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介紹
摩根金融帝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股代碼:MS)在投資銀行的王位,正如摩根大通銀行在商業銀行的志位,兩者都是無可取代的王者;最重要的是兩者其實是系出同源,來自近百年前的摩根金融帝國——J. P. Morgan公司。
和摩根銀行分家
舊的摩根士丹利成立於1935年9月16日,最早由J. P. Morgan公司合伙人亨利·斯特吉斯·摩根(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之孫)以及哈羅德·士丹利等人創辦,新公司的成立是應《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要求——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的必須分離。
摩根帝國至此被拆為兩部份:老摩根士丹利和摩根銀行。摩根銀行後來又合併了大通銀行,成為今天的摩根大通銀行,這一部份請見我的另一篇貼文:《全球最大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是如何賺錢的?》
1941年摩根士丹利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作,成為該證交所的合作夥伴。
和添惠合併
新摩根士丹利成立於1997年,由舊的摩根士丹利在1997年與西爾斯公司下和添惠·發現公司合併而成,添惠公司的董事長及CEO裴熙亮就任新公司的董事長及CEO,新公司命名為「摩根士丹利·添惠·發現公司(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Discover & Co.)」。2001年,新的公司最終重新更名為「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初次公開發行
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美國關鍵的法規變動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1933年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美國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
摩根帝國至此被拆為兩部份:舊的摩根士丹利和摩根銀行。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被廢止
在國會將其與接受存款的貸款銀行分離之後的75年,美國最後兩家主要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均於2008年9月22日宣布,它們將成為美聯準監管的傳統銀行控股公司。聯準會(Fed)批准其成為銀行的這一舉動,結束了證券公司的優勢地位。
自此後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被廢止,公司可以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服務。簡言之,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自此後,都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服務。
公司營運和業務
重要的併購,股權,出售案
- 舊的摩根士丹利在1997年與西爾斯公司下和添惠·發現公司合併。
- 摩根士丹利在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幾乎面臨倒閉,摩根大通最終並未出手相救。還好日本的三菱UFJ金融集團答應注入巨資,三菱UFJ金融集團於2008年9月投資90億美元直接購買了摩根士丹利21%的股權。2011年三菱UFJ銀行將持有的摩根士丹利特別股轉換為22.4%的摩根士丹利普通股。
- 2009年1月,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成立新合資公司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這使得摩根士丹利成為全球最大的券商。2013年,摩根士丹利買進所有花旗集團所持的股份,至此完全控制美邦公司。
- 2009年10月,摩根士丹利將旗下零售投資管理業務(包括Van Kampen部門)以15億美元的股票和現金折合價格出售給美國景順資產管理公司(Invesco Ltd.)。
- 2020年2月摩根士丹利以1.0432份股份換一股億創理財(E*Trade)股份,相當於每股58.74美元,斥資130億美元收購億創理財。
主要股東
摩根士丹利主要由機構投資者持有,持有其62.00%的股份。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最大股東為:
- 2,677家其他機構(12.99%)
- 三菱日聯金融集團(23.38%)
- 道富銀行(6.90%)
- 先鋒集團(6.83%)
- 貝萊德(5.90%)
- 摩根大通(2.54%)
- 資本國際投資者(1.86%)
- Geode資本管理公司(1.60%)
主要業務部門
摩根士丹利總公司下設9個部門,包括:
- 股票研究部
- 投資銀行部
- 私人財富管理部
- 外匯/債券部
- 商品交易部
- 固定收益研究部
- 投資管理部
- 直接投資部
- 機構股票部
營運現況和表現
2025年第2季財報
- 淨營收:約 167.9-168 億美元,年增約 12%(上年同期約 150.2 億美元)。
- 淨利/每股收益(稀釋後):35.4 億美元,即每股 2.13 美元(上年同期為 30.8 億美元/1.82 美元)。
- 有形普通股權益回報率 (ROTCE):本季為 18.2%;2025 年上半年為 20.6%。
- 費用效率/成本控制:效率比率(即非利息支出/總收入)略有改善,約 70-71%。
- 股利/資本回報:季度普通股股息上調至每股 1.00 美元;本季回購了 800 萬股股票,回購金額約 10 億美元。
- 資本適足率/緩衝:普通股一級資本率約 15.0%。
主要部門表現
摩根士丹利將其績效分為主要部門:機構證券、財富管理和投資管理。以下是各部門在2025年第二季的表現。
機構證券
- 淨收入:約76億美元
- 股票交易部門:年增約23%(約37.2億美元)
- 固定收益交易:成長約9%(至約21.8億美元)
- 投資銀行/承銷:漲跌互現。諮詢費收入下降(約14%),固定收益承銷收入下降(約21%),但股票承銷收入成長(約42%)。整體而言,投資銀行費收入下降約5%至約15.4億美元。
- 獲利能力/利潤率:機構證券稅前利潤穩健,強勁的交易量推動了利潤率的提升。
- 挑戰/阻力:交易活動減少/併購放緩影響了諮詢費收入。
- 固定收益信貸/承銷業務面臨壓力。
財富管理
- 淨營收:約78億美元(年增約14%)
- 稅前利潤及利潤率:稅前利潤達到創紀錄的約22億美元,利潤率約28.3%。 (遞延薪酬計畫(「DCP」)拖累了約70個基點)。
- 淨新增資產/流量:本季淨新增資產(NNAs):590億美元,但被約220億美元的稅收流出所抵銷。
- 基於費用的流量(不包括收購):430億美元(創紀錄)。
- 轉移到基於費用的資產(而非經紀業務等)。
- 驅動因素/正面因素:基於財富管理的費用的一致性和黏性對公司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
- 客戶參與度和諮詢平台的成長有助於未來的交叉銷售。
投資管理
- 淨營收:約16億美元,主要由資產管理及相關費用驅動。
- 資金流:本季長期淨資金流為正值(約110億美元)。
- 獲利能力:鑑於規模化和產品多元化,利潤率適中但穩定。

相關文章
- 《《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ll)》-2008年金融風暴最佳入門》
- 《美國政府入股的企業,股價表現如何?》
- 《大賣空(The Big Short)》
- 《房利美和房地美(Fannie Mae,Freddie Mac)很可能會重新上市》
- 《矽⾕銀⾏是如何破產的?影響為何?》
- 《黑金風暴(Inside Job)》
- 《投資銀行之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 《全球最大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是如何賺錢的?》
- 《大到不能倒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 《富國銀行如何賺錢?曾經巴菲特和蒙格都讚譽有加的重要持股》
- 《什麼因素造成花旗(Citigroup)放棄13國的零售銀行業務》
- 《走下坡企業的代表花旗集團(Citigroup)》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