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TDA和財測,為何巴菲特會反對?

財測

巴菲特在2000 年的股東信(所有本文中以斜體字表示的內容皆出自他的2000年的股東信)中,提過幾項美股上市企業的執行長們在他們的財務報表裡,常見但甚為不合理的會計手法:特別是EBITDA和財測。

建議讀者可以順便參考我之前所寫過的一篇部落格文章:《財務報表裡不合理的會計手法》

反對使用EBITDA

當查理跟我在閱讀財務報告時,我們對於人員、工廠或產品的介紹沒有多大興趣,有關扣除折舊攤銷稅負利息前的盈餘(EBITDA)的引用更讓我們膽顫心驚,難道經營階層真的認為拿牙齒就可以換來大筆的資本支出嗎?對於那些模擬不清的會計原則,我們一向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經營階層通常都會藉此掩蓋來一些事實,此外我們也不想讀那些由公關部門或顧問所提供的資料,我們希望能夠由執行長自己親自解釋實際發生的狀況。

不能選擇性地揭露訊息

對於證管會主席Arthur Levitt近來大力打擊企業如癌症般擴散的選擇性透露做法喝采,確實近年來許多大企業習慣引導分析師或大股東的盈餘預估剛好符合公司本身的盈餘預期(或只差一點)幾乎已成常態,透過選擇性地揭露信息,不論公司是如何擠眉弄眼,投機性的機構法人與投資顧問因此得到比以投資為導向的散戶更多的內線,這實在是一種墮落的行為,不幸的這在華爾街與美國企業間廣受歡迎。

由於Levitt主席為投資人所做的努力,美國企業現在才得以被要求要公平對待所有的股東與投資人,同時我們也為這些執行長與公關部門基於被動而非主動才這樣做感到羞恥。

沒有人能預測未來的事

對不可知的事人們是無能為力的

我在先前的部落格文章《投資人需要的資訊要具備2要件:可知的和重要的》中就提過:

馬克斯分享了他一年前才和巴菲特吃飯。席間,對這個主題,巴菲特和他所分享的話:馬克斯說巴菲特提出了預測的問題癥結所在:「每個人都專注於『不可知』的事情。」對於不可知的事情,巴菲特的看法是:人們是無能為力的。這點其實和凱因斯的看法完全相同,凱因斯表示過:「我們就是不曉得未來的事。」

預估公司未來成長率很不恰當

最後站在這個肥皂箱上,我再發表一點個人的看法,那就是查理跟我認為執行長預估公司未來成長率是相當危險且不當的,他們通常是在分析師與公關部門要求下才這樣做的,但我認為他們應該要堅決抗拒,因為這樣做通常會惹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執行長自己心中有一個目標不是件壞事,甚至我們認為執行長公開發表個人心中的願景是很好的一件事,如果這些期望能夠附帶合理的條件,但如果一家大公司公開的宣稱每股盈餘長期可以維持15%的年成長率的話,那肯定會招致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現實的世界根本辦不到

其原因在於這種高標準只有在極少數的企業才有可能做得到,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測試,根據歷史記錄,1970年與1980年代,在200家盈餘最高的公司當中,算算到底有幾家在此之後能夠繼續維持15%的年盈餘成長率,你會發現,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公司少之又少,我可以跟你打賭,在2000年獲利最高的200家公司當中,能夠在接下來的20年年平均成長率達到15%的公司,絕對不超過10家。

:請注意巴菲特的原話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 這是2000年的資料。
  • 而且巴菲特取樣的範圍是在2000年獲利最高的200家公司。
  • 接下來的20年年平均成長率達到15%。

如果是現在,包括所有在美股上市的企業的話,20年年平均成長率達到15%,那當然不只10家。

執行長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導致執行長行為的腐化

過高的預估不但造成沒有根據的樂觀,麻煩的是此舉還會導致執行長行為的腐化,這麼多年來,查理跟我已經看過很多執行長不專注於本業而熱衷於運用一些非經濟的手段來達成他們先前所做的盈餘預估,更糟的的是,在用盡營運上的各種手段之後,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經理人最後還會運用各種會計方法無所不用其極的做假帳,這種會計騙術會產生滾雪球效應,一旦今天你挪用以後的盈餘,明天你就要變本加厲地挪用以後的盈餘,到最後從造假演變為貪污,(畢竟用筆偷錢要比用槍搶錢要來得容易得多了)。

要懷疑樂觀的執行長

查理跟我對於那些習慣以絢麗的盈餘預估吸引投資人的執行長所帶領的公司,總是報以懷疑的態度,或許少數的經理人確實能說到做到,但大部分的經理人最後都變成無可救藥的樂觀派,甚至可以說是騙子,不幸的是,投資人實在是很難事先分辨出他們到底是在跟哪一種人打交道。

活生生的案例

巴菲特自己的經驗

巴菲特不是無的放矢,或紙上談兵,而且他自己也的確有先見之明。在看到房地美(Freddie Mac,美股代號:FMCC)執行長開始進行未來的營收的預測時,他就把手上的房地美股票都賣了。後來房地美果然出事了,財報造假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調查;而此時媒體才想到很早以前巴菲特就提醒過大家了。

不認同房地美的做法

1988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說,

「我們購買了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簡稱房地美)的股份。我們希望長期持有這些股票。事實上,當我們擁有具有出色管理層的優秀企業的部分股票時,我們偏向於永久持有。」

巴菲特以4美元(拆股調整後)的均價建倉買入了大約占其總股本9%的房地美股票,他認為當時房利美的價格「便宜得離譜」,到1998年,波克夏在房地美的投資已經翻了12倍。

結果:

還好巴菲特後來改變了主意。2000年,房地美業績達到頂峰,每股收益處於歷史最高水平時,巴菲特卻提前洞察到了異常,幾乎清倉了所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股票,將其股份由1999年的8.6%削減至0.3%。

前房地美監管機構 Armando Falcon Jr. 告訴 FCIC(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annie 在過去十年開始時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在5年內將收益翻一番,達到 6.46美元 [每股]。”

2010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巴菲特告訴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他早已對兩家公司的管理層感到「擔憂」。他說,

「他們試圖並且確實宣稱他們可以將每股收益增加到低兩位數的範圍。」 「每當一家大型金融機構開始承諾定期盈利增幅時,你就會遇到麻煩,知道嗎?」

雖然巴菲特沒有在房利美股價的頂點(接近70美元)出售,他的清倉價在40-50美元之間,但我們還是不得不佩服巴菲特未卜先知的能力。

關於房地美和房利美

關於房地美和房利美(Fannie Mae,美股代號:FNMA)和這兩家特別的企業,請參考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2-3小節中,099-100頁的說明。

蒙格認為EBITDA是廢話

查理.蒙格要投資人小心投資界的「廢話術語」,在金融世界裡,要小心「廢話」,他曾開玩笑說,「每當你看到調整後的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盈餘)時,你可以用「廢話獲利」來代替這個詞」。也就是說,做為投資人,應該要注意企業的管理層並提防他們用胡言亂語來哄騙投資人。

財測

推薦書籍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