代碼:STLA)。

電動車
credit: Joenomias

大部份電動車的廠商很難盈

全球汽車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為27.9%,而淨利潤率僅為2.6%。

請注意:我們在這裡討論這個主題是以現在的科技、法律監管、和目前冒出頭的參與者為基礎,五年後一定又會是完全不一樣的一番樣貌。畢竟距離愈遠,預測出錯的機率愈大。電動馬達大廠日本電産會長在最近就表示:純電動汽車到2030年,會降價至現在的5分之1。汽車生產是各國最基礎的製造業,而且無法在兩三年內就立刻量產。此外,汽車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的複雜程度,比起電子業,有過之而無不及。最重要的是,未來能生存下來,具有規模、且能長期盈利的電動車廠並不會太多;美國經過百年來的競爭和合併,現在只剩下三家而已。

像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科技巨擘或財團,都已經用不同的方式加入電動車的生產或合作的行列,深怕錯失這股未來的趨勢和巨大的市場。甚至於還有一輛車都沒賣過、債務規模堪比伊拉克一整個國家的恆大汽車 (Evergrande,港股代號0708),6/25/2021市值竟已達362 億美元的荒謬情形(這還是自高峰大跌60%後的數字)。因此十年後,可以留下來的倖存者,也不會太多。在歷史上由馬車過渡到汽車時,也經歷過一樣的歷程。從現在開始的十年內,將會進行嚴格的淘汰賽。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在〈如何篩選電動車的潛在出線者?11個面向〉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