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被立案調查
大家都知道Meta(臉書,Facebook)目前正面臨被各國政府調查或已被立案調查,成為反壟斷案的箭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見我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中美科技巨擘近年所面對的反壟斷案和政府監管案》的整理。
壓迫較小的競爭對手
臉書被各國反壟斷單位盯上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濫用其市場影響力和財力壓迫較小的競爭對手,逼迫他們就範────造成許多有潛力但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還來不及長大就被它併購。但一般人可能並不知道,臉書會隨時檢視蘋果和字母的行動程式商店下戴排行榜,鎖定排行榜上前幾名的或對臉書家族產品(臉書家族產品長年盤踞蘋果和字母的行動程式商店排行榜的前幾名)有威脅性的新崛起程式;然後採取各種策略予以打擊。這些策略包括了併購、抄襲、壓迫,使臉書成為一個典型的山寨(copycat)帝國;在現有的臉書家族產品裡公然複製競爭對手的功能或想法,或是乾脆推出另一個模仿的新產品,期望以其強大的市佔和網路效應,壓迫這些未來有可能成為其敵手,但還未成氣候的競爭者。祖克伯(Mark Zuckerberg)被媒體問到這方面的問題時,總是以較委婉的方式表示:科技界交流產品的想法或功能是很常見的作法。
著名的抄襲案
根據公開整理的資料和媒體報導,除了抖音(TikTok)之外,過去六年多時間裡,臉書至少抄襲了六款應用程式。以下就是一些較為有名的例子:
- Onavo:臉書在2013年併購了這家新創企業,它能精準地追蹤和偵測市場上和蘋果和字母的行動程式商店下戴排行榜上前幾名的熱門軟體、發崛目前市場上目前最多人在使用的程式、分析許多程式使用者的重要資料。臉書當初決定不惜任何代價在2014年併購了WhatsApp,就是Onavo最典型的貢獻。
- 2016年臉書在自己的Instagram上推出了Stories這項和Snapchat完全一樣,而且是Snapchat最知名的功能────閱後即焚,這是臉書抄襲競爭者產品的最著名案例;這重要的一步也讓Instagram的用戶迅速的成長。各位一定很想知道Snapchat面對臉書的抄襲的反應為何?Snapchat共同創辦人伊萬.斯皮格(Evan Spiegel)則顯得雍容大肚地表示:我們會專注於產品,未來會致力開發更多的創新功能。
- 2020年美國國會眾議員普拉米拉.賈亞帕爾(Pramila Jayapal)在聽證會上表示,臉書總是威脅模仿他人的產品,迫使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不得不賣身給臉書。其中就包括Instagram。就在臉書向Instagram發出威脅郵件的幾天之後,這筆收購就宣告完成。
- 臉書的這些策略不僅運用在歐美各國,而且也大量抄襲來自中國的許多同業著名的成功軟體。原因是中國近十年來在電商和社交程式上的發展上,已經有許多應用場景和發展,早就超過矽谷的同業,走在全球的前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臉書在最早期採用了許多人人網的想法,中期則是採用了騰訊微信的許多產品的想法。近三年來則是把目標轉向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不僅傳出曾想出價併購,後來甚至於推出一個對標於抖音的產品,於2018年推出短影片應用程式 Lasso(臉書也曾模仿Pinterest,推出自己的應用程式Hobbi),以緩解青少年用戶流失的危險,但後來並沒有成功。眼看著抖音在全球繼續大殺四方,2020年臉書又不死心地在全球50多個國家推出⾃⼰的短視頻程式Instagram Reels,然⽽根據《富比⼠》的報導;除了圖標不⼀樣之外,Instagram Reels幾乎是抖音的翻版,兩者的使用者體驗完全⼀致。
公司不可免地染上大公司病
2020年7月曝光,來自臉書內部2012年4月的電子郵件顯示,祖克伯和其他公司經營團隊對內部原型產品的開發速度之慢感到不滿(臉書內部用來對標WhatsApp的Roger,緩慢的開發進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隨後公司開始研究,是否可以快速複製並迭代類似
Pinterest 或抖音等小而美的應用程式。臉書當初崛起於科技界全新的社交領域,造就了有史以來使用者人數最多的軟體帝國(根據臉書官方數據,截至2020年12月31日,臉書家族產品的每月活躍用戶數為33億人,每日活躍用戶數為26億人)。但競爭的壓力、成長的焦慮、科技界快速演變的特性、以及不可免俗地大公司官僚文化;這些因素夾雜下,造成臉書走向這樣子的產品文化。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