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八先生对“价值”和“价格”的看法

价格

相关的文章

厡文开始

很多人搞混“价值”和“价格”,其实仔细想一想,有许多我们自己的作法,也帮助大家“混淆”这两者,我举三个例子:

“股价”是用来服务我们的,不是来指导我们的

例子(一):https://youtu.be/Gm1FqNO4taM?t=769
巴菲特说“股价”是用来服务我们的,不是来指导我们的。价值投资人要大致算出公司的“价值/内在价值”才能投资那家公司。但是我记得 Andy 有一个 30% 停损的原则(据 Andy 说而且好像也帮了你不少忙)。这就是名义上让“价格”来指导我们的地方。事实上,Andy 仔细想想,你应该不是因为股价掉了 30% 而停损,应该是“内在价值”也掉下来了(当初买进的理由消失了,记得你的“祥茂光电”?)你才停损的,否则当所有事实都一样,股价掉了 30%,成长型价值投资人应该是大买才对(前提是,你是彻底搞懂这家公司才买的)。

所以“用股价掉了 X percent”来停损,基本上是承认市场先生可能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所以我们让股价来指导我们,这是把“价格”和“价值”基本概念混淆在一起的,应该是告诉大家:“内在价值掉了 X percent”来停损才是合理的说法,单单因为“股价掉了 X percent”这种状况,反而是该进场的。

大家可以看看 2021年波客夏年会,巴菲特对 2016 年,计算 Precision Castparts 的 average earning power错误,导致算错内在价值而买贵了的这个案例(虽然因为这家公司还是好公司,所以巴菲特并没有停损),就会了解巴菲特是有在计算“内在价值”的:
https://youtu.be/npRYd31diFo?t=8159

价格
credit: Freepik

用“价格”来计算投资绩效

例子(二):每年用“价格”来计算我们的投资绩效。
我记得 Andy 建议大家每年都要计算自己的投资绩效,可是我仔细看了 Andy 计算绩效的方式,好像是用市场价格来界定我们的绩效(希望我没有看错)。这也是很混淆的。公司的“价值”没有大幅改变,但是“价格”会,所以我们喜孜孜的计算今年我们的绩效大好,其实只是正好你买到的公司,大家忽然都很想要罢了。同样的,当你的绩效不好,只要你很确定你所买的公司内在价值是上升的,那又何必对自己产生怀疑?尤其长期导向的“成长型价值投资人”,当你决定买一家公司后,股市五年不开市,你也一定都不担心,只要公司持续是在提高“价值”的。

葛八觉得,用“价格”来计算短期绩效是没有意义的(一年期我也觉得短),反而非常混淆我们的意志力,因为当初买进时,你就是以持有“十年”的心态在决定(还是各位都不是?),那短期的价格波动跟价值投资人有什么关系?又何必用“价格”计算出来的短期绩效,让自己怀疑人生?

“价格”应该是在“买”与“卖”时才跟投资人有关,其他时间跟我们应该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当市场上每个人都用年度“价格”绩效在跟你比较时,你又怎么能够置自身于事外?怎样保持自己的清醒不被市场影响判断?所以葛八不去计算我的每年“价格”绩效,如果真的要每年算,那也是计算我的 look through ROE,这个方法虽不完美,但是帮助我脑筋清楚。

Valuation这个名词

例子(三):Valuation 这个名词。
公司的内在价值是指这家公司“从现在到世界末日,可以产生所有现金流进、流出总和的折现值”,所以当我们在计算这个数据时,计算的是公司的“价值”。有许多人说,他是用 P/B, P/E 来“估值”的,这就是另外一个非常混淆的说法。P是price(价格),用价格的“比价法”,比出来的当然是“价格”,而不是“价值”,也就是说用 P/B, P/E 是在“估价”而不是“估值”,即便这两个名词在英文都可以用 valuation 来表示。

为什么要硬分“估价”和“估值”的方法不同?是用来说嘴吗?!如果有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估值”的人,这几年应该都会大大的有股价高估的苦恼,因为你再怎么拉低折现率(保守的),都会发现“股价”常常高于你保守算得出来的内在价值。代表的是,你根本没有公司好买、没有办法投资出去,因为现在市场上,资金泛滥,加上 SPAC 和私募基金的竞争,要能用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来投资,超级困难。

怎么办?DCF 方法行不通,山不转路转,那我干脆就用 P/B, P/E 来估好了,估什么?估“价格”。所以 PE multiple 慢慢的拉高,你买这么高的价格,反正我就跟,我只要能够找到下一个买的比我高的人就好,至少我不会空手在市场被人家用“价格绩效”比下去。
结果“价值投资”的“当价格掉到内在价值之下买进”变成了跟“大家比出价”的“价格投资”,否则你就等著抱着现金和低(价格)绩效。

“估价”和“估值”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DCF vs. PE PB),内涵也不同,可是大家都混用,非常混淆。价值投资是,仔细了解一家公司的竞争内涵,估出“内在价值”,然后耐心的等待“价格”出现,而不是改用 PB, PE、换个方法“估价”,大家来比谁能出价高,至于我买到的公司值不值那个价格也就不那么重要。

可是理论上,买不到就抱现金等待,这有什么不对?可是上述“案例二”的“价格”绩效比较法,会让这样做的人难看。尤其许多“成长股”,根本估不出“内在价值”(无法“估值”),自然而然大家就改成“估价”法。

真的不容易

以上三个例子,是葛八在形成我的投资观念时,有关“价值”和“价格”最常被混淆的地方,连许多大师说的都常常似是而非,想要把持观念清楚,葛八真的觉得不容易。

本文是葛入八先生在我部落格文章《价格和价值的误解》的公开回文,内容很精彩,为免朋友错过回文。特将葛八先生的大作原文照登一份,分享给我部落格的朋友。在此感谢葛八先生花时间写作此文,以及公开的分享,特此致谢。

重要声明

  • 本站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本人不对文章内容、资料之正确性、看法、与即时性负任何责任,读者请务必自行判断。
  • 对于读者直接或间接依赖并参考本站资讯后,采取任何投资行为所导致之直接或间接损失,或因此产生之一切责任,本人均不负任何损害赔偿及其他法律上之责任。

在〈葛八先生对“价值”和“价格”的看法〉中有 6 则留言

  1. 提供一下个人看法:
    1、股价的意义:葛拉汉提出股价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体重机;也说过市场是一个过动症者,常常会出现过度乐观或悲观的情况。

    由于短期的股价是依照想买进及卖出的部分市场餐与者间供需(投票)所决定,理论上,价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可以不用管股价短期波动,甚至应该利用市场过度乐观或悲观的特性,来营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而不应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但实际上,做决策时应该要问问自己是否犯了过度自信的问题,股价由市场决定,而市场的参与者包含内部人、大股东、专业投资者,这些人在专业度、资讯或精明程度,应该不亚于自己,那为何投资人能够相信自己?

    个人认为先决条件要先能确认自己真实知道市场价格下跌的原因,并真实知道此时的价格下跌是短暂的,所投资企业的获利能力后续并不会受到上述原因而有太多影响,才能真正确认自己的看法优于市场上的其他人。举例来说,巴菲特当初买进Visa时,就先确认Visa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会受到假储油事件的影响,所以敢大胆投资。

    反过来说,若投资的企业大跌3成,但自己不知道原因,可能代表自己对该企业的理解不足,这时应该反省自己本身是否相对市场的参与者有优势? 是否过度自信? 并检讨是否继续持有该企业的股票。

    2.柏克夏年报开头的绩效衡量就是净值、市值、大盘市值三者比较(2019年后剩下市值与大盘比较,好像是会计制度或是投资内容所影响),所以Andy把绩效与大盘比较应该不无道理,一个理由是葛拉汉提出的股价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体重机,长期来看柏克夏的净值与市值成长率差异没有很大,说明市场长期来看仍是有效率的衡量方式。

    另外,不是非常确定look through ROE的算法,但提醒注意复利成长的概念,一个企业若每年都取得相同的获利,但净值每年增加,代表获利能力衰退,报酬率减少;若是有发放股利致净值维持不变,此时报酬只是单利增加,没有办法达到复利的效果,时间一拉长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1. Simon,
      谢谢您花时间和大家分享您的看法。

      我个人的看法和您的相近。

      关于您的第一点,我一直的看法都认为投资股市要采长期主义,而且不论如何,都应当对市场谦虚以对,原因很简单,市场比我们想像的复杂多了。(我记得巴菲特有类似的说法,但我临时找不到他的原文和大家分享,改天找到时,我会贴出来)

      您的第二点,的确道出了我最初的想法,是的,我是采用类似波克夏股东信的传统作法,并以
      主要的市场指数来做Benchmark。是的,也可以说我是采用较市场性的作法。

      主动选股这种东西很主观,只要投资友能形成自己的投资原则和一套可以持续获利的方法,我个人是支持每个人有不同的
      想法的,这也是为何我贴出葛八先生这篇文章的初衷。

  2. 哈哈,巴菲特应该是买美国运通,我记忆力不太好,谢谢林老师提醒。

  3. 葛八大概每一到两个月都会来 Andy 的部落格朝圣(兼学习),惊讶的看到这篇,真佩服 Andy 的大量,即便想法跟他不同,他还是可以海纳百川,难怪 Andy 是一位这么成功的投资人。
    有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在 1973 到 1975 股价掉了 60%,1987 年的十月跌掉了 40%,1998 年到 2000 年掉了 50%,2008 年到 2009 年又掉了 51%。
    如果你要说,1973, 1987, 2008 这三次都是股灾,当然所有公司股票都会跌,不算。
    但是 1998 年这次,当其他公司股票“价格”飞涨时,他却独自落寞的股价腰斩。
    这家公司,你要不要停损?
    如果葛八告诉你,这家公司 50 年的股东报酬率的 CAGR 是 21% 后,有了这项资讯后,大概你就不会停损了。
    没错,这家公司就是 Berkshire Hathaway。
    各位觉得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看过“百倍股”的故事,你就知道这种公司不在少数。
    当你买进一家公司的时候,到底你的信念是什么?你了解这家公司多少?当初你坚持的买进理由有改变吗?你算出来的“内在价值”是多少(不是用比价法算出来的“外在价格”哦!)?你的 margin of safety 是抓多少?当股价掉了三成,你却觉得“市场可能知道的比你多”而恐慌?
    我是很努力的训练自己分析公司的能力(这一点,我相信可以跟 Andy 学到一些):如果一家公司,我没有办法估出它的内在价值,代表我对它不够了解,我就不要买它(放在 “too hard” 的篮子里面),直到有一天我看懂了为止。
    所以我希望我不要停损的原因是这样。

    1. Hi, Andy:
      葛八想要补充一下“不要停损”这句话(怕没有说清楚害了大家)。
      葛八不用“X%”来停损,因为这样的停损是交给“别人”帮你决定停损,因为“股价”是市场的其他人决定的,尤其大家都知道市场先生是不理性的,还交给它帮你停损,这很奇怪。
      葛八用“当初购入的原因是否还存在”、“竞争优势是否依然”、“成长空间是否持续”、“经营经层是否如就”这些质化因素来卖出股票投资,这样的卖出是由自己决定的,如果当初的原因不再了,不管目前这项投资是赔钱还是赚钱,葛八都会果决停损/停利。
      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