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裡不合理的會計手法

會計手法

巴菲特在1998 年的股東信(所有本文中以斜體字表示的內容皆出自他的1998 年的股東信)中,提過幾項美股上市企業在他們的財務報表裡,常見但甚為不合理的會計手法。

蓄意操縱數字欺騙投資人

管理階層在員工認股選擇權會計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絕對不能馬虎,最近有一群公司主管與會計師極力反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打算將原先不實的選擇權予以更正,但結果卻沒有人公開表示支持,反對者甚至動員國會議員參與遊說,將這種虛增盈餘的議題提升到國家利益的層次。

註:關於員工認股選擇權,詳見我另一篇部落格的文章說明《以員工股票選擇權做為薪酬的優劣》

此外,我認為有些管理當局在公司再造與合併的會計處理上的心態更為可議,很多管理當局刻意操縱損益,欺騙投資人,而就像Michael Kinsley曾經批評華府的”真正的醜聞不是那些違反法律的,而是那些完全合法的行為”。

道德趨於淪喪

在以前透過財務報表,很容易可以分辨一家公司的好壞,但時至1960年代後期,卻掀起一波騙徒稱之為”大膽且富想像力的會計”的熱潮,(這種做法在當時受到華爾街人士的熱烈歡迎,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會讓人失望),不過在當時大家都知道誰是老千,至於一般受到崇敬的美國大公司基本上都潔身自好,相當愛惜自己的羽毛。

只是近年來,道德逐漸淪喪,雖然許多大企業還是開大門走大路,不過卻有越來越多所謂高格調的經理人,(就是那種你想要把女兒許配給他或請他擔任遺囑執行人的人),漸漸認為玩弄數字以符合華爾街預期的做法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沒錯,有許多經理人不但覺得這類操縱數字的行為很正常,甚至是他們的工作責任之一。

將行為合理化

這些經理人一開始往往就認定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讓公司的股價越高越好,(關於這點我們實在不敢苟同),而為了撐高股價,他們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在公司營運上沖刺,只是當公司營運結果不若預期時,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運用不當的會計手法,不是”製造”出想要的盈餘數字,就是預埋伏筆,在未來的盈餘做手腳。

而為了讓這樣的行為合理化,這些經理人常常表示如果公司股票的價格不能合理反應其價值,則公司股東的權益將會受損,同時他們也聲稱運用會計騙術以得到想要的數字的做法很普遍,而一旦這種”別人都這樣,為何我不行”的想法生根後,道德方面的顧慮早已消失殆盡,Gresham之子稱這樣的行為叫做:邪惡的會計創造出偽裝的善良。

一次性提列損失

有一種會計科目叫做”重整損失”,在法理上雖然屬於合法但卻通常被當作操縱損益的工具,通常公司會將多年來累積的開支在單一個季節一次提列損失,這是一種典型讓投資人大失所望的騙術,有時候,公司則是為了將過去塑造不實在的盈餘所累積的垃圾一次出清或是為虛增未來年度的盈餘預先做鋪路,不管怎樣,這些做法的主要前提都是抓住華爾街只關心未來年度的盈餘高於預期五分錢,卻一點也不在乎公司當季的盈余少了五塊錢的心理。

這種將所有的垃圾在當季一次出清的做法跟高爾夫球場上一種大膽偷機的方法類似,在球季一開始,取巧的高爾夫球員不管本身實際的實力,先在計分卡上填上最離譜的成績-柏忌、雙柏忌、三柏忌,結果一算下來可能 有140桿之多,接著他再跑到高爾夫球店給教練表示他想要調整一下不理想的揮桿,然後等到他再度回到球場上時,他就專挑好的洞的成績,而不好的部份則全部歸到先前所預留的準備,結果五回合下來,他的成績就變成140桿、80桿、80桿、80桿、80桿,而不是本來的91桿、94桿、89桿、94桿、92桿,不過對華爾街的哪些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管最前面的140桿,因為那不是正常情況下的表現,然後直接把這位選手歸類為平均80桿的高手(而且成績還相當穩定)。

共犯結構配合演出

而對於這種喜歡偷雞摸狗的球員來說,有幾個變動因素是他們要注意的,首先球員要找到能夠配合的桿弟-也就是會計師,好讓他可以將不好的洞數往後遞延,順利地先拿下四局80桿,使得這位球員可以得到表現傑出且穩定的運動家稱號後,然後再偷偷地把第五局的140桿球卡交出,結果只見到他隨便應付幾句抱歉的話語便間接承認先前計算成績時候的罪行,而且他還會不斷地拿著自己的成績跟其它好手相比,(而這位桿弟,不用我們
說,當然是深得其老闆的心,不怕下次得不到主人的惠顧)。

不幸的是,這些慣用作弊技倆的總裁在回到現實世界後,還是習慣玩這種把戲,畢竟與其花費時間在辛苦練習上,還不如輕輕鬆鬆在計分卡上動手腳,要說服他們放棄不玩可能比登天還難,他們這種行為不禁讓我想到法國文豪伏爾泰V oltaire對於性實驗的評論: “一回生,二回熟。”( 編按伏爾泰頭一次到妓院去體驗那裡的情境,事後有人問他感覺如何,他回答說,第一次去還算是哲學家,但要是再去的話,可能便會成為墮落者)。

很顯然的,現今許多經理人對於編制正確報表的藐視態度可說是商業界的一大恥辱,而另一方面如我們先前所提到的,會計師卻未能夠導正這樣的偏差,儘管理論上會計師應該要把投資大眾當作是他們的老闆,但他們卻寧可向那些有權決定會計師人選的經理人彎腰磕頭以求分一杯羹,(唉!正所謂拿人手短)。

利用併購提撥損失準備

在併的世界裡,組織重整早已被提升至藝術的層次,經理人現在越來越習慣透過合併來操控公司資產與負債的價值,以使得公司未來的盈餘能夠平穩地虛增,事實上,在交易的時候,大型的會計師事務所偶爾也會建議公司來點小小會計戲法(當然有時也可能會搞的很大),而在得到領路者的引誘,一流的人格往往會屈服於三流的伎倆,執行長實在是很難拒絕會計師所提出讓公司未來盈餘好看一點的美意。

產物意外險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作為說明,當一家公司取得另一家產險公司時,買方通常會順勢大幅補提撥大量的損失準備,這項舉動只會凸顯以前損失準備提撥不足的問題,雖然你會發現這種精算調整的時機與整個交易簽字的時點是如此令人驚異的吻合,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舉動等於是為以後損失準備回衝,以增加公司未來獲利數字所預埋的伏筆。

根據巴爾的摩RG協會初步的統計,光是1998年宣布或認列的特別開支,也就是包含組織重整開支、R&D、併費用以及相關科目打銷等1,369種各項名義,加總的金額就超過721億美元,相較之下1997年財星500大企業的總獲利也不過是3,240億美元而已。

會計手法
credit: investopedia.com

推薦書籍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