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由來
年假期間收到一位本部落和我的投資書籍的長久好友「董事長」的長信,「董事長」在信中主要是想和我交流他自己所思考的兩個問題:(1).如何由企業文化找出好公司,(2).股市過熱時的投資人較佳的操作方式。
我花了些時間仔細讀了「董事長」的來信,試著和他交流我個人的看法。「董事長」在這封信所提出的問題,他自己的看法,我自己也從中獲益不少。經由他本人的同意,我將兩人交流的內容貼上本部落格,我認為其中許多思考的觀點值得借鏡,也希望提供大家思考的方向。
註:我的看法在本文以斜體字表示。
原信內容
這是一封感謝信。我想向您表示,因子揚大哥的2本財經著作及部落格無私文章分享,改變了我近年投資方式,並獲得超越大盤的績效,此種長期投資風格相當適合我,非常感謝您。
也因您的提醒,主動選股聚焦在「商業模式及公司文化」等要項已深入我心;近年更試圖鑽研總體經濟(此點容後提問)」欲看清大致方向。
很高興能收到老朋友的來信,在此向董事長拜年。若您不反對,我想花些時間排編格式後,把這封信貼到部落格上。
企業文化
優秀公司和企業文化
在此請教2個問題:
Q1、為挖掘出十倍股,許多優秀公司商業模式從您分享的好文易掌握,惟卓越的企業文化是否有最適或較佳模式可「提早」看出呢?
此問源自我發現公司管理階層(尤其是執行長)與公司文化相扣(例:微軟的薩蒂亞·納德拉;博通的陳福陽);若然,是否又該從CEO資本配置(註)能力來反推企業形塑最佳公司文化方向呢?
這是一個大哉問。其實您這個問題所探討的就是風投業者VC產業們的苦惱,很難有公式或一成不變的定律。但有一點我可以先提一下───風投業者VC投資時,檢視新創公司時,公司的產品並不是擺在第一位,甚至於有沒有核心技術也不是他們考量的首要指標。風投業者看的是,新創公司是否具備「成功」的要件,也就是持續生存的能力。能生存下來的公司才能成長,至於營運模式,規模,利潤率,並不在他們考量的範圍內。
我要指出的是風投業者們接觸的是未上市的新創,他們所在的市場的一級市場。而股市則是二級市場,兩者的投資人的出發點已經有點不同。二級市場的投資人沒有耐心再給上市的企業持續虧錢,這是最大的差別。
我暸解您想表達的意思,同意您的入微觀察:「很難(但並不表示無法,這也是投資很困難的地方)」直接由「公司文化」來「提早」判定一家企業是否值得長期投資?是否會持續成長?和企業的表現是否直接可和「公司文化」畫上等號。
我個人的看法比較是:至少我三十多年的經驗───通常是在企業受到肯定,例如引起市場注意、股價大漲、媒體大幅報導後,我們才會知道有這家公司的存在。我舉個例子,有本書《基業長青》很有名,我也同意它是本好書,內容很有道理,作者的理論和實務很受肯定,但大家想過沒有:《基業長青》或是另一個例子就是被尊為廿世紀企業管理第一人的彼得杜拉克的一系列的著作都擲地有聲,也受到各大企業的推祟。對廿世紀大型企業標準化營運很有貢獻的戴明也是同一個道理。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簡稱:HBR)或是以上我提的三位所謂大師的共同特徵是,他們談的都是「已經發生」,「已廣為人知」,而且幾乎都是大型企業,尤有甚者是他們所提到的企業「都已經過了發展的高峰期」,甚至於很多現在都已經被收購,破產,下市,或結束營業───我想說的是,知名或名氣並不等於「未來」一定能為投資人帶來好處。
但問題來了,我是不是在否定他們,或是不鼓勵投資人去看這些書,投資人也不必暸解這些已成名的企業嗎?不,我不是這個意思。這些企業會影響後來的企業(人類的文明都是如此演進發展的,不是嗎?)企業也會試著去模仿成功的案例───因為成功模式是有價值的,也是少走冤枉路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您所追蹤鎖定中的企業「貌似」現在眾所周知,能為投資人帶來巨大利益的上市企業,至少您應該在心中把這企業的評分再加一分,試想,成長中的企業的管理團隊,竟然想得這麼遠,可見他們「對自己公司的未來很有信心」,有能力和餘力進行這方面的思考───這都是優秀企業的特徵。如果每天都在解決燃眉之急,根本不可能進行長遠的規劃思考。持續生存下來都有問題了,或說公司有沒有明天都不知道了,將很難和優秀的公司連結在一起。
企業的資本配置
若非資本配置能力,那有觀察企業文化關鍵指標嗎?畢竟企業領導風格大相逕異如此之大,企業核心競爭力難確保不會變成核心僵固性。
註:資本配置(capital allocation,錢如何花在刀口上),恕與子揚大哥書中5種資本操作方式有細微差異,我個人將資本配置優序排列大致分類如下:
(1)提高研發費
(創造技術領先再擴廠才有實義)
(2)增購設備提高產能
(盈餘再投資率,惟小心擴大產能,客戶轉棄單)
(3)併購
(具漲價能力且抗通膨者最佳;小心管理層僅為擴張規模及會計方式,非著重獲利,另企業文化往往難相容,此點個人佩服陳福陽先生的併購能耐)
(4)庫藏股回購(不具雙重課稅好處,易衍圖利企業高層股權差價,及景氣好股價高時買進護駕之嫌)
(5)股利(息)發放(具雙重課稅弊病,及公司經營前景成熟不再高成長隱憂)
董事長的看法類似於菲利普·費雪的投資哲學;菲利普·費雪一生的投資方式,注重的正好是您提的(1)和(2)。
(3)(4)(5)這三件事,一般來說,的確是成熟稳定的上市企業才會,或說才有資格做的事,我同意您的見解;因為這是事實,成長型中或剛上市的企業,每一家都需錢孔急,沒有能力進行資本操作(併購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進行,並不一定要現金,因此成長中的企業也會進行併購)。
我曾寫過一篇部落格的文章(請點按該文連結《艾瑞克·施密特被下架的史丹佛大學演講值得投資人仔細閱讀,內容究竟談了些什麼?》),文中引用谷歌前執行長施密特的一段話,大意是───新創企業的首要目標是「生存下來」,這也是為何創投很重視營收和成長的原因。施密特甚至於表示,當你的公司成功,生存下來,有了規模之後,再去煩腦是否侵害版權,或抄襲等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我大致上是同意他的看法的:無法生存下來的人,是沒有發言資格的。
這也是我在我的部落格中,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表示為何世界上大部份發明某項技術的公司都無法賺到錢。
董事長的企業文化篩檢方式
董事長提出的公司文化篩檢項目:
- (1)敢為天下後(慢下來看準方向及機會,長坡及厚雪再下手),有破壞式的商業模式更佳。
- (2)專注本業,持續加寬護城河/生態圈/平台
- (3)不打無準備之仗,持續留意競爭優勢
- (4)謹慎評估擴長,不貪大求全;惟非核心僵固(謹記IBM及英特爾如何跌落神壇)
- (5)誠實(犯錯立即止損,不欺騙自己及外部股東)
股市過熱時
Q2、部落格多篇文章內均指出所大師們針對預測大盤的危險及慎重,例如:您在《EBITDA和財測,為何巴菲特會反對?》一文所說,就是沒人可預測未來的事,故不預測未來;惟我仍好奇的問,若可由「當前」總體經濟數據取得可知且重要訊號(甚至是經濟轉折訊號),權衡長期投資年化報酬率,尚能部位全壓,不用部份落袋為安(甚至靜待相對低點加注)來的持盈保泰嗎?
董事長這段話令我想起巴菲特的作法。的確,巴菲特的投資大致上是使用您在這裡談到的思考邏輯:甚至於巴菲特還因此發明所謂的巴菲特指標,簡單特衡量市場是否過熱(請點按連結《衡量股市是否過熱具說服力的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
一如我在前些日子和另一位朋友Peter交流時所提過的(請點按該文連結《關於蘋果的股票回購,輝達的資本操作,特斯拉,人工智慧泡沫化,Willow量子晶片,本部落格關掉留言》),由巴菲特幾十年的投資交易歷史中可以看得出來,一般而言,巴菲特較偏好對已有大幅獲利的成功投資,會先大幅分批賣出,落袋為安;若持續看好該標的,會保留相當的部位。可見巴菲特同時考量了市場是否過熱,也採取某種較稳健的投資方式。
會提此問,純粹發現有人可藉當前總經數據相比於諸多大師,較可擦清手中的水晶球。
新書發表台南場後,沒想到已闊別多年,期待有機緣再當面請益學習;末祝子揚大哥新春愉快,諸事平安,衷心感謝。

相關文章
- 《如何由企業文化找出好公司,股市過熱時的投資人較佳的操作方式》
- 《台積電負面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不利未來和成長》
- 《關於蘋果企業文化推薦的好文章》
- 《關於蘋果的股票回購,輝達的資本操作,特斯拉,人工智慧泡沫化,Willow量子晶片,本部落格關掉留言》
- 《EBITDA和財測,為何巴菲特會反對?》
- 《衡量股市是否過熱具說服力的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
- 《資本操作才是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今年至今上漲30%的根本因素》
- 《巴菲特是否不再長期持有股票了?台積電、惠普、美國合眾銀行案例分析》
- 《艾瑞克·施密特被下架的史丹佛大學演講值得投資人仔細閱讀,內容究竟談了些什麼?》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