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由企業文化找出好公司,股市過熱時的投資人較佳的操作方式

如果您所追蹤鎖定中的企業「貌似」現在眾所周知,能為投資人帶來巨大利益的上市企業的企業文化,至少您應該在心中把這家企業的評分再加一分

本文的由來

年假期間收到一位本部落和我的投資書籍的長久好友「董事長」的長信,「董事長」在信中主要是想和我交流他自己所思考的兩個問題:(1).如何由企業文化找出好公司,(2).股市過熱時的投資人較佳的操作方式。

我花了些時間仔細讀了「董事長」的來信,試著和他交流我個人的看法。「董事長」在這封信所提出的問題,他自己的看法,我自己也從中獲益不少。經由他本人的同意,我將兩人交流的內容貼上本部落格,我認為其中許多思考的觀點值得借鏡,也希望提供大家思考的方向。

:我的看法在本文以斜體字表示。

原信內容

這是一封感謝信。我想向您表示,因子揚大哥的2本財經著作及部落格無私文章分享,改變了我近年投資方式,並獲得超越大盤的績效,此種長期投資風格相當適合我,非常感謝您。

也因您的提醒,主動選股聚焦在「商業模式及公司文化」等要項已深入我心;近年更試圖鑽研總體經濟(此點容後提問)」欲看清大致方向。

很高興能收到老朋友的來信,在此向董事長拜年。若您不反對,我想花些時間排編格式後,把這封信貼到部落格上。

企業文化

優秀公司和企業文化

在此請教2個問題:
Q1、為挖掘出十倍股,許多優秀公司商業模式從您分享的好文易掌握,惟卓越的企業文化是否有最適或較佳模式可「提早」看出呢?
此問源自我發現公司管理階層(尤其是執行長)與公司文化相扣(例:微軟的薩蒂亞·納德拉;博通的陳福陽);若然,是否又該從CEO資本配置(註)能力來反推企業形塑最佳公司文化方向呢?

這是一個大哉問。其實您這個問題所探討的就是風投業者VC產業們的苦惱,很難有公式或一成不變的定律。但有一點我可以先提一下───風投業者VC投資時,檢視新創公司時,公司的產品並不是擺在第一位,甚至於有沒有核心技術也不是他們考量的首要指標。風投業者看的是,新創公司是否具備「成功」的要件,也就是持續生存的能力。能生存下來的公司才能成長,至於營運模式,規模,利潤率,並不在他們考量的範圍內。

我要指出的是風投業者們接觸的是未上市的新創,他們所在的市場的一級市場。而股市則是二級市場,兩者的投資人的出發點已經有點不同。二級市場的投資人沒有耐心再給上市的企業持續虧錢,這是最大的差別。

我暸解您想表達的意思,同意您的入微觀察:「很難(但並不表示無法,這也是投資很困難的地方)」直接由「公司文化」來「提早」判定一家企業是否值得長期投資?是否會持續成長?和企業的表現是否直接可和「公司文化」畫上等號。

我個人的看法比較是:至少我三十多年的經驗───通常是在企業受到肯定,例如引起市場注意、股價大漲、媒體大幅報導後,我們才會知道有這家公司的存在。我舉個例子,有本書《基業長青》很有名,我也同意它是本好書,內容很有道理,作者的理論和實務很受肯定,但大家想過沒有:《基業長青》或是另一個例子就是被尊為廿世紀企業管理第一人的彼得杜拉克的一系列的著作都擲地有聲,也受到各大企業的推祟。對廿世紀大型企業標準化營運很有貢獻的戴明也是同一個道理。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簡稱:HBR或是以上我提的三位所謂大師的共同特徵是,他們談的都是「已經發生」,「已廣為人知」,而且幾乎都是大型企業,尤有甚者是他們所提到的企業「都已經過了發展的高峰期」,甚至於很多現在都已經被收購,破產,下市,或結束營業───我想說的是,知名或名氣並不等於「未來」一定能為投資人帶來好處。

但問題來了,我是不是在否定他們,或是不鼓勵投資人去看這些書,投資人也不必暸解這些已成名的企業嗎?不,我不是這個意思。這些企業會影響後來的企業(人類的文明都是如此演進發展的,不是嗎?)企業也會試著去模仿成功的案例───因為成功模式是有價值的,也是少走冤枉路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您所追蹤鎖定中的企業「貌似」現在眾所周知,能為投資人帶來巨大利益的上市企業,至少您應該在心中把這企業的評分再加一分,試想,成長中的企業的管理團隊,竟然想得這麼遠,可見他們「對自己公司的未來很有信心」,有能力和餘力進行這方面的思考───這都是優秀企業的特徵。如果每天都在解決燃眉之急,根本不可能進行長遠的規劃思考。持續生存下來都有問題了,或說公司有沒有明天都不知道了,將很難和優秀的公司連結在一起。

企業的資本配置

若非資本配置能力,那有觀察企業文化關鍵指標嗎?畢竟企業領導風格大相逕異如此之大,企業核心競爭力難確保不會變成核心僵固性。
註:資本配置(capital allocation,錢如何花在刀口上),恕與子揚大哥書中5種資本操作方式有細微差異,我個人將資本配置優序排列大致分類如下:
(1)提高研發費
(創造技術領先再擴廠才有實義)
(2)增購設備提高產能
(盈餘再投資率,惟小心擴大產能,客戶轉棄單)
(3)併購
(具漲價能力且抗通膨者最佳;小心管理層僅為擴張規模及會計方式,非著重獲利,另企業文化往往難相容,此點個人佩服陳福陽先生的併購能耐)
(4)庫藏股回購(不具雙重課稅好處,易衍圖利企業高層股權差價,及景氣好股價高時買進護駕之嫌)
(5)股利(息)發放(具雙重課稅弊病,及公司經營前景成熟不再高成長隱憂)

董事長的看法類似於菲利普·費雪的投資哲學;菲利普·費雪一生的投資方式,注重的正好是您提的(1)和(2)。

(3)(4)(5)這三件事,一般來說,的確是成熟稳定的上市企業才會,或說才有資格做的事,我同意您的見解;因為這是事實,成長型中或剛上市的企業,每一家都需錢孔急,沒有能力進行資本操作(併購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進行,並不一定要現金,因此成長中的企業也會進行併購)。

我曾寫過一篇部落格的文章(請點按該文連結艾瑞克·施密特被下架的史丹佛大學演講值得投資人仔細閱讀,內容究竟談了些什麼?》),文中引用谷歌前執行長施密特的一段話,大意是───新創企業的首要目標是「生存下來」,這也是為何創投很重視營收和成長的原因。施密特甚至於表示,當你的公司成功,生存下來,有了規模之後,再去煩腦是否侵害版權,或抄襲等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我大致上是同意他的看法的:無法生存下來的人,是沒有發言資格的。

這也是我在我的部落格中,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表示為何世界上大部份發明某項技術的公司都無法賺到錢。

董事長的企業文化篩檢方式

董事長提出的公司文化篩檢項目:

  • (1)敢為天下後(慢下來看準方向及機會,長坡及厚雪再下手),有破壞式的商業模式更佳。
  • (2)專注本業,持續加寬護城河/生態圈/平台
  • (3)不打無準備之仗,持續留意競爭優勢
  • (4)謹慎評估擴長,不貪大求全;惟非核心僵固(謹記IBM及英特爾如何跌落神壇)
  • (5)誠實(犯錯立即止損,不欺騙自己及外部股東)

股市過熱時

Q2、部落格多篇文章內均指出所大師們針對預測大盤的危險及慎重,例如:您在《EBITDA和財測,為何巴菲特會反對?》一文所說,就是沒人可預測未來的事,故不預測未來;惟我仍好奇的問,若可由「當前」總體經濟數據取得可知且重要訊號(甚至是經濟轉折訊號),權衡長期投資年化報酬率,尚能部位全壓,不用部份落袋為安(甚至靜待相對低點加注)來的持盈保泰嗎?

董事長這段話令我想起巴菲特的作法。的確,巴菲特的投資大致上是使用您在這裡談到的思考邏輯:甚至於巴菲特還因此發明所謂的巴菲特指標,簡單特衡量市場是否過熱(請點按連結衡量股市是否過熱具說服力的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

一如我在前些日子和另一位朋友Peter交流時所提過的(請點按該文連結《關於蘋果的股票回購,輝達的資本操作,特斯拉,人工智慧泡沫化,Willow量子晶片,本部落格關掉留言》),由巴菲特幾十年的投資交易歷史中可以看得出來,一般而言,巴菲特較偏好對已有大幅獲利的成功投資,會先大幅分批賣出,落袋為安;若持續看好該標的,會保留相當的部位。可見巴菲特同時考量了市場是否過熱,也採取某種較稳健的投資方式。

會提此問,純粹發現有人可藉當前總經數據相比於諸多大師,較可擦清手中的水晶球。

新書發表台南場後,沒想到已闊別多年,期待有機緣再當面請益學習;末祝子揚大哥新春愉快,諸事平安,衷心感謝。

企業文化
credit: Ideogram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非理性繁榮指標

葛林斯潘所指的這個非理性繁榮指標就是透過比較股票殖利率(本益比的倒數) 與債券殖利率的「差值」來衡量股市估值不合理的狀況的。

在討論非理性繁榮指標之前,我們先來談談非理性繁榮這個名詞從何而來。

什麼是非理性繁榮?

這個詞的由來

「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是由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1996年12月5日網際網路泡沫時期於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演說時提出的論述。

也被用做書名

與尤金·法馬、拉爾斯·彼得·漢森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也使用了《非理性繁榮》這個詞做為書名,據報道他表示書名的靈感正是來自葛林斯潘這本書於2000年首次出版。在書中其中席勒有如下的一段話指出:

「非理性繁榮是投機泡沫的心理基礎。我將投機泡沫定義為這樣一種情況:價格上漲的消息激發了投資者的熱情,這種熱情透過心理感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此過程中放大了可能證明價格上漲合理性的故事,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

市場不理性推高資產價格

葛林斯潘的論述指出資產價格脫離決定其價值的基本面因素,而主要由市場參與主體的主觀判斷,近而決定出的資產價格持續上漲的現象。

當時,比爾·柯林頓剛連任總統,美股持續上漲。葛林斯潘警告投資者, 過度樂觀的情緒可能導致資產價值被過度推高,而這種情緒可能是不理性的。

當時採取的行動

葛林斯潘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如何判斷非理性繁榮是否已經過度推高了資產價值,而這些資產價值隨後可能會經歷意外且長期的收縮? 我們又該如何將這一評估納入貨幣政策的決策中?」

這番言論被市場解讀為葛林斯潘認為美股估值過高,有泡沫的風險,隨後股市下跌。 三個月後,聯準會確實升息了25個基點, 導致標普500指數出現近10%的回檔。但此後18個月內,聯準會並未再升息。

這也是因此後來也有不少人認為2000年美股的千禧年世紀大崩盤,主要就是因為葛林斯潘後來的不作為所造成的後果。美股那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登頂,2000年達康泡沫爆破引發股災。

非理性繁榮「指標」

定義

比較「 股票的收益率」 與「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 , 以此來衡量美股估值是否合理。其中的「 股票的收益率」 是每股盈餘除以每股股價,其實就是常見本益比的倒數。

葛林斯潘所指的這個指標就是透過比較股票的收益率(本益比的倒數) 與債券殖利率的「差值」來衡量股市估值不合理的狀況的。

目前的指標水準

結果發現,10年期美債殖利率近來猛竄,與標普500企業盈餘收益率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美股目前估值已經是2002年以來的最高水準,且正好是葛林斯班1996年12月 5日發表「 非理性榮景」 演說時的水準。這顯示美股面臨的下跌風險已升高。

葛林斯班的這個估值指標最近急遽下滑,主要是受到美債殖利率衝高影響,反映出投資人擔心川普2.0減稅和關稅政策恐重燃通膨。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8日連續第四個交易日走高, 期間升幅達12個基點。

:債券殖利率與價格呈反向關係。

理論基礎很容易懂

相對於債券, 股票報酬率越高, 股票就越便宜, 反之亦然。 特別是當債券殖利率上升時,股票的估值合理性便更難被證明。以標普500指數殖利率與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之間的利差為例, 正常情況下,股票因為風險相對較高, 其預期殖利率往往會高於債券殖利率,所以股債收益率差通常為正。 當利差下降或跌破零時, 表示股票的估值較高。

債券殖利率上漲的主因

透過這個簡單模型(雖然還有更複雜的版本, 但這已經能體現格林斯潘的核心思想) 計算發現, 當前股市估值水平已經回到2002年以來的最高點,與1996年格林斯潘發表「非理性繁榮」 警告時一致。值得一提的是, 葛林斯潘估值模型最近的下跌與股市關係不大, 更主要源自於美國債券殖利率的上漲。因為市場擔心川普第二任總統任期前通膨壓力持續存在, 導緻美國債券殖利率持續攀升。

此外,目前聯準會的估值水準已經引發了一些金融分析師和聯準會官員的警惕。聯準會理事庫克本就表示,以目前的物價水平, 股市和公司債市場「容易大幅下跌」。

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也警告, 過去兩年,股價漲幅達到過去一個世紀同期93%的百分位。儘管預期獲利推動美股持續上漲, 但隨著債券殖利率的上升或經濟數據和企業獲利不如預期,股市將更容易受到衝擊,可能引發市場調整。

那現在的利差是多少?

目前的標普500成份股的本益比為27.87,收益率為3.59%(1/27.87)。10年期美債殖利率為4.76%;兩者的差值為「負的」1.17%!

對比之下:2000年1月時,也就是網路即將泡沫化,股市即將大崩盤前的幾個月的10年期美債殖利率為6%,標普500成份股的本益比為27.37!

兩段期間的標普500成份股的本益比值很接近( 27.87 和 27.37),這也難怪一直飊升不止的10年期美債殖利率值會嚇壞市場,因為喚醒投資人當年崩盤前的記憶。

非理性繁榮指標
credit: Ideogram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美國已觸發準確率百分之百的經濟衰退指標薩姆規則(Sahm Rule)

1950 年以來已發生 11 次經濟衰退,薩姆規則回測的準確率百分之百,是一項可告的經濟衰退指標。

何謂薩姆規則?

薩姆發明

回顧美國歷史,每當失業率攀升,即使升幅很⼩,幾乎總是預告經濟正位於衰退—這種型態最初是由前聯準會經濟學家薩姆(Claudia Sahm)在2019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她的分析後來成為「薩姆規則」(Sahm Rule)」,被視為⼀種衰退指標。

規則

這條規則由前聯準會經濟學家、專欄作家ClaudiaSahm制定,假設當失業率的三個月移動均值較前12個月低點上漲0.5個百分點或更多時,經濟便開始陷入衰退。

歷史驗證

失業率%薩姆值Sahm > 0.5 時的時間經濟衰退開始…
3.50%0.631953 年 11 月4 個月前(1953 年 7 月)
4.50%0.501957 年 10 月2 個月前(1957 年 8 月)
5.80%0.601959 年 11 月5個月(1960年4月)
4.40%0.771970 年 3 月3 個月前(1969 年 12 月)
5.50%0.601974年7月8 個月前(1973 年 11 月)
6.30%0.531980年2月1 個月前(1980 年 1 月)
8.30%0.601981年11月4 個月前(1981 年 7 月)
5.90%0.531990年10月3個月前(1990年7月)
4.50%0.502001年6月3 個月前(2001 年 3 月)
4.90%0.532008年2月2 個月前(2007 年 12 月)
14.80%4.002020年4月2 個月前(2020 年 2 月)
4.30%0.502024 年 8 月
表:薩姆規則的歷史準確性;警報與經濟衰退同時發生(表格來自wiki)

準確率百分之百

1950 年以來已發生 11 次經濟衰退,薩姆規則回測的準確率百分之百,是一項可靠的經濟衰退指標。

異常事件可能會造成扭曲

薩姆本⼈則語帶保留說,她⾸創的這項規則依據的是歷史型態,但經濟若受異常不可測的事件(例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擾亂)的影響時可能會受到扭曲,「薩姆規則」在這種異常情況下未必適⽤。

薩姆表示: 薩姆規則是一種經驗規律,它不是一個命題,也不是一個自然法則。

最新的案例

聯準會幾乎確定開始升息

7月31日聯準會宣布維持基準利率在 5.25% 到 5.5% 的區間,主席鮑爾也暗示 9 月降息的可能。

8月失業率升至 4.3%

8月2日晚間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非農就業人數僅新增 11.4 萬人,創下3年半以來的新低。美國7月失業率較前月上升0.2個百分點至4.3%,超過市場預期的4.1%,接近3年來新高。而先前經濟學家已指出,7月失業率即使上升僅0.1個百分點,就將觸發「薩姆規則」這一經濟衰退預測準確率高達100%的先行指標。

按照最新失業率計算,美國失業率從今年以來的低點飆升了0.6%,失業率連續超預期激增數月後,終於觸發了基於失業率預測衰退的薩姆規則,或許意味著美國經濟已經開始步入衰退。

企業財報不佳

美股主要上市企業的的第二季的財報大部份皆已經公佈,除了少數幾家表現不錯外,大部份和投資人的期望落差不小。美股在過去兩週已出現暴起暴落的走勢,和上半年的表現不可同日而語。

8月2日美股暴跌

果不其然,觸發準確率百分之百的經濟衰退指標薩姆規則的8月2日,引發當日美股大跌:

  •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494.82 點,或 1.21%,收 40,347.97 點。
  • 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405.26 點,或 2.3%,收 17,194.15 點。
  • S&P 500 指數下跌 75.62 點,或 1.37%,收 5,446.68 點。
  •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373.60 點,或 7.14%,收 4,859.59 點。
  • 恐慌指數VIX大漲4.8點,暴漲25.82%,收23.82點。

薩姆規則已失效

發明人的解釋

「 薩姆規則」 提出者Claudia Sahm認為, 目前失業率的上升不再是因為市場對勞工的需求減弱, 而是由於勞動供給的增加。 例如疫情後美國移民激增就促進就業市場恢復, 失業率由此上升, 已不能作為「 衰退指標」來參考。

2024年8月6日, 「薩姆規則」 提出者、 New Century Advisors首席經濟學家Claudia Sahm參與了訪談節目, 對薩姆規則及其影響就業市場的方式進行了探討。Claudia Sahm認為, 考慮到如今美國就業市場發生變化, 薩姆規則有所失效, 並不能證明美國美國經濟已經陷入衰退。Sahm認為目前失業率的上升不再是因為市場對勞工的需求減弱, 而是因為勞動供給的增加。 例如疫情後美國移民激增就促進就業市場恢復, 失業率由此上升, 已不能作為衰退指標來參考。

驗證實例

2025年1月10日,分析師Chris Anstey稱, 隨著失業率回到4%以下, 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 7月觸發的「薩姆規則」 是一個錯誤的信號。該規則稱,當三個月平均失業率從過去12個月的低點至少上升0.5個百分點時, 經濟就處於衰退的開始。半年過去了, 失業率正在下降, 沒有經濟衰退的跡象。 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個準確的訊號。

結論

這一切都指向:聯準會幾乎確定會開始降息,也顯示美國經濟情況開始有反轉的現象。

薩姆規則
credit: wiki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衡量股市是否過熱具說服力的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

「巴菲特指標」若小於50%,代表股市嚴重低估,在50%至75%之間為略微低估,75%至90%之間為價值合理,90%至115%之間為略微高估,高於115%則是嚴重高估。

出處

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是巴菲特於2001年12月在財星雜誌(Fortune)受訪的一篇文章《華倫巴菲特談股市(Warren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首度提出的想法。

本文文最末刊登了他當時受訪的原文。

定義

計算方式為股市總市值除以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比值。

GNP相當於一國經濟產值的「總量」,當市場給予全體企業獲利的估值,也就是該國股市市值,遠遠超過該國經濟總產出,而這往往是股市見高點的重要指標。因各國國內生產毛額(GDP)通常與GNP相差不大,因此計算時多半以GDP取代GNP。

給投資人的指引

「巴菲特指標」若小於50%,代表股市嚴重低估,在50%至75%之間為略微低估,75%至90%之間為價值合理,90%至115%之間為略微高估,高於115%則是嚴重高估。

1950至2022的巴菲特指標趨勢圖

巴菲特指標
credit: advisorperspectives.com

平均值如何?

巴菲特指標1970年以來的平均值約0.95。

應用實例

正因為巴菲特應用此項指標,該指標在過去相當可靠也不無道理,顯示相對於美國經濟產出股票極度高估的情況。準確預示了1987年、避開2000年網路股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等兩次美股大崩盤,使得「巴菲特指標」被視為多空風向球,用來衡量股市的相對高低。

巴菲特當時受訪的原文

下面是一張圖表,始於近 80 年前,其內容非常基礎。這張圖表顯示了所有公開交易證券的市值佔該國業務的百分比,即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該比率在告訴您需要了解的內容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儘管如此,它可能是衡量特定時刻估值水平的最佳單一指標。正如您所看到的,近兩年前該比率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強烈的警告信號。

為了讓投資人以超過美國企業成長的速度獲得財富,圖表上的百分比關係線必須不斷上升。如果 GNP 每年增長 5%,而您希望市場價值上漲 10%,那麼您需要讓這條線直接從圖表頂部延伸出來。那不會發生。

對我來說,該圖表的資訊是這樣的:如果百分比關係跌至 70% 或 80% 區域,那麼購買股票可能對您非常有利。如果該比率接近 200%(如 1999 年和 2000 年的一部分),那麼您就是在玩火。正如您所看到的,該比例最近為 133%。

不足之處

巴菲特指標也有其缺陷。一個問題是它不考慮利率,而目前利率處於2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 它也沒有考慮到來自國外的企業利潤份額不斷增加這一事實。投資組合非常複雜,沒有一個指標是絕對準確的。

另一個目前獨有的潛在問題是,過去18個月市場的大部分漲幅都是由少數大盤股推動的。這意味著該指標可能忽略了許多股票相對於歷史仍然便宜的觀點,而少數股票極為昂貴。

最後則是海外事業占美國企業整體營收和盈餘的比率愈來愈吃重,因此,只聚焦於美國讓「巴菲特指標」會失之偏頗。

目前呢?

在七月初,這一比例上升到200%以上,達到了自2022年初以來未見的水平。根據FactSet的數據,上次這一比例上升時,預示著標普500指數自2008年以來最糟糕的年度跌幅。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投資人應如何看待總體經濟走勢和預測?

投資人應如何看待總體經濟走勢和預測?投資人需要緊盯和在乎總體經濟的走勢嗎?

投資人需要緊盯和在乎總體經濟的走勢嗎?

散戶無法改善總體經濟

以前我很年輕時,受媒體和教科書影響,也覺得應該要注意總體經濟的發展。但多年的經驗下來,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我的看法是: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總體經濟的消息我們都會幾乎同步取得;但重要的是我們大部分人對總體經濟是無能為力的(打個比方,牛市或崩盤時所有股票會一起上漲和大幅下挫,散戶是毫無能力應對的)。所以我自己的心得是:專注於個別公司的業務、競爭力、市佔、該產業的發展,尤其要對自己能掌控的基本面研究,多下工夫去研究會比較實際

巴菲特的看法

巴菲特曾說過「如果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私下告訴我,未來兩年他的金融政策如何,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投資作為。」巴菲特的投資方式很一致:不理會股市的漲跌,不擔心經濟情勢的變化,不相信任何預測,不接受任何內幕消息,只注意兩點:買什麼股票,和買入價格。

巴菲特在1996年的股東信裡面,更是進行了更明的誾述:「按兵不動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明智的行為,就像是我們或其它經理人不可能因為謠傳聯準會可能調整貼放利率或是華爾街那幫土匪大幅改變他們對股市前景的看法,就決定把旗下高獲利的金母雞賣來賣去一樣,我們也不會對擁有部份所有權的好公司股票任意出脫,投資上市公司股票的秘訣與取得百分之百的子公司的方法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希望能夠以合理的價格取得擁有絕佳競爭優勢與才德兼備的經理人,也因此大家真正應該關心注意的是這些特質是否有任何改變。

巴菲特在2023年4月時訪問日本,並在4月12⽇接受了CNBC的採訪時表示,「我掌管波克夏58年,我從未認為經濟預測對公司有任何用處。 你所要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繼續經營每一項業務,我們必須手頭有足夠的現金,這樣人們才能繼續做出明智的決定,而不是被迫做出的決定。 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 如果我一生都依賴於經濟預測,你知道,我認為我們賺不到錢。 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而且,你知道,人們想要得到它們,所以他們得到了它們。 但它沒有任何用處。 當我發現我們的一家公司聘請了某人來告訴他們經濟中將要發生什麼時,我的意思是,就我而言,這麼做是在浪費錢。」

總體經濟大師凱因斯呢?

尤其任何的預測,都不必理會。凱因斯是近代最受推崇的總體經濟大師,現代各國的經濟政策幾乎都在執行凱因斯的理論。巴菲特提到他更是讚不絕口,凱因斯自己是總體經濟大師,都勸投資人不要相信任何的預測了。套一句凱因斯的話「我們就是不曉得未來的事。」

不要理會所謂的財經專家的言論

美股市場多頭已經走了十多年了,不時會有華爾街所謂的投資高手警告,美股指標正處於泡沫之中,還信誓旦旦地百分之百保證說,只要聯準會決定升息標普500指數將雪崩式大跌40%以上,催促投資人要開始調整現在手上的持股。對類似的新聞,我認為投資人根本都不必理會,這些言論只會浪費您的時間,嚴重時,則會干擾使您的投資策略。您認為這些所謂專家會比巴菲特或凱因斯聰明嗎?

經濟
credit: Adobe

長期投資人根本不必理會這些雜訊

我的看法只有三點:

  • 身為投資人;隨時要居安思危,對市場保持謙卑是對的。
  • 巴菲特說過「預測市場,那是上帝在做的事。」,凱因斯對於許多所謂投資專家的預測,反應得更為直接「預測不正確,那就多預測幾次。」
  •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人,短期大的波動或是崩盤;可以為投資人提供入場撿便宜的難得機會,投資人反而應該高興才對啊。

在此引用巴菲特在1994年寫給波克夏股東的信裡的一句話和大家分享「我們會繼續忽略經濟和政治上的預測,因為對多數投資者或生意人來說,這些預測會嚴重分散他們的精力。」

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

巴菲特在1992年寫給波克夏股東的信中表示:做出預測有違我們的本性,一直以來我們認為股市預言家唯一的價值就是讓算命先生看起來像那麼一回事,即便是現在,查理跟我還是相信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應該要把他們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兒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雖然有時股市的表現會有相當大的起伏,然而很明顯的股市的表現不可能永遠都能超越其背後所代表的企業。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