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當初到底是如何被創立的?不是張忠謀

台積電

台積電的真正創辦人不是張忠謀,真正創立台積電的應是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台灣政府,以及提出想法奔走的幾位非常有遠見的經濟官僚。

張忠謀只是當時的台灣政府由國外找回來負責把這個計劃實踐的專業人士,並不是創立台積電的創辦人───不要人云亦云,歷史真相只有一個。

別再「以訛傳訛」!

主旨

本文主要的目的是要還原現在讓台灣能稱霸全球的半導體工業,以及台積電這家企業真正被成立的歷史。

真正創立台積電的應是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台灣政府,以及提出想法奔走的幾位非常有遠見的經濟官僚;不是張忠謀

中央銀行表彰有遠見的背後英雄

2022年8月16⽇,台灣的中央銀行發文向前⾏政院院⻑孫運璿致敬,感念其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貢獻

豆漿店的早餐會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此外美國近期邀台、日、韓籌組「晶片四方聯盟」,顯見現今半導體的重要性。中央銀行2022年8月16⽇在臉書向已故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璿致敬,其促成工研院和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輝煌;央行還揭密,台灣半導體業的萌芽是源於1974年,一場在豆漿店的不起眼早餐會。

1974年2月7日早上,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兆振、方賢齊局長、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與潘文淵先生等7人,於台北市南陽街40號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會,達成開發積體電路技術的共識,為今日台灣半導體大業奠定基礎。

其中,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的潘文淵,草擬發展積體電路計畫書,領導旅美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參與遴選RCA作為技術轉移的合作夥伴,在積體電路發展歷程中功不可沒。

工研院和首批旅美工程師

1974年9月,工研院增設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廣召年輕工程師派赴RCA接受技術移轉訓練,培育出台灣半導體業的精英人才,之後半導體產業亦順利跨入民營商用化的發展階段。

:台灣派出四十多位工研院同仁去美國半導體大廠RCA付費學習,1976年起連續三年,每年付給RCA一百萬美元。1976年,工研院與美國RCA公司簽訂積體電路技轉合約,第一批赴美受訓的成員共19人,包含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日後都成了臺灣半導體產業中的核心人物。

1980年代,工研院擬發展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台積電張忠謀在當時行政院院長孫運璿、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與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等人的多次邀請下,於1985年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之後於1987年台積電成立,首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

晶圓代工

台積電很快發展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晶圓代工廠,並大幅改變產業生態,逐步走向垂直分工模式。1990年代開始,台灣半導體產業鏈逐漸完備,在各領域的代表性公司,攜手締造出傲人的產值。

孫運璿應居首功

引領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工研院,幕後重要推手就是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1973年,孫運璿推動將當時經濟部轄下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工研院;孫部長當時的決定,奠定嗣後台灣科技研發基礎,孫部長也有了「工研院之父」的頭銜。

孫運璿擔任部長與行政院院長近20年,任內歷經二次石油危機、中美斷交等事件挑戰,勇於任事、果斷因應,維持經濟穩定成長;更在擔任行政院院長任內期間,促成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吸引旅外科技人士回國創業,戮力推動國家建設,國民所得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亦針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差距與貧富不均,全面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帶領台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

孫院長的清廉平實,更為人津津樂道。孫院長在任時就有三不:「不應酬,不題字,不剪綵」,他更謝絕部屬任何禮物,並將每月剩下的首長特支費留給部屬做獎金用。但也因為這樣,退休後連台北市一間5坪的好房子都買不起。據傳就連要帶夫人重遊法國尼斯,差點因提不出存款證明,而無法取得簽證。即便如此,孫院長仍相當滿足表示,上天已經對他太好了。

1984年,孫院長因突發腦溢血中風,辭去行政院院長一職,轉任總統府資政,即使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但直到晚年仍堅守崗位,令人動容。前總統陳水扁曾在《堅持—陳水扁口述歷史回憶錄》乙書中表示,他在總統任內,續聘孫運璿先生為總統府資政,孫資政相當感念,只要身體許可,每次總統府月會,一定會坐著輪椅參加。

孫院長的前瞻視野與專業,對台灣經濟發展貢獻卓著,勇於任事、廉潔自持,堪稱後人典範。

王永慶的說法

蔣經國的遠見

2023年12月4⽇,資深媒體⼈陳文茜在《TVBS戰情室》介紹台積電成立過程,也披露王永慶晚年告訴她為何投資台積電的故事。

:王永慶所創辦的台塑集團,是台積電出資額5%的原始第三大股東。

陳文茜指出,台積電是怎麼成立的?1971年⽯油危機,台灣百業蕭條,蔣經國認為除了⼗⼤建設之外,未來是什麼?就請他的主任秘書費驊想辦法。費驊是上海交⼤畢業,就找他的同學,在RCA半導體研發主任的潘文淵,就有⼀場很有名的「豆漿會」。潘文淵在「豆漿會」提出「半導體」,現場的⼈包括孫運璿第⼀次聽到半導體。

RCA的潘文淵功勞很大

陳文茜提到,1973年⼯研院成立,⾄今剛好50年,當時把很多清華、交⼤畢業的學⽣送到RCA訓練,潘文淵從未拿過中華⺠國⼀⽑錢。本來請潘文淵回來成立半導體公司,潘說他做研發,不⾏,⼀定要找製造業的,潘文淵就說⼀個名字,叫「張忠謀」。

張忠謀此前和台灣沒淵源

她說,張忠謀家中是從上海直接到美國,跟台灣沒有關係,當時是德州儀器副總裁,1985年離開德儀,⼜去別的公司。潘趕快告訴台灣,機會來了!於是李國鼎就把張忠謀找回來。如果張忠謀回來的時候,若沒有⼯研院,沒有兵,根本沒有半導體可能。

陳文茜披露,1986年,巨無霸是TOSHIBA(東芝),TOSHIBA拿到IBM技術,被美國要求簽署20年不得發展半導體的投降合約。

蔣經國要王永慶投資台積電

韓國也注意到這件事,所以1987年,三星半導體成立,台積電成立。台積電在1986年開始籌備,籌備⼀年,因為沒有錢,張忠謀到處找外資,只有⾶利浦願意投資。

「王永慶晚年告訴我的故事」,陳文茜繼續說,因為台灣銀⾏裡⾯錢最多就是王永慶和何傳,蔣經國召⾒王永慶,請他投資台積電。王永慶說他連半導體這幾個字都不會寫!但蔣經國權威很⼤。王說不要叫他經營之神,他根本就不懂,是怕蔣經國。因此乖乖和何傳把台灣銀⾏所有存款丟進台積電。台積電上市第⼀天,王永慶就把所有股票賣光。

台積電的原始股東

張忠謀在自己的自傳下冊提到 :台積電總股本1.45 億美元,由飛利浦出資27.6%,行政院開發基金出資48.3%。

其餘股東部分,台塑出資5%、中美和出資5%、華夏海灣塑膠及關係事業3%、台聚2%、耀華玻璃2%、聯成石化1%、台元紡織1%、誠州電子1%。

台灣國科會的說法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在2025年2月15日表示「回顧50年前,臺灣政府決定發展半導體產業,投入龐大的預算取得美國RCA公司的正式授權,引進當時尚非主流的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與製程技術」。吳誠文回憶,當時這個決策至關重大,且50年來政府、大學與研究機構、產業界三足鼎立合作無間,加上勤奮踏實、誠懇堅毅的半導體科技產業從業人員克服萬難,在長期的國際競爭合作中奮勇突破各種難關才能達到今天的地位。

吳誠文還說,更仔細一點講,1973年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創立工研院並賦予發展半導體的任務,工研院隨即集結了許多優秀人才積極發展半導體科技並開發產品,衍生公司,可說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搖籃。

結語

本人寫這篇文章有以下幾個目的:

  • 在此向當時有遠見,創立台灣半導體工業和台積電的前人致敬。
  • 現在很難想像,如果目前台灣沒有半導體工業和台積電,會對台灣的GDP產生多大的影響。台積電一家公司的年營業額佔2024年全台灣GDP的12%!
  • 真正創立台積電的應是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台灣政府,以及提出想法奔走的幾位非常有遠見的經濟官僚。張忠謀只是台灣政府由國外找回來負責把這個計劃實踐的專業人士,並不是創立台積電的創辦人。

在此順便說個笑話:有位以逢迎拍馬著稱的台灣半導體界著名,但風評兩極化,的企業家,在2021年竟為了諂媚前總統,公開在總統面前說出「半導體成護國神山功勞給總統」此等令人噁心的鬼話。

再說一次:張忠謀只是當時的台灣政府由國外找回來負責把這個計劃實踐的專業人士,並不是創立台積電的創辦人───不要人云亦云,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不是所有的人現在幾乎都這麼說,都趨炎附勢,能掩蓋事實的。

別再「以訛傳訛」!

台積電
credit: 中央銀行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