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多自由值得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概念,來自於作者沃爾特·米歇爾從1960年開始的一項名為「棉花糖實驗」的兒童心理研究。研究人員會在被實驗的孩子麵前放一顆棉花糖,並告知他們如果可以在20分鐘內忍住不吃,則會獲得第二顆糖。
而對這些兒童的追蹤觀察顯示,大部分可以堅持等到第二顆糖的孩子,後來的學業成績更佳。他們的社交與認知能力更強,在面對挫折與壓力時也比同儕應對更為自如。到中年時,他們事業成功與家庭和睦的的比率也比那些無法堅持等待(低延遲)的人更高一些。
這項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實驗最終說明了一個問題:自我控制不是單純靠堅持或說“不”就可以實現的,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而這個思維模式就是“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等於累積時間複利
代表人物
商業界的代表人物就是擁有現在全紅的社群網路抖音字節跳動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張一鳴。如果字節跳動是上市公市,張一鳴擁有的字節跳動股份現值就會打敗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所有的財產,成為全球的首富。
張一鳴曾表示過:「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因為沒有延遲滿足造成的。延遲滿足感的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而克服弱點,是為了更多的自由。 」張一鳴在大學時就實踐了“延遲滿足感”的理念,他自稱“道德狀元郎”,不玩遊戲、不打牌、不看碟。在今日頭條剛做起來時,包括騰訊在內,許多投資方帶著誘人的條件找過來,要收購他,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一鳴是堅定的「延遲滿足」推崇者。他還特別發布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的封面相片,解釋什麼是「延遲滿足感」——簡單來說,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
2010年9⽉,他曾發微博寫下,「延遲滿⾜感和堅決告別惰性,是優秀的最重要兩⼤基⽯」;他還說,「延遲滿⾜感程度在不同層級的⼈,是無法有效討論問題,因為他們願意探觸停留的深度不⼀樣。」、「以⼤多數⼈滿⾜感延遲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智慧的常⾒敵⼈,未延遲的滿⾜感,經驗帶來的⿇痹或恐懼。」
張⼀鳴說「延遲滿⾜感本質是克服⼈性弱點,⽽克服弱點,是為了更多的⾃由。」
蒙格也推崇
查理.蒙格表示過:「長期來看,能夠延遲滿足的人,活得更好。有的人從小就管不住自己,長大以後更是胡亂花錢,買勞力士、百達翡麗等華而不實的東西。一個成年人應該勤儉節約,應該延遲滿足,不應該隨意揮霍。」
「延遲滿足這個特質基本上是天生的,這個結論已經在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如果你有些延遲滿足的天分,而且你能培養這個天分,你已經走在了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上。」
「我這輩子總是和擅長延遲滿足的人打交道。這樣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遲滿足,一直把滿足延遲到生命的盡頭,一輩子都不去享受。我們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你像我們一樣延遲滿足,你一定會成為有錢人,而且死的時候也非常有錢。」
「經營一家公司,你懂得延遲滿足,能把公司經營得越來越好。在人生中懂得延遲滿足,你死的時候能很風光。」
在2017 年《每日日報》股東大會上,他說:「我一生都和那些熱衷於延遲滿足的人一起生活。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永遠不會有任何樂趣。他們只是將滿足一直推遲到結束,這就是我們所做的。它確實會讓你變得富有。所以我們將有很多富有的人去世。(笑聲)我們可以引起很多嫉妒。」
「當人們走過你的墳墓時,很多人都會看到這座漂亮的墳墓和這座漂亮的紀念碑,他們會說,“上帝啊,多麼偉大的墳墓啊,我希望我在下面。” 但無論如何,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發展一家越來越好的企業,並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讓你的墳墓在外人看來很漂亮,那麼延遲滿足確實有效。」
相關文章
- 《延遲滿足的人容易成功》
- 《全球估值最高的獨角獸字節跳動(ByteDance)》
- 《林子揚的長期投資的心得分享》
- 《段永平的投資帝國,以及他的步步高集團》
- 《全球社群網路共同的最大敵人,抖音(TikTok)》
- 《複利效應(The Compound Effect)》
- 《複利的力量》
- 《單利和複利計算器》
- 《除了長期複利外,年輕人投資股市還具有哪些令人羨慕的超級優勢?》
- 《為何需要進行長期投資?》
- 《投資人應重視的是年化報酬率》
- 《年化投資報酬率(IRR)計算器》
- 《除了長期複利外,年輕人投資股市還具有哪些令人羨慕的超級優勢?》
- 《為何需要進行長期投資?》
- 《股票是長期投資人最好的選擇》
- 《時間、紀律和耐心是成功投資的3個要素》
- 《耐心,無可或缺的1項投資成功要素》
- 《人生和職涯最佳指引《納瓦爾寶典,快樂實現自主富有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的7大要點》
- 《20世紀中期世界首富保羅蓋蒂寫的《億萬富豪的獨白(How to be rich)》
- 《思考不能外包》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