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個股投資或ETF,波段操作或猜測市場,選擇進出股市的時間,藉以精準地掌握最大的獲利可能────這種做法根本行不通,也白費心機。
波段操作
台灣大部份投資人從小似乎就被這麼教育著────波段操作是股市投資的基本常識,起碼我認識的大部份台灣散戶投資人都這麼認為。而且我觀察幾乎所有的財經名嘴,網紅,不小媒體也都如此鼓吹。他們的出發點總認為漲上去在高點賣掉,等股價再下跌,跌幅夠大時再買進,持有等它漲至高點再賣掉。如此反覆操作,賺得會比一開始在低點買入,持有多年後賣出的長期持有方式賺得多。
這樣的立論看似合理而且聰明,但其實似是而非。因為沒有人可以知道股票何時會漲或跌,也就是波段操作的鼓吹者的根本立論根本就站不住脚。
我多年來一直想不透為什麼波段操作在台灣這麼受歡迎。唯一能想得到的只有兩個原因:藉此證明自己比其它人聰明,但買股票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和他人比拼,而且通常認為自己很聰明的人,事實上都不是。
另一個原因就是和鼓吹投資組合要定期進行平衡者的目的是一樣的,頻繁的交易損失的永遠是投資人,唯一獲益的就是財富管理業者,這道理再簡單不過了。
主張擇時交易者的立論基礎
這些理由包括:
- 類股會輪動:堅持跌幅最大的個股類別終將反彈,或者雞蛋水餃股都會起死回生。
- 波段操作:相信他能夠以最高價賣出並以最低價回購,如此,反覆地來回操作以最大化他的利潤。
- 擇時交易才能取得最大的獲利:相信自己很聰明,能把握進出股市的最佳時機,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
- 猜測市場底部:相信自己能夠預測市場的底部。
以上任何一種作法,事實上都沒有任何事實的根據,主張者自己也知道是一廂情願的猜測。以前沒有人能辦到,未來也不可能。
客觀事實
歷史數據
根據過去百年的美股歷史,即使您買在美股市場的最高點(例如投資追蹤大盤的ETF),最差的情形,18年後投資人一定能解套。
台股當沖交易人的報酬
台灣2000年到2021年這兩年中,台股的當沖交易衝出新台幣54兆的天量,但當沖客卻賠掉了630億。2021年全年度當沖達39兆元的成交量,總收益金額為690億元,但扣掉證交稅與手續費的當沖成本約1142億元,全年度當沖交易虧損的金額竟然高達453億元。
投資人的行為
人性
即使是在怎麼理性的投資專家,都無法說服大多數的人們在股市的高點大舉賣出,或是說服人們在股市低點說服人們買進────這沒辦法,因為這是人性。前者就會造成人們大量地錯失可能的十倍股或三十倍股。後者的結局就是拒絕停損,股票可能變成壁紙, 把辛苦錢歸零。
為何會如此?
所有問題的癥結在於,一如巴菲特告訴貝佐斯的名言「 因為沒有人想慢慢變富有 。」大部份的人仍舊認為股市是賺快錢的地方,想一夜致富。蒙格就表示過「快速致富的願望非常危險。」
當局者迷,人們容易被眼前迷霧誤導
在熊市硝煙瀰漫時,人們過於關注市場時機,人們眼睛就會被眼前的迷霧所誤導,當局者迷,並使他看不到買入機會────因為人性的短視天性相信天就快塌下來了, 忘了市場承平時信誓旦旦要發財就得在崩盤時大舉買入。正因如此,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崩盤時市場上並非隨處是黃金,反而相信那都是下墜的利刃。
查爾斯·亨利·道(Charles Dow)曾寫過,據說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行為原則是,當別人想出售時買入已知價值的財產,並在其他人想購買時出售。 羅斯柴爾德男爵在滑鐵盧戰役與拿破崙之戰後的恐慌中發了大財。他的原話是「當市場沾滿鮮血時買進,即使血是你自己的也一樣。」
巴菲特在2004年的股東信裡所寫的「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這句話在股市崩盤的這一段時間,彷彿從這世上消失般────結果就是大部份的投資人都會錯失每隔十年一次的大崩盤天掉下來的機會。等投資人會過意來,敢進場買股時,往往都是市場皆已大幅反彈,潛在的利潤已經很有限。
我憑什麼寫出上面這段話?我想換個角度來證明;如果大部份的投資人都能在股市崩盤時買入,那大部份的股市投資人績效應該都很好,能輕易打敗大盤,並從股市致富。可是事實是相反的────大部份的股市投資人績效都很差,在股市承平時,艱難地賺取個位數百分比的報酬而不可得,想方設法尋找最佳的股市賺錢的心法。最大的問題就是沒能在股市崩盤時,採取和大多數人相反的投資方式,因為崩盤期間的買入才能大幅提升您的投資績效,使您輕易完成致富的夢想。
投資者應該依據上市企業的銷售額、收益、和股息進行投資的決定;不要理會市場的波動,而不是通過巧妙的交易(觀注時交易時機、市場大盤、趨勢)。即使知道股市將會有任何的大幅變化,都必須忘記這些市場的變化或波動(這些都是典型的噪音)。只有這麼做,才能更有利可圖,並專注於尋找合適的股票來購買。這才是,也才有可能,獲取大量財富的正確投資行為。
怎樣才是正確的?
大師們的看法
記住凱因斯對預測的評論,他說(關於未來)「我們根本不知道。」凱因斯在寫給他的弟子理查.卡恩(Richard Kahn)的信中更如此表示:「長期而言,想投資獲利的話,以十五先令買進一英磅的票券,一定比賣出一英磅票券換回四十五先令的同時,又想以十二先令買回,來得安全又簡單多了。」
巴菲特說過一句名:「猜測市場,那是上帝在做的事。」 他也曾說過「看起來最簡單的投機才是最危險的。」 1994 年,巴菲特說:「我對市場從來沒有意見,因為它不會有任何好處,而且它可能會干擾我們持有的好的觀點。」
彼得.林區的名言「如果你無法說服自己股價下跌25%,我就要買進。」以及放棄「股票下跌25%,我就要賣出的話,那最好不要買股票。」巴菲特也有類似的看法「如果你無法承受股票在短期內下跌超過40%,那奉勸你不要投入股市。」
蒙格也提過「如果你對於在一個世紀內發生兩三次或者更多次市場超過50%下跌不能處之泰然,你就不適合做投資,並且和那些具有能理性處理市場波動的投資者相比也只能獲得相對平庸的投資收益。」
摩根大通(美股代碼:JPM)的執行長戴蒙曾表示過「投資應該是一件永恆的事情, 在市場頂部猜測,在市場底部猜測────這完全是輸家的遊戲。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人在其中獲勝。世界上最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會說,這不是投資的方式。」
正確的做法
這說明了擇時交易的困難性,或者應該說根本不可能有擇時交易的可能性。因此,投資人最好的策略就是────放棄擇時交易的可能性,改以投入心力研究,找出有競爭力的股票,不要管市況如何,長期持有。因為罕見的好股票,三五年後,還會是好股票,長期持有一定能反映它的最終價值。
這也是為何巴菲特會在1989年波克夏的股東信中說「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平庸企業的敵人。你可能認為這個原則是顯而易見的,但我不得不艱難地學習這個道理 ──── 事實上,我還不得不反覆學習才行」的原因。
巴菲特對擇時的看法
在2022股東年會時巴菲特說,他從來都沒有搞清楚怎麼確定市場的時機。他堅稱,他永遠不會揣測市場的時機,「我們對股市會怎樣變化沒有哪怕一點點想法」。
“我們對股市週一開市後會有什麼表現沒有哪怕一丁點想法。我們永遠不會根據股市會怎麼走來買(股票)。我們從來沒有了解深入的經濟觀點。我們沒法毫無差錯地選中市場的時機。”
“我認為,我們從來沒有決定過,我們中的誰要在哪兒說、或者覺得我們應該根據市場未來走勢、或是經濟未來形勢去買或是賣。我們就不知道。”
巴菲特承認2020年3月錯過了買股票的機會,說「2020年3月我就完全錯過了市場時機」。
巴菲特堅持價值投資的策略,建議大家,不要把時間用來回答今年怎樣跑贏標普500這種問題。
“我們不擅長擇時。我們擅長的是,搞清楚何時得到對自己來說足夠的資金。我們不知道何時要買什麼,但我們一直希望,(市場)會有一段時間下行,這樣我們可能買到更多… …我的意思是,這是你可能(小學)四年級學到的東西。”
甚至早在1985年接受PBS的電視訪談時,他生涯首次受訪的錄影中,他就提過:
「如果我得到一個參與企業經營的機會,那麼我周二、周六、選舉年或某個時間買進會有什麼差別嗎?這不是商人買進企業時的思維,所以買股時為何要想這些?因為買股就是持有公司的一部分。」

結語
著有《投資終極戰》的查爾斯.艾利斯就說過「當波動來襲時,你必須在場。這就是為什麼市場時機是一個真正邪惡的想法。不要嘗試。」
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坦伯頓基金的創始人)有一句名言:「長期全不堅持不懈的投資,一定能賺錢。但是,如果你想逮住入對股市的最佳時機,沒門兒!(It is time in the market, not timing the market, that counts)」這話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從中長期來看,股市是一定會漲的,因為經濟成長,公司的利潤也會成長。
當沖,波段交易,或是擇時交易都是很難獲利的投資方式,個人建議離它愈遠愈好,因為獲利的會是政府和券商,不會是投資人。
相關文章
- 《波段操作和擇時交易為何根本行不通?》
- 《那些曾經的妖股們的下場如何了?》
- 《賣出股票的時機》
- 《散戶錯誤的投資觀念》
- 《只在意股票明牌的投資人》
- 《投資人需要的資訊要具備2要件:可知的和重要的》
- 《投資知識需要的是廣度,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深度》
- 《企業的財務預測,投資人別輕易相信》
- 《投資人應在意企業的表現而不是市場的表現》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