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成功取決於較少的犯錯機率

投資成功取決於較少的犯錯機率, 關於風險的定義,我認為巴菲持的誾述最為貼切「風險就是虧錢的可能性。」

風險取決於犯錯的機率

關於風險的定義,我認為巴菲持的誾述最為貼切「風險就是虧錢的可能性。」

為了累積財富,你必須承擔風險;而風險往往就取決於你犯錯的機率(成功也是)。但在一生財務累積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多少個犯下致命錯誤的機會,兩三個致命的錯誤就可能葬送你一生所有的心血

一生做對幾件事就能成功

「一個投資如果能避免犯大的錯誤,那麼只須要做幾件正確的事情就可以成功。」巴菲特如此說道。我也在許多地方一再表示,投資人其實一生只要押對兩到三筆投資,一定可以發大財,許多成功的投資大師也都提過類似的看法。

失敗不值得嚐試

巴菲特曾經分享過「 每當有人告訴我他們會從經驗中學習,我會告訴他們其中的要訣是由其它人的經驗中學習。人生很多東西需要也值得去嚐試,但並不包括失敗。我們犯不著自己去嚐試失敗的痛苦,畢竟很多事情最好不要自已經歷而由其它人的經驗中學習才是最好的方式 。」 這段話用在投資人身上定再適合不過了,有些人就是天生的頑固賭徒,明明有這麼多的投資者的警告和錯誤的經驗,但是還是堅持著「 這次不一樣」 的賭徒心態奮不顧身的賭上一把。結果當然是輕則失去自己辛苦打拼賺來的血汗錢,嚴重者傾家盪產家破人亡者亦所在多有,下場真是令人不勝稀噓。

不要不信邪

坦伯頓說過一句投資界的名言 「 這次不一樣是英文裡面代價最高的四個字。」 坦伯頓就明白表示過「要從錯誤中學習:避免投資錯誤的惟一方法是不投資,但這卻是你所能犯的最大錯誤。不要因為犯了投資錯誤而耿耿於懷,更不要為了彌補上次損失而孤注一擲,而應該找出原因,避免重蹈覆轍。」

犯錯
credit: RODNAE Productions

如何避免失敗

投資人要避免以上的缺失,沒有別的捷徑,只有以下兩個方法:

  • 誠實面對自己,勇於認錯:這很困難,因為人都有慣性;偏執是投資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年紀愈長,愈不容易;即使願意,所花的成本或代價就愈高,效果也愈差。
  • 持續接收新知:這也很困難。打個比方,根據研究,人類在二十五歲之後,不會再去探索或聆聽新的音樂類型。大部份的人離開學校後,幾乎就不會再主動去吸收新知識,這一點很致命。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負面消息是投資的一部份

負面消息是投資的一部份

在近30年的投資生涯中,我發現到一件很奇特的事────投資人不喜歡負面訊息,而且習於隐惡揚善,我當然暸解這是人性的一部份。

這是人性

我曾經和一位資深的財經出版社主管交換過意見,為何市面少有討論投資失利或教訓的報導或案例可供參考,這對投資人來說會很有經驗分享的價值;因為所有的投資人都一定會碰到既然有人走過這冤枉路,自己可以從中學取教訓,犯不著再走一遍冤枉路(巴菲特也有類似的發言),這樣子就可以提高投資成功的機率,早日達成致富的目的 。她告訴我,她們做過類似的案例,但銷路很差,可見投資人說的是一套,實際上並不願意聽負面的消息,我聽完後點了點頭 。

我個人一直認為討論投資失利或教訓很重要,本文就來討論一下其中較重要的話題。

個股重大負面消息更重要

長話短說,企業的正面消息當然會帶動股價上漲。可是大家都忘了,企業負面的消息一出現,對股價殺傷力的下挫幅度遠大於正面消息的漲幅。

勿忽略負面的消息

投資人通常只願意研究企業的護城河,競爭優勢;不願意注意企業的弱勢和負面的消息。因為這是人性(錦上添花較容易),對一般企業,為了更有效率過濾適合的投資目標,這也沒錯。但是如果以這種心態對待自己的「現有持股」,那將會非常危險。因為沒有永遠長青的企業,企業都有生命周期,當有新一代,更有競爭力的企業出現的話,就是現在企業退出舞台的時候了。因此身為投資人,一定要同時注意您所持股的企業的正反面動態,否則一有大危機出現的話,將有可能會喪失反應的先機,最差的情況將造成無法回復的損失永遠記住:重大負面的消息,對股價有無比的殺傷力;稍有遲疑就會令您措手不及。

失敗的投資案例

一般人只會張揚成功和最佳的投資成就,不會透露失敗的經驗,尤其是鉅額的失利故事(因為別人也不想聽)。這是很可惜的事,因為研究自己失敗的投資案例是找出自己弱點的最有效的方式,沒有其它的方法比探討自己失敗的投資案例對投資人,更有幫助(請參見《 投資人須要筆記那些資料?為什麼? 》)。 但這是人性,對一般人而言,要承認錯誤,很困難。

同儕的影響

我之前寫過一篇部落格文章《 為何股市投資所需的成功技巧,和成功的職場技巧正好是相反的?》所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股票投資是很少數資源愈多,結果愈差的一項職業活動。人多和錢多,有富爸爸金主,找有名的財務管理公司協助,這些通通沒有用。找「一般人」討論研究, 和同事,親友,家人商議,一般而言,不僅毫無助益,反而會幫倒忙────因為眾人的意見在股市通常是反指標。和大家意見相同,最佳情形只能取得大盤的績效,那還不如去買大盤ETF。同儕間不會歡迎負面新聞,當烏鴉不會受人歡迎的,那可想而知,同儕親友間的討論一定都是和樂正面的消息,這不過是互相取暖或是當啦啦隊罷了,浪費時間。最多只是傳遞明牌,對增進投資能力和報酬是不會有任何助益的。

明牌

大部份人都汲汲營營於獲取媒體、名嘴、親友推薦的股票代碼,根本對這家公司一無所知,只知道推薦人對此明牌所擘劃的飆漲預測和美好的遠景。有人會提供將大跌的明牌嗎?我倒是沒聽說過,至少沒有人會有興趣。對於買入明牌的風險、企業盈虧、短期炒作、高點買股的危險性和警示、不利消息,全都視若無睹 (請參見《只在意股票明牌的投資人 》) 。 賺錢還好,萬一虧了就呼天搶地,咒駡明牌的提供者。怪了,那賺錢時怎都是自己英明?怎忘了感謝明牌的來源。我描述的現象和買樂透怎那麼樣地相似,是的,您沒猜錯。

兩個案例

我舉兩個我自己碰到的親身經歷供大家參考。

2021年有一次在受訪時,節目主持人要我對某兩檔近年極為火熱的企業股票發表看法。因為我對這兩企業也做了不少研究,因此就根據我自己的研究心得說了一段我個人的看法────其中一檔我較看好,另一檔則否。對看好的那檔,皆大歡喜,許多人回應大讚我英明,和他的看法一致。問題在另一檔。我並沒有大肆批評,但也沒有牽就主持人和這家企業的眾多持股人所期望的多頭做多看法。有人就在事後留言反映激烈,用語措詞令人不敢領教。

2022年上半年所有成長股和科技股全面大跌,包括半導體股。2021年9月之前,有誰想過知名的大多數的成長股會跌70-90%?也不可能有人相信那斯達克成份股有一半都下跌了40-50%,但現在都成真了。我在部落格寫了一篇關於半導體投資的迷思的文章,內容好意提醒大家,文中提到上一段提過我去年較看好的那檔股票。結果引發讀者對我用詞有意見,我回文表示我說的都是事實而且我仔細讀了讀者有意見的那部份,並未如其所認為負面用字,相反的我認為我的意涵是正面的。

敝帚自珍

這類回應當然是莫名其妙。我暸解這會令許多人失望不已,因為多數人是希望聽到 「 佳音 」 的;沒有人會期望有人不看好自己的持股。對於這類反映激烈,無法接受事實者,甚至引發一些觀眾不理性的留言。我對這類反映只有幾點看法:

負面消息
  • 任何期望我對所有企業,股票,議題都有(而且只能有)正面看法,不能容許事實呈現,或是和您的意見必須一致者;我會令您失望的。一如許多不同意見朋友的留言,只要不要違反我在部落首頁訂的不詢問個股,或個人稅務問題的兩大規則。即使和我意見相左,一年來,我從來不曾刪過入任何人的留言────因為我們無法期望這世界是一言堂。
  • 不要和股票談戀愛。不會因為你對他有偏見,表現優秀的股票就停止上漲;也不會因為你偏愛表現不佳的股票,就能集氣阻止它下跌。股市沒有所謂「唱衰」這種字眼。意氣用事無濟於事,只證明你不適合進行股市投資。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後記那章中就引用過喬治.哥德曼(George Goodman)的話「股票並不曉得你擁有它。而如果你對你自己並不了解,那你在股票市場裡會找到答案的,可是你所付出的代價將會非常高昂。而我們所需要的就只是:保持冷靜!並且要能夠在投資大眾過度反應時,反而能夠可以藉此獲得好處。」
  • 我們是進行「投資」,不是進行「投票」。如果投票可以取代投資研究,那砸錢不就得了。成功的投資人都知道,股票投資研究是這世上很少數結果付出(報酬)和所投入的人力,金錢,資金成反比的事情。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集各種資源於一身的世界各地的股票基金經理人;他們只有25%能高於市場大盤的報酬。股票基金經理人報酬表現能高於散戶者,那就更少了(這是否顛覆您的觀念?)。
  • 巴菲特一再表示「你不會因為群眾不同意你的看法就表示你是對的或是錯的;你是對的是因為你的數據資料還有你的推論是對的。」在投資世界裡,讓你覺得舒服的東西很少會獲利。

偏聽不可能成功

如果您的持股只因為有人發表和您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更不利的報告就大發雷霆;那您根本就不應該投入股市,因為您太在意他人的意見(是的,大多數人正是如此)。很大的機率您會在崩盤時逃離股市,在所有人看好時買在最高點,到處打探明牌,自以為比人聰明地看風向交易,當然也不可能長期持股(因為需要時常迎合時尚潮流,不斷換手買進最熱門的明牌)。總而言之,無法堅持自己的看法或原則,沒有投資原則的投資人,終究是不可能賺大錢的。

結論

巴菲特在1995年的波克夏股東信中寫道:「我們在波克夏總是信仰孟格的箴言:『跟我講壞消息就行;好消息不驗自明』,我們期望經理人向我們報告時,抱持這種態度」。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投資能力圈的重要性

投資能力圈. 自從巴菲特和蒙格提出投資人應該重視並限制自己的投資範圍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其實彼得林區也提過類似的看法,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我部落格中,為他的書所寫的一篇簡短的介紹,

這個字眼從哪裡來的?

1996年給波克夏股東的信中,巴菲特進一步解釋了:

投資者需要的是正確評估選定業務的能力。 請注意“選定”一詞:您不必成為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許多公司。 您只需要能夠評估您能力範圍內的公司。

在2011年3月23日的國土報(Haaretz)》中,巴菲特所一再強調的能力圈「重要的是知道你知道些甚麼,和知道你不知道些甚麼。」 ───其中的重點就是邊界很重要,要承認自己力有未殆;而且自己對這世上大部份的事是不理解的。這也就是凱因斯為何會說出:「對於未來,我們就是不知道。」

許多投資大師都認同

自從巴菲特和蒙格提出投資人應該重視並限制自己的投資範圍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其實彼得林區也提過類似的看法,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我部落格中,為他的書所寫的一篇簡短的介紹,適合入門投資人的《彼得林區選股戰略(One Up On Wall Street)》》),才能提高成功的機率這樣的觀念後。我發現大部份的人在觀念上大致上是同意的;但是如何發現自己的能力圈,或者實質上對自己投資的助益,看法則比較分岐。

林區的看法

正如彼得林區所說的:「你必須了解企業的業務。並了解基本原理。」了解行業運作方式的基礎知識以及您在哪些方面有洞察力。

彼得林區還說:「永遠不要投資任何無法用蠟筆表達的想法。」 找到您掌握的簡單業務。

彼得林區承認「我不投資技術股,風險太大了,我頭腦子不好呀。」因此,請保持自律,避免進入您不理解的領域,無論它們目前看起來多麼有希望。

巴菲特的觀點

巴菲特在1999年的股東信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不過我必須強調,不懂高科技一點都不會讓我感到沮喪,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有很多產業是查理跟我自認沒有什麼特殊的經驗,舉例來說,專利權評估、工廠製程與地區發展前景等,我們就一竅不通,所以我們從來不會想要在這些領域妄下評論。

如果說我們有什麼能力,那就是我們深知要在具競爭優勢的範圍內,把事情盡量做好,以及明了可能的極限在哪裡,而要預測在變化快速產業中經營的公司,其長期的經營前景如何,很明顯的已超過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外,如果有人宣稱有能力做類似的預測,且以公司的股價表現做為左證,則我們一點也不會羨慕,更不會想要去仿效,相反的,我們會回過頭來堅持我們所了解的東西,如果不幸偏離軌道,那也一定是不小心的,絕非慌張莽撞想要得到合理的解釋,還好可以確信的是波克夏永遠有機會找到它能力範圍內可以做的事。」

蒙格的觀點

要對自己設限

蒙格曾說過:「所謂投資這種遊戲就是比別人更能對未來做出預測。你怎樣才能夠比別人做出更好的預測呢?一種方法是把你的種種嘗試限制在那些自己能力許可的領域當中。如果你花力氣想要預測未來的每一件事情,那你嘗試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你將會因為缺乏限製而走向失敗。」

蒙格指出,「能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工程師的圈子與律師的圈子不同。但我們都有比高級金融專業人士掌握得更好的領域,這使一般投資者比專業人士更具優勢。

避開你能力之外的區域

與投資你的能力圈同樣重要的是避免能力圈之外的事情。蒙格警告說:「如果你玩的遊戲中其他人有能力,而你沒有,那麼你就會失敗。」

利用您的個人興趣和經驗。蒙格解釋說:「你必須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 將投資錨定到你的能力圈可以讓你利用資訊不對稱。

比喻

蒙格2017年告訴波克夏股東:「我有個朋友說,釣魚的首要規則是在有魚的地方釣。第二條規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規則。我們已經很擅長在有魚的地方釣魚。」 

「對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擇:是、不是、太難。除非我們特別看好某個項目,否則我們將其歸類為『太難』選項。你需要做的就是尋找一個特殊的領域能力並專注於它。」

了解你的能力範圍更是其中的關鍵。蒙格把投資區分為: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他經常說,他和巴菲特會果斷把潛在的投資項目扔進「太難」的歸類裡。如果他們無法理解,就會放棄。

每日新聞股東會

在2020年每日新聞股東會上,他說:「我會思考我比其他人有優勢的事情。我不會玩別人聰明而我愚蠢的遊戲。我會尋找一個我能發揮優勢的地方。」 「聰明的人,而他們的人愚蠢。你必須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我很擅長知道自己何時無法處理某些事情。」

「嗯,了解優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優勢,那麼它就不是一種能力。 你知道,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有誤解,這意味著你缺乏能力,你就會犯下可怕的錯誤。 我認為你必須不斷地衡量你所取得的成就與其他人的成就相比,你必須保持堅定的理性,避免大量的自我欺騙,」蒙格在 2019 年《每日日報》會議上說道。

反對能力圈內投資的主要理由

前面提過,大部份人基本上是同意這樣的觀念的。反對的人主要的理由除了較不理性不信邪的人外(這種情形不列入討論,因為很難論理或被說服),反對者主要的理由這樣會大幅限制投資的範圍和可選的標的,也就是縮小賺錢的可能性。但這種看法似是而非:

  • 投資在精不在多:巴菲特就曾提出一生只有20次投資機會的比喻,這樣子投資人反而會更謹慎選股,成功的機率反而會上升;詳情請見我先前部落格的文章《為什麼需要集中投資? 》
  • 我個人也多次提出,一個人其實在整個投資生涯裡,只需看對兩到三檔股票,就可以使投資人非常富有;詳情請見我先前部落格的文章《好企業很罕見,兩到三家就會使你非常富有》。
  • 如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5-5節383頁裡面所列的;史上較成功的投資人,大部份都是提倡集中投資的方式,對散戶而言更應如此。

能力圈內投資的優點

以下的幾點雖說很平常,但卻很重要;因為投資能不能成功,決定通常就在這幾個小細節上:

  • 必要時投資判斷的依據。因為有較一般人為佳的知識,會比較精準,做出的判斷相較而言會較正確。
  • 增加持股的信心,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在市場恐慌時賣股,導致在市場恢復過來時後悔莫及。

但我沒有能力圈怎麼辦?

這不可能的!每個人一定都有能力圈的。能力圈並不是說您一定要是某一領域的超級專家或得過諾貝爾獎,只要您在某一方面比多數人(這不是絕對,而是相對性用語)有更深入的認識就行,世界上沒那麼多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得主也並不然一定是在其領域內投資的專家。具有較專業的背景或高人一等或是某一領域的頂尖專家,那非常好;但這並不保證因此一定可以投資成功,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 這是一般人很大的迷思,也是我的部落格另一篇文章所描述《為什麼事業有成的經理人,通常不是好的投資人?》的原因。

但如果我只是平凡人,沒有好學歷,沒有好工作,我的工作並不是專業工作;我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假日只想女的追劇,男的打整天的電動(以上只是為了舉例方便,沒有任何性別岐視或其它涵意),或者找朋友聚餐喝咖啡。這怎麼會沒能力圈呢,您對現在大家都在看什麼電影或連續劇一定比多數人清楚(起碼比我強太多了)。那一個電動最好玩,最多人在玩,這您一定清楚。那家餐廳或咖啡館每天都門庭若市,您想訂位每次都訂不到。

如果我不打電動,不追劇,也不喜歡出門聚餐喝咖啡聊天。那您總會上超市買東西吧?超市中人們推的手推車上都會買什麼東西?那些貨品每次三不五時就漲價,但貨價卻都是空的?我不上超市,都家人去。那您總有手機吧?您總知道蘋果的手機或非蘋果的手機間的差別吧?現代人不可能不上網吧?那您總用過電腦或手機上過網吧?就連台灣政府打疫苗和發消費券都必須上網才能報名啊,很少人會放棄天下掉下來的五千元消費券吧?

能力圈
credit: flickr

如何發現自己的投資能力圈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很平凡的方式,發現自己的投資能力圈 :

  • 把自己過往投資的記錄(讀者可以參見我的另一篇部落格相關的文章《投資人自己須要記下那些投資記錄和資料?為什麼?》)都翻出來,仔細查一查,您的賺的錢主要是由那幾檔股票賺來的。這幾檔股票有何共通之處;仔細想,他們之間一定有某種關係的────這就您的能力圈
  • 您的工作,只要是工作,就是有專業。
  • 您工作之外,時間上花最多的活動,這也是您的特殊興趣,只要是興趣,長年從事,一定可以累積相當的心得和知識。
  • 您的教育背景。
  • 你最喜歡看那一類非小說類型的書?

總之,每個人都一定有能力圈,不可能沒有的。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投資人應捨棄崇拜名人的投資行為

投資人應捨棄崇拜名人的投資行為. 某個名人也買了那支股票 和許多投資朋友討論和互相分享經驗時,最常聽到就是那個誰誰某個名人也買了那支股票、那個明星說投資這個可以賺錢、某個著名學者說投資那個才是對的

某個名人也買了那支股票

崇拜名人是投資時的大忌。

和許多投資朋友討論和互相分享經驗時,最常聽到就是那個誰誰某個名人也買了那支股票、那個明星說投資這個可以賺錢、某個著名學者說投資那個才是對的、我在報上看到連那個大官都有買那個啊、我聽某個企業的那位大官誰說過買這個才是對的。

但問題是:投資朋友,股票不會因為某個名人買了它或受某個名人加持或背書就上漲!

媒體的推波助瀾

除此之外,我們的媒體(電視、報紙、雜誌)也常會三不五時就會刊出某個明星或某個行業的名人投資了那一家公司的股票,進行專題的報導。這不過是互相取暖,只對媒體的銷售量和名人的知名度都有助益,但對您不見得有利的行銷手法。眾人有偷窺他人(尤其是名人)的天性,因此當然媒體和名人會樂此不疲──但是這對您的投資績效毫無助益,甚至於是有害的;因為您可能不知不覺地會受名人錯誤理財觀念的不良影響。

我想每個投資人都一定經歷過我上面所描述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當然是因為這些人有明星和名人的光環,他們有許多追隨者和粉絲,影響力強大。但是投資大眾都忘了:

名人有錢不是因為投資成功

名人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他們各自的專業上有非常專業令人敬重的表現(重點是他們的錢是由他們的專業上賺來的,不是因為他投資很傑出才受訪,這點很重要)。但投資是一門專業,這些名人們進行投資時,他們和你我都是一樣的小散戶,最多就是比較有錢一點的散戶(有錢並不保證投資一定成功,資金大在投資上並沒有太大的優勢,這是眾人最大的迷思),而且名人們也不一定都很有錢(聰明的您可以思考一下這句話)。投資人應想明白,他們可能非常有錢,但我們應搞清楚他們的錢是從他們專業上賺來的,大部份不是從投資上賺來的。 他們在專業上的成就並不能移轉至投資上面,更不能代表因此他們在投資上也會和他們原本從事的專業一樣地突出,這是很基本的邏輯問題。但是群眾是盲目的,特別是對名人會有移情作用,總認為名人的所有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的人生各方面都是成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非常基本的月暈現象

股票才不在乎是誰買了它

當然,某些名人也有可能在投資上面也能有很好的表現。但是我寫這篇文章主要想說的是投資人畢竟您投入是您的辛苦錢,不要像崇拜偶像或追星一樣盲目;追根究底,投資和社經地位、智商、出身、知名度、從事的行業、學歷通通沒有關係。這也是為何我之前寫過一篇部落格文章《為什麼事業有成的經理人,通常不是好的投資人?》的原因 。

不論他是誰,身為投資人,應該先搞清楚,大家所談論的人在投資上是否真的值得借鏡,因為我們討論的是投資股市,不是拍電影、演戲、學術成就、運動、官位、外貌、從事的工作、在那個有名的公司上班、一個月薪水多少錢、開什麼車、小孩上那所貴族學校、是否住豪宅?投資能否成功和這些通通沒有關係。

先弄清楚這些事

即使這位名人聲稱投資很成功,我們應該搞清楚的只有以下幾件事:

為什麼很多詐騙集團容易得手,而且很多被騙的還是政府部會的主官、高學歷知識份子、商場上打滾多年的職場人士、或是人生經驗很豐富的退休族;其中一項原因就是他們利用名人的光環。許多投顧老師靠販賣股市明牌為生,而不是靠他們自己的投資本領。為什麼這些人有機可乘?因為大部份人都不會去查證,也懶得去查證;但大部份人會相信名氣,這點就很致命。

不要理會媒體名人發言

先界定一下,我指的不是企業的執行長或財務長,因為他們不敢亂發言,各國證管會都會監管。

我們時常會看到某名人在自己經營的集團媒體上,以類似古代的國師之姿,對幾乎所有企業的股價發言、推薦明牌、或「胡亂」指責貶低某些特定的企業、明顯地當某些企業財團的啦啦隊長,而且還時常被媒體到處引用。重點是各國和所有行業公司他都批評,但若您仔細追蹤其發言和後來的事情演變,大部份完全和其評論或預測相反,也就是根本不值得您關注。我對這個現象一直很納悶,世上還有人真的以為他什麼都懂。他的基本邏輯就是自我膨漲,粉飾太平;以股民的用語來說,就是反指標。而且因為一己意識形態作祟對特定國家或某國的企業懷有敵意和偏見,明顯雙重標準地嚴以待人寬以律己。近廿年來,沒聽他有過什麼好話,白的都能說成黑的,明明是人家的成就,通篇內容卻還能完全否定,說得好像人家公司明天就會破產倒閉一樣。即使人家都已經名列全球市值前十大了,卻一路背離事實沒有根據或無理由地唱衰,甚至附和政治人物的崩潰論。但這些遭其詆譭的企業人家還不是活的好好的還一路壯大,即可一再被他唱衰企業的成就打臉,卻也沒有看他為自己的無知向投資人道過歉。我會這麼說是因為許多媒體名人不知媒體是公器,對社會的影響力強大,卻一再散佈偏見,帶有敵意,和不真實的言論和看法;的確會誤導許多投資人。

聽信媒體投資極其危險

投資很主觀,這大家都同意,但身為掌控媒的經營者起碼應該做到兩點:「基於事實」和「對所有企業一致的標準」。若無法做到這兩項最基本要求的財經媒體人,投資人應對其發言和評論敬而遠之,不必當一回事(事實查證是媒體能存在的基本道德標準)。出發點不是基於事實,所產生的評論和意見都不具參考的價值;若投資人聽信他的謬論,可能就得賠上自己的荷包。 一如我在書中和本部落文章一再地提醒投資人,所有的投資研究必須根據事實,沒有事實或故意忽略事實的推論所得到的叫偏見,充其量只是符合個人的期望,拿來做為投資判斷,很危險。

崇拜名人
Credit: John Davis

結論

想再提醒大家的是:投資人要借鏡的是此人投資成功的經驗和方法,不是名人在其它專業上的光環,畢竟投資人又不是要學習拍片賺錢或媒體曝光度。這句話聽起來很平淡無奇,但是實行起來並不容易。

請檢視值您欲借鏡的人的歷年投資績效,讓數字為自己說話,而不是知名度。搞清楚他們的錢是靠成功的投資賺來的嗎?分清楚因果關係。真相其實都很殘酷,但投資人要分清楚。投資人如果不明究理盲目跟風,只是幫這些名人和媒體博版面,提升他們的知名度,增加他們的點擊和收視率,您自己不僅一無所獲,還會受到誤導或賠上您的荷包。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4個理由,只在意股票明牌的投資人不可能成功

只在意股票明牌的投資人是不可能賺到大錢的。

股市明牌,樂透,迷因股,賭博;不論是何者,其實最後的結局就是不可能成功。

大部份人認為明牌是有用的

我今天的這篇文章會引起某些讀者的不快,這個我當然知道。但是,我不會因為怕和大多數人意見不同或做法不同就畏縮不前,只說大家喜歡聽的話(我又不選舉,不需要討好多數人);何況我寫書寫部落格的最原始用意就是想說實話,分享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投資路上,大部份令您舒服愉悅的事,或大部份人都在做的事,通常都賺不到錢的)。

一個貼切的案例

這個話題不禁令我想起過去在資訊業科技界工作時,因為我本身曾是某跨國企業全球最終技術解決方案團隊的少數成員之一,常需要面對來自全世界最棘手和拖了最久最困難的少數技術問題。常見的情況是會議上一堆人,永遠不缺令人厭煩說著廢話的大官,電子郵件裡面被知會副本(CC)的人,總是比真是列在收件者(To)欄位的人多很多。電話或開會時,永遠沒有人想知道為什麼會引發這個問題,解釋問題時一定會被人中斷(因為這世上的多數人是沒有耐心的人,也沒人想知道為什麼。

就如股市一樣,大部份人不想做研究,只想打探明牌,心態完全一樣,這是人性),下次碰到類似問題怎麼辦?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想知道,解決了嗎?告訴我改了那個數字就好;但沒人想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解決,所以問題會一再發生啊!因為沒人想追究原因(這得花時間唸書看文件,做實驗測試,和檢討, 沒人想幹這種事,不如和老闆吃飯討好上司的投報率還高一點),沒人想得罪人。

您剛才跳水救人的姿勢不好看

這也就算了,問題解決了,還會有一堆馬後炮的人,跑出來事後諸葛質疑一番。這給我的感受就有如我奮不顧身地跳下水去救起溺水的人,但上岸後,一大群在岸上看戲的人卻說「那個誰,你剛才跳水的姿勢不好看,你下水後游泳應該游快點,你游得太慢了,讓溺水的人多喝了幾口水了,真不應該」。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到處尋求股市明牌的投資人就和我上文描述的,只想知道問題解決了嗎,告訴我要改那個數字就好的人一樣,只想知道答案(股市明牌),沒興趣知道為什麼(花時間研究)。和這世上大部份的人沒什麼不同,即使這個明牌確實漲了(大部份的答案其實是否定的),然後呢?您永遠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檔明牌會漲而不是另一檔(先不論通常答案是否定的);結果就是只能仰賴其他人餵明牌,賣給您產品。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哪麼多人想賣明牌賺錢的原因,因為賣明牌永遠有市場。

尋求股票明牌和買樂透是一樣的

即使買明牌的代價高昂,仍舊供不應求;散戶們從來也沒有人願意去調查一下這些賣你明牌的人自己的投資賺錢還是賠錢?說這些明牌會漲的理由和根據是什麼?即使買了明牌不漲,永遠還是會有散戶蜂擁而入繼續買明牌。如果明牌不漲,散戶們會自我安慰或替賣明牌者說項地說,只要有其中幾檔漲就好了;那這種行為和買樂透或去賭博有何差異?繼續燒香和拜佛求神問卜地問下一張明牌碰運氣,您的投資人生永遠都在陷在老鼠賽跑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迴圈裡,永遠只在原地裡打轉,浪費辛苦錢也就算了,重點是浪費了您寶貴的人生和時間。

你根本就不曉得股票為何上漲或下跌

一如我在另一篇文章《成功投資三步曲的必要條件:投資功課自己作》裡提過了我的看法和經驗。您永遠都不曉得股票為何會上漲,您永遠在自廢武功,放棄學習靠自己發掘明星股的能力。坦白說,您永遠無法在股市裡賺到大錢。

我當然瞭解,今天這篇的內容不討喜,願意聽進去的人非常少(我也不會指望多數人會聽進去);但這是人性,我一點都不會驚訝。股市投資比職場工作來得好的地方,原因我在另一篇文章《從事投資股票的優點,除了錢以外》裡提過了我的看法和經驗。您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堅持做對的事,您的投資成績終究可以證明您的看法是對的。

股票明牌

不勞而獲不可能在股市賺大錢的

一如我在另一篇部落格的文章所點出的,如果懶惰,或想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想在股市賺到錢的話,我奉勸抱持這兩種心態的投資人早點離開股市,因為您不可能賺到大錢的(有這兩種想法的人能找到工作謀生嗎?,投資股市的道理並沒有不同)。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投資多年都賺不到錢要怎麼辦?

投資多年都賺不到錢要怎麼辦?首先,我們必需承認,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行股票的投資,大家先要有這樣子的認知。第二是《投資人的根本問題在觀念和心理,不是選股》。

非每個人都適合股票投資

首先,我們必需承認,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行股票的投資,大家先要有這樣子的認知。第二是《投資人的根本問題在觀念和心理,不是選股》。如果您已經投資股市多年,但卻沒賺不到錢的話,不必一味地怪自己,這可能也不是您的錯。

股市投資的基本工作

您可以先檢查一下您是不是已經做到以下所列的這些股市投資人必須的基本工作:

  • 確定自己投資的心態和方法正確嗎?您的期望是什麼?您是不是還是認為股市就是讓您賺快錢的地方?或您認為股市和賭場是一樣的?
  • 您是不是猜測股市行情:總是在牛市時才加碼股市,崩盤時反而出清持股逃離股市?
  • 您是不是總是進行波段操作?自己時常早早將獲利落袋為安嗎?買進前想好停損範圍了嗎?
  • 戒除看財經電視或網紅節目,把時間省下來看投資書籍或自己進行投資的研究。看財經電視或網紅節目,不算是做投資的功課。除了浪費您寶貴的時間外,很多這類節目會灌輸錯誤的投資觀念,使您中毒而不自知。
  • 不要買進任何打探而來的明牌股票,要確定買入任何股票前看過他們的財報、弄清楚企業的營運模式、公司到底是賺錢還是虧錢?請參見我的另一篇部落格文章《投資一家企業前至少要弄清楚那些東西?
  • 您固定花時間投入股市和個股基本面的研究嗎?
  • 在未確實用心讀過三本以上著名經典的投資書籍前,不要進場交易股票。投資書籍最好挑適合自己程度的,請參考我的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給投資小白的入門書》。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附錄裡就為讀者列了18本經典的投資書籍。或是點選我的網站上所列的《經典投資書籍推薦》,以及《其它投資書籍推薦》。我個人至今為止還沒有認識任何一位投資績效出眾的成功投資人不是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看書的。看書很花時間沒錯,但你可以得到知識,強迫自己靜下心來思考。經典的投資書籍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已經經過驗證其內容言之有物,對投資有實質的幫助。
  • 找成功的投資人討論或指導:有人討論或指導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務必慎選指導人;真正有能力可以指導其它人的投資者其實非常非常少。您可以用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裡面1.5小節所列的3項項條件,以及我的部落格的另一篇發佈的另一篇文章《如何檢視一個成功的股市投資人成功能否持續?》,協助您篩選出可信任的成功投資人。
  • 不妨改買追蹤大盤的ETF。買追蹤大盤的ETF,不止讓您立於不敗之地,而且能打敗至少75%以上的全球專業投資經理人;您沒有看錯前面這句話,我當然也沒有寫錯;這部份請參見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1-4小節的53頁的內容。

如何判斷自己適合?

經過3-5年,而且您也很努力了,如果您連投資ETF都還賺不到錢;這證明您實在不適合靠投資股市來理財。建議您不要採用任何和股市有關的理財方式;您要做的事反而是要趕快遠離股市,改用其他方式,這樣至少還能保住您辛苦賺來的血汗錢。

賺不到錢
credit: Freepik

為時未晚

但是我認為投資多年都賺不到錢的投資人,至少比投資多年但一直賺小錢者幸運(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我的另一篇部落格文章《股票投資多年只能賺小錢,應如何改善?》)。為什麼呢?

  • 因為沒賺錢或是虧錢的人,一般而言,不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大部份這類投資人不會虧掉大錢。
  • 因為沒賺錢或是虧錢,心態上會比較謙遜,對市場抱持敬意。不論投資賺錢或賠錢,這是所有投資人都應該要有的基本心態。
  • 因為沒賺錢或是虧錢,較不會有自負的投資行為;也較為保守謹慎。
  • 因為沒賺錢或是虧錢,很多這類投資人其實從未形成自己的投資原則或投資邏輯, 如果是初入股市者,大部份是一張白紙,反而有利於吸收正確的投資觀念,因此改善的空間反而較大。

從新開始,願意給自己機會;投資要賺到錢並不是太困難的事(賺多少則另當別)。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投資多年只賺小錢,能改善嗎?

投資多年只賺小錢,能改善嗎?有不少投資人,進入股市已經很多年了。但投資生涯只賺到小錢或不賺不賠,這種情況到底要如何改善才能讓自己的績效明顯改善呢?

賺小錢很難改善

有不少投資人,進入股市已經很多年了。但投資生涯只賺小錢或不賺不賠,這種情況到底要如何改善才能讓自己的績效明顯改善呢?坦白說,我認為投資生涯只賺到小錢或不賺不賠的族群比一直賺不到錢者(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我的另一篇部落格文章《投資多年都賺不到錢要怎麼辦?》),難改善多了(我知道大部份人不同意我這句話,但忠言逆耳,我說的是實情,這也是為什麼這類人賺不到錢的原因)。因為:

為什麼很難改善?

  • 投資風格已成形:尤其是有賺到些錢者,造成信心膨漲,改變更不容易。如果是非年輕人或已經上了年紀,那更是困難。人是有慣性的,要改變很困難。
  • 先入為主情況嚴重:像投資這種具備主觀和價值信仰的東西,要改變不容易。何況人普遍會有主見,認為自己又沒虧到錢,只是自己運氣不佳(聽起來像賭徒的口吻,是的)。

建議大家先喘口氣,先讀我另一篇文章《大部份投資人的問題在於觀念和心理,不是選股》再回來。

到底要如何改善?

即使如此,以下還是有一些可以採取的行動,可以改善績效或讓績效超越大盤。但前提是「自己必須願意改變,否則一切都是枉然」:

  • 要誠實面對自己:這一點最重要,如果無法誠實面對自己,是無法進步的。投資路上的敵人是自己,不是其它人。花工夫研究自己,到底自己是不是適合利用股市來理財?
  • 戒除懶惰,找捷徑,求明牌,或想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想在股市賺到錢的話,我奉勸抱持這幾種心態的投資人早點離開股市,因為有這些心態您不可能賺到大錢的。天下有懶惰或想抱著不勞而能賺錢的方法嗎?當然沒有,找工作謀生,大家都知道上班要準時,份內的工作要完成,沒有天上掉下來的訂單和客戶這回事。上班很累,沒有時間研究做功課,這些都不是理由,更不是藉口。
  • 別推卸責任:是不是投資順利時歸功於自己的英明,失敗時忙著甩鍋他人;或時常為自己找理由,從來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追根究底,每次按下滑鼠送出交易單的是自己啊!
  • 不要當酸民:別仇視成功人士或富豪,這樣永遠不會成功。絕大部份的成功者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來的,不是像眾人所認為的都是銜金湯匙出身者(持懷疑論者,建議您請找時間看一下《鄰家的百萬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這本書)。我們應該看每個人身上的優點,找出值得我們學習之處,這樣自己才會進步。時常找魯蛇互相取暖,心情會比較愉快,但然後呢?成功的人會反其道而行,不會浪費這種時間。酸民的特性是別人永遠都有缺點,自己全世界最行,永遠為自己找理由和藉口。
  • 檢視過去的「每一筆買賣交易記錄」:買賣的理由為何?主要是從那些股票賺到錢?賺多賠少還是賠多賺少?這很花時間,但是必須做。大家可參考我在投資人自己須要記下那些投資記錄和資料?為什麼?》一文裡面,建議投資人需要記錄的東西有那些。
  • 是否確實用心讀過五本以上著名經典的投資書籍。最好挑適合自己程度的,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附錄裡就為讀者列了18本經典的投資書籍。或是點選我的網站上所列的《經典投資書籍推薦》,以及《其它投資書籍推薦》我個人至今為止還沒有認識任何一位投資績效出眾的成功投資人不是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看書的。看書很花時間沒錯,但你可以得到知識,強迫自己靜下心來思考。經典的投資書籍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已經經過驗證其內容言之有物,對投資確實是有實質的幫助。
  • 花時間找出失敗的原因:利用前面幾點,花時間找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和交易,歸納出其中的規則,然後據此建立你個人的投資原則(如果你沒有的話,趕快建立),或是修正自己的投資原則。不論何種投資原則,只要適合你自己,而且能持續為你帶來滿意的績效,就是好的投資原則;風格不重要,叫什麼名字也不重要。
  • 戒除看財經電視或網紅節目,看財經節目不算作投資的功課。財經電視或網紅節目和看連續劇一樣,只會讓你浪費時間(如果你是把他們當連續劇每天看,那就只有打發時間和八卦的功能,和投資沒有關係;因為你看連續劇的出發點也不指望從中獲得投資知識)。把時間省下來看投資書籍,或是研讀較深入的文章。
  • 必需讀一些”深入"的文章或書籍,才有辦法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讀書很花時間,尤其是經典的書或文章;但想提升投資能力,這是無法避開的必經之路。就我所讀到的資訊,所認識的成功投資人,無一例外,每個人都會花費大量時間在閱讀上。例如花錢訂閱《能使美股投資能力大幅提昇的seeking alpha》和華爾街日報,對於想提升美股投資績效而言,是絕對有必要的。
  • 下定決心,不要打探明牌。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只永遠賺不到錢,甚至於遲早會因此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虧光。理由請參見我的另一篇部落格文章《只在意股票明牌的投資人
  • 過度自負:通常自大的人的原因都是無知所引起的,兩者互為因果,只是人性很難自己承認這點罷了。拒絕檢視自己的績效是否大幅落後市場,沒有比較和定期檢討,不可能會進步。不要和市場對抗,不要否認事實,保持謙卑才是進步的原動力。
  • 願意做出改變:改變很難,如果您真的很幸運地找出瓶頸,請下決心,而且要願意堅持(光下決心是沒有用的)做出改變,因為人是有慣性和惰性的。確定你為了投資成功,願意投入時間和心力。投資和工作或讀書一樣,沒有付出,不可能會有好的收獲。
賺小錢
credit: geralt

誠實面對自己

一如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最末後記那一章的感言:「多讀書、多學習、多思考,凡事比別人想的更深入一點。多問問題,多自己動手研究。」誠實面對自己,付出時間,願意改變;績效才有辦法改善

在此引用凱因斯的一句話和大家分享「發現新觀點並不困難,困難的是逃出舊的思維方式。」

相關文章

相關資料和資源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為何需要進行長期投資?

為何需要進行長期投資?

許多看過我《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朋友都瞭解我貫通這本書的主軸之一就是────長期性投資(詳見書中第四章的內容)。出版此書後,有機會接受電視、報章雜誌、廣播、自媒體、Youtuber的專訪。而我發覺每次接受媒體訪問時,沒有例外,每個主持人都會重覆問我相同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選擇長期性的投資?」

為何大多數的人持猶豫的態度

我自己琢磨過後推測原因是(身為投資人,如果你同意以下四個迷思,那事情就真的嚴重了):

打心裡不同意

首先大部份人都對這樣的投資主張,心底還是有迷思,不是很贊同。因為大部人的迷思是股市賺的應該是快錢,而且我也沒辦法等那麼久才賺到錢啊!

被洗腦的錯誤觀念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見好就收,有獲利就應該早早落袋為安,以免夜長夢多。還有許多我們一直被洗腦的錯誤理財或股市操作觀念,甚至是我們在學校所受的財經教育,很多很多很多(重覆三次是對的)都是錯誤的。簡言之,我們生活在一個不鼓勵長期性投資的環境下;而且人類的行為容易受同儕的影響,群眾在投資上大部份的時候是盲目的,要與眾不同,一如要抗拒地心引力,很難。

眼見為憑

採用長期性投資成功的大師(如巴菲特)只是運氣好、距離我們都太遙遠、曲高和寡、很難體會、身邊也没有這樣的實例,無法眼見為憑。一般人心有迷思,打心裡根本就不相信。

人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人性;一如我在書裡面「後記」最末的一段408頁裡所說的,堅持長期性投資而獲成功的故事太過平凡,這些人通常是默默無聞、非常低調、無法吸引人。長期性投資方式太過枯燥乏味、引發不起話題、大部份的投資人不會感興趣。

投資成功的關鍵要素

雖然我在我的《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1-4節49至50頁討論過長期投資的優點;在另一本書《10倍股法則》中,我更花了非常大的篇幅在誾述長期性投資是投資成功的關鍵要素:

  • 4-1節,第184-192頁,關於想擁有10倍股 只需要「買對」和「長抱」的討論

但我認為還是有需要寫篇短文,再把一些要點再強調一下比較好。首先,投資要能成功,主要是由時間、投資報酬率、投入資金這三者所組成的:

時間

投資人必須善用時間這項因素。時間為何對投資人非常重要?

時間是所有人都擁有的東西,而且所有人立足點基本上都大致平等(沒有人能反駁這一點吧?有人可以活300歲嗎?如果他投資股市,只需要買大盤ETF,一定會成為世界首富);只有兩個方法能改善;一是儘早開始投資,二是活得比別人久,但後者並不可控,第一點則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時間是不可逆,也不可再生珍貴的資源,一去不回。如果你是年輕人,那你在先天上就佔盡這項投資時的絕對優勢。

投資報酬率

一般人的迷思總是一眛地想追求超出期望的超高投資報酬率,幻想賭對某一檔飆股,一夜致富;奉勸有此想法的人直接去買樂透,機率或許還高一點。我們無法期望每年都能有持續亮眼的投資報酬率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四處探聽明牌啊,這個主題,大家可以參見我另篇部落格的文章《只在意明牌的投資人》)。投資應該追求的是合理,而且穩定的長期年化報酬率(IRR),這才是最重要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見我另篇部落格的文章《投資人該重視的是年化投資報酬率(IRR),以及免費年化投資報酬率(IRR)計算器》

投入的資金

投入的資金太少,很難致富。一開始不必有很多錢,重點是投資人必須長期,持續地投入資金,才能產生可觀的資產長期複利。大部份人都因年輕或自己薪水太少,持這個當理由放棄投資,這很可惜。另一種主流的迷思是有錢人都是銜金湯匙出生者。但天下那個富翁一開始就是世界首富的?大部份的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的;若您還不相信,建議您找時間看《鄰家的百萬富翁》這本書的統計資料。

時間複利

由此可見,長期性投資主要的明顯優點是能產生「時間複利」。時間複利的威力強大,隨著時間的遞移,時間愈長,所能產生的長期複利將愈明顯。若以資產累積的趨勢圖而言,會是一幅典型向上的拋物線;時間愈長,拋物線向上陡升的幅度也愈大(如下圖右方)。

圖1:典型的資產累積趨勢圖

長期投資的好處

不致錯過優秀的企業

長期的投資不致錯過優秀企業成長帶來的長期報酬:因為優秀的企業會每年會由盈利中挪出相當的資金,持續進行資本投資,擴大營運規模,為股東帶來更多的利益。投資人的目標是要持續每年讓優秀的企業長期地為我們賺錢,而不是只賺一次錢就跑了!

減少犯錯

減少犯錯及後悔的機率:犯錯的機率是決定投資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透過長期的投資,嚴格謹慎地選股,有把握和成功的機率時再出手,減少出手買入和賣出的次數;這樣就可以減少投資犯錯的機率(也就是虧錢的可能性),從而減少投資組合不必要頻繁的周轉率。

摩擦成本

短線進出也是造成散戶長期報酬落後大盤的元凶,追高殺低周轉率過高,頻繁進出會增加摩擦成本,包括手續費、佣金、稅款、時間、心力等,墊高持有的成本。雖然現在美美線上交易多為零手續費,但還是有許多投資人看不到的隐藏手續費。簡言之,投資交易永遠不可能是零手續費;不然交易所早就全倒了。

堅持下去才會有成果

根據達巴爾(Dalbar)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共同基金的投資報酬率是13.8%,但是共同基金的投資人實際真正的到手的投資報酬卻只有7%。為什麼呢?這怨不得別人,要怪投資人自己。因為多數投資人喜歡在基金表現好的時候大舉搶進投入資金,基金表現不好時卻蜂擁地撤出資金。

巴菲特曾說過「每一位投資人的目標就是建立可以在未來十幾年還能產生最高總體盈餘的投資組合」。 凱因斯表示「我相信投資要成功,取決於幾項因素,其一為:無論如何,都要在數年間緊守大量的單位」。

長期投資

時間是所有資產上漲的必要條件

所有的投資標的,沒有例外,放久了一定會上漲。這是不需要大學問,路人皆知的常識。巴菲特更明確的說「無論你多麼努力有天賦,做任何事總要花點時間。即使你讓九名女性同時懷孕,也不能在一個月裏生出一個孩子」。

最後,一生只要選對兩三支股票就能使你非常有錢; 不用持有太多股票,但是前提是要長期持有,不然任何飆股永遠都只會是你的曾經(擁有)。

時間能消除價格的波動性

多數投資人總會反駁,股票時常波動,不趁著還賺點小錢時出脫還能賺點錢,搞不好接著持股會下跌,或是股市崩盤,那不是反而由賺錢變虧損了嗎?

是的,如果您無法忍受股市的短期波動,連覺都睡不安稳,那建您把錢藏床底下。為何多數人買房地產較能賺錢?除非您是投機客,很少買房子的人會幾個月或兩三年就出脫的,尤其是自住型的買房者,通常換房子出脫後都是多年以後的事了,而且很少人會賠錢。

為什麼?房地產其實還是會波動,只是沒有人會每日去探自己的房子每天的行情;但是多數人會每日查看持有的股票的價格───這是持有這兩類資產的最大差別。這項差別,造就了為何多數人持有自住型房地產會賺錢,但買股票反而賠錢。

您或許又想反駁,房地產是幾乎都能獲利的資產類型,因為我周遭的案例都如此;但股票是投機型的資產類型,很少人能賺錢。不對,和您持有的資產種類根本沒有關係,成敗的關鍵在持有者的心態,也就是持有的時間。

現在反過來,如過您買進房地產後,一如多數人投資股票的方式;每日提心吊膽地查詢房價,一看到房價大幅振盪就急忙出脫。我很有保握地說,您這種買賣房地產的心態,和投資股票一樣,多數情況下,不可能賺錢。

為何為此?因為(不論是股票或房地產)持有期一拉長,比如至少十年,最好是廿年以上。可以消除短期的不確定因素。也就是持有時間拉長,股票和房地產是一樣的,除了極少數極端的案例,都可以消除市場價格波動這個因子。而且只要有耐心,持有夠長,幾乎您的股票和房地產一樣,都會增值上漲。

結語

複星集團創始人郭廣昌說過一句話:「一個月能成功的事情,大家都能做;一年能成功的事情,做的人會少一些;要五年才能成功的事情,願意做的人就更少了;如果做一個事情要十年才能成功,基本上就沒人跟你競爭了。」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我為何青睞成長股而非價值股?5大理由

我為何青睞成長股而非價值股?

此看法顛覆台股投資人

自從出版我的《超級成長型股票投資法則》一書後,由於提出建議投資人應將大部份的資產投入投資報酬率較高的美股,以及要選擇長期投資優秀的成長型股票;這兩點實在顛覆大部份台股的投資人。也因此我會開您現在看到的這個部落格,說明一些和在書中,限於書的篇幅,實在無法解釋完整,或者是有需要進一步誾述清楚的主題。

尤其關於成長型股票投資這個部份,因為台股很少會有成長型的股票;所以引發許多不同的意見。其實我對此並不會很意外。

台灣人怪異的投資習性

台灣的大部份的投資人普遍認為存股應存價值股,排斥高波動的成長型股票;我認為主要是和台灣投資人的投資習性有關。怎麼說呢?台灣投資人有以下的三項極其特殊的偏好,這三項都很致命(和其它國家相比,這三項幾乎是台灣投資人特有的投資習性):

台灣人普遍對於全球一致的低利或負利率趨勢,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通貨膨脹會吃掉你的存款和本金的警告都不為所動。任何貨幣類的理財方式,在國外不受推薦的理財方式,在台灣則都是基本的配備,只要不能產生固定配息的任何理財商品,基本上在台灣都賣不動。各位只要想一想為何台灣是全球儲蓄險最氾濫的國家就瞭解了,令全台瘋狂專為台灣設計的儲蓄險其實是年金,根本已經完全喪失保險的意義了。連續十幾年,保費佔台灣GDP的比重為17.48%,為全球最高

短視但致命的投資方式

因為這樣的習性,大部份台灣的投資人在進行存股時,只願意選擇股價低波動的族群說穿了就是銀行股、電信股、民生用品、食品股這些非常安全且有高配息的藍籌股(大部分人或稱為價值股);這在美股就是大部份養老基金或退休族群的投資標的,其實這些股票的成長性很低,甚至很多都落後大盤表現,也就是股價幾乎不會漲。投資這些股票沒有不好,但卻浪費了股票投資在所有常見的資產類別中的最大優勢────長期投報率一定會超過其它常見的資產類別(例如黃金、房地產、債券、貨幣基金)的天生最大的優勢。

「存股」和「長期投資成長型股票」並不相同

再回到本文的主題;兩者(「存股」和「長期投資成長型股票」)的相同之處都是鼓勵長期投資,這兩種投資心態都沒錯。兩者的相異之處為:

  • 台灣人用的存股這個字眼比較是保守型字眼;偏向股價稳定,而且要有股利,也就是多數人眼中的價值股;這些股票表現時常會落後大盤,也就是長期後您的本金有可能會縮水,即使有股利也補不回來。存股族只想有股利,投資人應正視其實股利賺不了多少錢,別因小失大,忽視股價的成長性,這種投資方式用於美股會很致命。
  • 投資超級成長型股票的想法比較是鎖定投資者較熟悉的產業,聚焦於有長期競爭力、市場潛力、盈利;買入後不動享受優秀企業和股票具有的長期複利。美股的成長型股票,尤其科技業,基本上不會發股利,這類投資人也不會期望有股利。
成長股

青睞成長股的理由

我特別青睞成長型股票的理由如下:

  • 企業的價值和未來的成長展望成正比。
  • 通貨膨脹會吃掉固定收入資產:股利、現金、債券;還有你的薪資收入。
  • 投資成長型的股票能隨企業的業務成長,坐享長期複利的好處。
  • 一生只需要押對兩到三家優秀的成長型股票,投資人就會非常富有。 請您參見我的這篇部落格文章《好企業很罕見,兩到三家就會使你非常富有》。
  • 美股投資人看待上市企業表現的方式和台股有根本上的不同:青睞高營收成長企業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投資功課要自己做:成功投資3步曲的必要條件

成功投資三步曲的必要條件:投資功課自己作

功課要做,而且要自己作

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裡面曾經多次提及投資人必須要作投資功課。也就是必須要求自己每天固定投入起碼以上的時間在股票投資上,重點是功課要自己作。我還特別提出來,眾人皆習以為常,把收看電視財經節目當成是投資股票每天必備的功課,但這並不算是作功課。我的這番看法引發不少讀者的興趣,紛紛留言希望我能夠再詳細說明。

相信一夜致富者不可能成功

世界上除了賭博、中樂透、或突然天上掉下的財產繼承之外,不存在一夜致富的白日夢。散戶投資人(不僅投資新手、小白、或年輕人)社會化後較較大的迷思是:普遍相信投資股票能賺大錢者通常是靠內線消息、人生一開始就起步不平等地擁有豐厚的資金、訂閱投顧老師的明牌服務、單壓一檔當紅的人氣股希望能短期翻轉人生。

成功的投資人都知道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投資基本觀念,而且投資人若打從內心抱持這類觀念,您除了永遠不可成功外,還有可能使您傾家盪產。這些迷思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色────相信股票市場能短期致富,不願投入時間和心力。

我必須說,這些都是對投資根本觀念的誤解。不值得做的事,即使做得再好都是枉然!正如巴菲特所說:「根本不值得做的事,不值得做好。」 但是很奇怪的是,沒有人懷疑過上班賺錢這檔子事,需要投資時間和心力,自己銀行的戶頭數字才會增加。投資和工作並沒有不同,沒有投入就不會有收獲

別花時間在這些事情上

問題來了,投資人想要成功需要作那些功課呢?我想換種方式來說,以下這些都不是在作投資的功課,應該儘量避免把您寶貴的時間花在這上面:

  • 電視財經節目:電視財經節目之所以存在是靠眾人的收看的收視率所贊助的廣告,以此為生的名嘴和網紅們的收入是靠收視率或網路的點擊數。為了吸引觀眾,他們必須想方設法語不驚人死不休,以博得觀眾的眼球,他們的專長是演藝表演,並不是投資。每天收看這些財經節目,除了浪費您寶貴的時間,能帶給您不同的娛樂效果外,對您的投資績效不會有任何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長期收看這類型的財經節目,您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灌輸了錯誤的觀念,這才是對您最大的殺傷力所在。
  • 分析師的報告:不論這位分析師多有名,多大牌。先不論預測的準確性(通常答案都是否定的),研究報告是分析師的心得報告,他花了心力在上面,背後的邏輯、思考、其至於動機(分析師的報告一定都會有發佈的動機)我們都無從得知,但是這一部份才是最重要的。一般人看到的只是最後的結論,通常就是看多或看空或預測價位。但是,任何的形式的預測在股票市場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因為對未來的事,我們就是不知道。
  • 打探明牌:大部份人認為可以省去自己研究和作功課的不少工夫。但這種事除了必須花錢,輕則會使您賠掉血汗錢外,更有可能使您傾家盪產。因為您根本對明牌一無所知,最後只會成為待宰的羔羊,或是中國大陸最新股民用語被收割的韭菜。建議您參考我之前的這篇文章《只在意股票明牌的投資人》。

投資成功的三步曲

再回到最原始的那句話:「投資人必須每天作必要的功課,而且功課要自己作」。但是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一個投資成功的三步曲必須是:儘可能地蒐集相關的資料和事實,根據事實進行推論,最後得出是否投資的決定。這三部份就是投資人要作的功課。如果我們省去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或是拿他人的功課(例如分析師報告)來瓜代,都不算是自己在作功課。因為唯有您自己親身完整地投入這三個步驟,您才能充分瞭解來龍去脈,得到的東西才是您自己的。更重要的是據此所進行的投資才會有信心,也才能降低投資的風險。

在這一整個完整的三步曲過程中,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您才能形成屬於自己的投資理論和邏輯,這才是增加投資成功機率的根本。依此所獲得的東西,別人完全幫不上忙;得到的東西才是站得住脚的,別人也拿不走。除非哪天人類的科技真的進步到能使武俠小說裡的乾坤大挪移成真,有辦法把另一個人腦袋裡的東西一五一十地複製到另一個人的身上。切記:思考是不能外包的

投資功課

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捷徑

我來舉個例子,您就會明白我的意思:回想您在唸國小一年級時,如果您嫌老師給的功課太煩太花時間,鬧脾氣不想練習,那您今天可能連您自己的大名都不會寫。有人會說,這看起來,所要花的功夫和心血太大了,是的,想要成功就必須如此,不存在任何的捷徑。

為什麼要這麼做?

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是必須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和思考方式,而自己作投資的功課才能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和思考方式。無法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和思考方式,要成功很難。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