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迴避至少能避免失敗

迴避

學習迴避能避免犯錯

巴菲特提到自己與合夥人查理·蒙格時說:「我們學到的不是如何解決生意上的難題,我們只學到要避開它們。」也就是投資決策時的否定之路。

巴菲特特別指出:「一個投資者如果能避免犯大的錯誤,那麼只須要做幾件正確的事情就可以成功。」 在《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這本書裡面,巴菲特提到:「 我們現在每年只落實一個好主意。(Indeed, we’ll now settle for one good idea a year.)」

1989年波克夏的股東信函中,巴菲特表示學到一個教訓,「在經歷25年企業管理與經營各種不同事業的歲月之後,查理跟我還是沒能學會如此去解決難題,不過我們倒學會如何去避免他們,在這點我們倒做的相當成功,我們專挑那種一呎的低欄,而避免碰到七呎的跳高。」

蒙格的人生哲理

「在我一生活中,我盡量避免那些愚蠢和邪惡的事情,讓我看起來很糟糕。」

蒙格注意到了人們不合理行為的模式,導致了一再發生的錯誤,因此他著手尋找理解心理學的方法以避免自己犯錯:

「兩次的思索後,我取得極大的理解。 首先,我長期以來一直尋求倒置的見解:『倒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我主要是通過收集錯誤判斷的實例,然後考慮避免這種結果的方法來尋求良好的判斷。 其次,我不關注專業領域之間的界限。 我常看到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並不總是存於某個領域界限內,反而通常是跨領域的。」

蒙格1986年在哈佛西湖學院的演說,原文在可以點選《如何讓自己悲慘(How to Guarantee a Life of Misery)》。這場著名的演說中的重點如下:

  • 「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 「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與投資你的能力圈同樣重要的是避免能力圈之外的事情。蒙格警告說:「如果你玩的遊戲中其他人有能力,而你沒有,那麼你就會失敗。」

利用您的個人興趣和經驗。蒙格解釋說:「你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 將投資錨定到你的能力圈可以讓你利用資訊不對稱。

避開你能力之外的區域

「對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擇:是、不是、太難。除非我們特別看好某個項目,否則我們將其歸類為『太難』選項。你需要做的就是尋找一個特殊的領域能力並專注於它。」

了解你的能力範圍更是其中的關鍵。蒙格把投資區分為: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他經常說,他和巴菲特會果斷把潛在的投資項目扔進「太難」的歸類裡。如果他們無法理解,就會放棄。

彼得林區承認「我不投資技術股,風險太大了,我頭腦子不好呀。」因此,請保持自律,避免進入您不理解的領域,無論它們目前看起來多麼有希望。

坦伯頓就明白表示過「要從錯誤中學習:避免投資錯誤的惟一方法是不投資,但這卻是你所能犯的最大錯誤。不要因為犯了投資錯誤而耿耿於懷,更不要為了彌補上次損失而孤注一擲,而應該找出原因,避免重蹈覆轍。」

避免應做而沒有做的錯而後悔莫及

「應做而沒有做的錯」更難以觀察,特別是在投資方面,因為可能沒有投資損失,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投資。巴菲特承認多年來他的疏忽錯誤實際上遠遠大於他的 「 不應做而做的錯「(就波克夏股東的成本來說)。 因為應做而沒有做的錯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根本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

查理.蒙格進一步用他慣用的直率發言表示「有兩種錯誤:一是什麼都不做(看到機會卻束之高閣),巴菲特說這叫『吸吮手指的錯誤』;二是本來應該買一堆的東西,但我們只買了一眼就能看到的藥水瓶。」

接著只要避免應做而沒有做的錯,這樣就不會犯下後悔莫及的事因為這樣子就能確保自己不致於錯失良機,或是和自己的能力範圍有關,也就是那些自己所能理解的,完全理解,卻沒盡半點工夫的事情的發生。這就是我在《應做而沒有做的錯(Mistake of Omission)和不應做而做的錯(Mistake of Commission)》這篇文章裡提過的重點。

結語

如果我們能避免嚴重的思考錯誤,就大幅增加成功的機會。亞里斯多德說:「智者的目標不是獲得幸福,而是要避冤不幸。」

迴避
credit: Ideogram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