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全面崩跌的金融科技業者目前的困境

金融科技已不像十年前是科技界和金融界的超級新藍海,目前用紅海來形容並不為過

金融科技業成長驚人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 (CFPB) 在2023年11月7 日) 表示,科技巨頭的數位支付和電子錢包服務,目前在業務規模和範疇上,已經發展至可和傳統銀行業互相比擬的程度了。

這些公司的代表包字母、蘋果、貝寶和Block。他們分別提供了強大的GooglePay、ApplePay、PayPal 和 CashApp 等支付平台。標準是每年處理超過 500 萬筆交易的公司,這種規模的公司約有 17 家,這些公司每年經手的支付款項超過 130 億美元。

金融支付太誘人

巴菲特自己也投資金融科技,他曾經為金融科技業下了一個很白話的註解:「每個人都想控制支付領域」。支付又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可見這個金融科技領域有多誘人。

:巴菲特長期持有威士(美股代碼:V)和萬士達(美股代碼:MA)的股票,也投資了巴西的金融科技上市業者StoneCo(美股代碼:STNE)和Nu(美股代碼:NU),以及印度的PayTm(已由印度股市下市)這三家上市不久的金融科技獨角獸。

金融科技業嚴重受創中

金融科技已不像十年前是科技界和金融界的超級新藍海,目前用紅海來形容並不為過;這也反映在各家著名的金融科技業者,以貝寶(美股代碼:PYPL),Block(美股代碼:X)和Adyen(美股代碼:ADYYF)為代表,的市場估值上───不論是上市或未上市的金融科技企業,支付企業,線上貸款這三大典型的金融科技上面,所有企業,無一倖免,由三年前估值的最高峰跌去目前的水準。金融科技的上市企業的市場估值水準不僅已經沒有優勢,甚至是低於大部份的科技子產業,在科技產業中, 目前金融科技的估值算是很低的一個族群。

未上市的金融科技企業更慘,許多估值僅剩高峰時的1/4甚至是不到1/10,不少未上市,三年前有名的金融科技獨角獸,不只開始進行多輪的裁員,也有不少撑不住的,則宣告公司倒閉───因為這些公司沒有一家是正的金流,在沒有新的投資人願意注資的情形下,只能宣告結束營業。其中又以曾是全球估值前三大的未上市的支付業獨角獸Stripe跌去47%,以及跌去85%的先享受後付款業者Klarna這兩大業者,可以做為未上市金融科技業者價值減損的兩大代表。

疫情紅利不再

新冠疫情期間各地實施封城,消費者難以使用現金,轉而擁抱數位支付,但疫後投資人日漸看淡數位支付產業的成長前景,金融科技公司的高估值也面臨修正壓力。

2021年之前的兩三年,金融科技業者的股價和多數的科技股一樣,一再創下新高。多數的金融科技業者公司上市後,正好碰到美股少見的13年的大牛市,再加上新冠疫情消費者為避免接觸感染,偏好使用電子轉帳和電商購物,這兩點可說是金融科技業上市企業的股價的催化劑。2021年之後,碰上升升息和熊市,股價一路下滑至今,股價跌幅不僅遠大於美股大盤,也比多數的科技股跌得多,絲亳沒有觸底的跡象。而且這個現象遍及所有的金融科技業者,沒有一家可以例外。

對於這些金融科技平台而言,估值的驟然變化也與過去幾年宏觀環境的劇變有關。新冠疫情期間的低利率和線上消費習慣,催生了這一批金融科技股的估值一飛沖天。但隨著利率水準快速上升,通膨進一步壓縮消費能力,這些成長股在資本市場的境遇也急轉直下。

升息

升息會造成市場債券利率上升,這使得金融科技業者在牛市時買進的債券資產價值減損。這是因為牛市時債券利率較低,但金融科技業者持有的債券為數都很龐大,對公司的財務周轉就會造成影響,這就是2023年年初矽谷銀行會倒閉的主要原因。

關於矽谷銀行倒閉的來龍去脈,請讀者參見我另一篇貼文的詳細說明:《矽⾕銀⾏是如何破產的?影響為何?》。

通膨,熊市,經濟不景氣

宏觀經濟的放緩。受此影響,消費者更多地將資金分配給非可自由支配的類別,消費者日漸縮減奢侈品和娛樂等非必要性支出,傾向把錢花在住房、食物等必要開支。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消費品(例如奢侈品,汽車,高價電子產品),也影響了公司的成長的利潤。

通膨,熊市,經濟不景氣加在一起;迫使消費者花費縮減,日常交易當然隨之大幅減少。這是主要靠收取交易佣金過活的金融科技業者的業務縮減,不如以往的主要原因。因為金融科技業者所經營的支付、線上貸款、轉帳、加密幣,都是屬於一般散戶的消費型金融業務。

消費型金融業務在牛市經濟情況好時,到處都借得到錢,每個人都有工作收入,消費者敢大膽花錢,金融科技業者的業務都欣欣向榮。但熊市經濟情況不佳時,工作可能不保,也可能借不到錢,消費者不敢消費,花費會明顯地大幅萎縮。

一般傳統銀行所能經營的企業金融業務,金融科技業者多無法涉足。而企業金融業務多為長期稳定且有企業出具抵押品的借貸,相較之下,不會受到打擊,業者的利益可以受到保障。

但金融科技業者所涉足的都是一般散戶的借貸,而且都是沒有抵押品的借貸。當景氣不佳時,有很大的比例消費者會還不出錢,壞帳率會大幅飆升。壞帳率一高就會侵蝕獲利,甚至造成大幅的虧損。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型的人工智慧線上放貸公司Upstart(美股代碼:UPST),以及先享受後付款(BYPL)的業者Affirm(美股代碼:AFRM)。

加密幣暴跌

FTX的破產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案例。最受歡迎的加密幣比特幣從高點下挫了36.4%,這對金融科技業者的業務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尤其是以支付為主業的金融科技業者。因為以支付為主業的金融科業者幾乎都會提供加密幣的買賣並從中抽取佣金。

市況好時沒有問題,現在交易量則大幅萎縮,這就對金融科技業者的收入造成極大的打擊───Block公司就是其中受創最嚴重的公司的代表之一。以牛市時的2020年第4季來說,因為比特幣的營收佔去公司總營收的55.7%,2023年第2季只剩43.22%。

加密幣價格的暴跌還會影響到持有加密幣投資人的資產,而多數的金融科技業者都會持有為數龐大的加密幣資產以增加融通,或是因應業務的需要。加密幣價格的暴跌會使金融科技業者的資產減損,使公司的財務受到嚴重的打擊,而影響到公司的日常營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Block公司和以加密幣交易為主業的Coinbase(美股代碼:COIN)。

關於Coinbase,請參見我的另一篇貼文《Coinbase和幣安(Binance)如何賺錢?雙方優勢的比較》。

競爭太過激烈

除了全球所有的大型電商都擁有自己的支付網路之外,舊有的金融業巨頭和銀行也不想錯過這塊大餅外。這部份請您參閱我先前另一篇貼文的詳細說明:《亞馬遜(Amazon)的宰制力 – 從貝寶(PayPal)、Affirm、費埃哲(Fair Isaac)、威士(Mastercard)、萬士達(Visa)近來股價的走勢來看》。

除去微軟(美股代碼:MSFT)外,包括蘋果(美股代碼:AAPL)、亞馬遜(美股代碼:AAPL)、字母(美股代碼:GOOGL)、Meta(美股代碼:META),幾乎所有的大型科技商都已經進入這個領域,投資人很難想出那一家大型科技商沒有加入金融科技的競爭的。而這些大型科技業者都具有寛廣的護城河、個個都是壟斷的平台、擁有比一般金融科技業者更多的資源,一般金融科技商根本不是他們長期的對手。

這個趨勢也說明了,金融科技這個領域現在已經沒有很高的進入門檻了。金融科技業者除非不斷進行研發或是突破,甚至是開發出新的營運模式;否則面對目前的困境,前景不容太樂觀。

無法撼動舊有的支付網路

造成現在新興的金融科技業者目前的處境的一項主要因素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原本期望太高,金融科技業根本無法撼動舊有的支付網路的護城河───這些舊的支付網路巨擘又以兩大信用卡支付網路威士和萬士達為最典型的代表。

在此要強調的是:支付市場太過巨大,新興的金融科技業者的確搶佔了一些新的市場,但並沒有成功地拿走原本屬於支付網路巨擘的市場,這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舊的支付網路巨擘所擁有的市場是過去半個多世紀所形成的,原本最近十多年新增的支付市場,例如電商,還大得多,甚至是不成比例。

沒有一家能例外

你可能認為只有美國如此,但不是的,這是全球的普遍現象,沒有一家金融科技業能倖免。2023年10月25日,Worldline(美股代碼:WRDLY)一天內股價跌去59.24%,公司不僅第三季報業績不如預期,也將全年營收成長指引從8%-10%下調至6%-7%。

先前在2023年10月24日,今年7月剛登陸倫敦交易所的Cab Payments(美股代碼:CABPF)也因為顯著下調業績指引引發驚人的71.92%大跌。同樣在25日,Cab Payments跌幅再度超過10%,而義大利支付平台Nexi(美股代碼:NEXPF)跌幅接近20%,此前在8月出現過單日38%大跌的荷蘭支付平台Adyen(美股代碼:ADYYF)也在周三跌近10%。美國兩大數位支付巨頭Block和貝寶的股價受此影響,當日分別大跌8%和5%

包括CVC資本在內的多家機構正在初步考慮收購Nexi的事宜。今年6月,布洛克菲爾德資管宣布以22億英鎊的價格買下Network International。接著GTCR買下富達國民資訊服務公司(FIS)的多數股權,交易給到的估值達到185億美元。

相關企業股價表現

美股代碼11/14/2023股價股價自最高點幅度本益比股價營收比遠期本益比
PYPL56.68-81.63%16.872.189.98
SQ55.1-80.00%N/A1.620.2
UPST25.43-93.48%N/A4.0852.91
AFRM25.56-84.44%N/A4.43N/A
COIN92.01-73.15%N/A7.69N/A
HOOD8.5-85.04%N/A4.3N/A
WRDLY7.43-86.33%16.510.914.32
CABPF0.64-79.68%3.750.913.82
NEXPF7.09-68.54%118.171.69.79
ADYYF1132-65.04%58.145.6340.65
V246.94-0.84%29.8615.7724.94
MA397.65-5.10%34.7315.5427.86
AAPL187.44-4.28%30.587.7328.49
GOOGL133.62-10.28%25.65.7620.04
AMZN146.37-20.38%76.342.7443.48
META336.31-11.19%29.686.9720
JPM148.44-13.59%8.862.919.75
BAC29.22-40.59%8.182.368.8
標普500指數4,495.70-5.67%24.592.3618.62

金融科技
credit: bbva.ch

本人為原文作者,本文精華版原刊登在Smart智富月刋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最火紅的消費信貸方式BNPL介紹

目前最火紅的消費信貸方式BNPL

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3-5節把BNPL(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列為今後金融科技的發展領域之一 。現在信用卡普及率很高,用戶已經有成熟的先買後付習慣。但是使用體驗很不好,需要在不同的網站反複錄入支付信息。用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 的話,在不同的獨立站之間跳轉甚至不需要登陸,就能被自動識別身份,進入支付環節。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的商業模式和傳統的信用卡公司不同,主要的收入並不來自消費者的逾期款,而是來自出售貨物的商戶。

BNPL的優勢

對消費者帶來的好處

和信用卡最大的差別是,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的廠商不會向消費者收手續費,而是轉向售貨商收手續費。消費者可以選擇到期後一次付清(Pay Later)或分次付清(Pay in X),來償還本金。前者在下單後的一定期限內一次性完成付款,後者則是分期付款。

至於逾期的話,目前Block的Afterpay和Klarna(視情形而定)會收逾期金,Affirm和貝寶(PayPal)不收;一般而言逾期金還是比信用卡低。

另一大好處是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的借貸在歐美不會列入消費信貨的評分,中國大陸則在這星期開始接入央行徵信,房貸車貸都受影響。相較於信用卡,這是很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的借貸核可審核很快,因為他們都是金融科技業,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演算法,不需等待多日甚至上星期才領得到信用卡。

對廠商帶來的好處

因為消費者可以透過這種方便的消費借貸方式,買得起廠商較貴的商品,明顯地可以擴大業務,這也是為何廠商願意被收費(4%-5%,信用卡為2%)的最大原因。例如光是派樂騰(Peloton美股代號 PTON)一家廠商,就佔了Affirm去年營收的30%! 而Block的Afterpay向廠商所收的錢就佔了營收的75.6%。

美銀(美股代碼:BAC) 的調查指出42%的消費者,會因為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廠商所提供的優惠而使用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 Credit Karma(美股代碼:INTU)的調查指出今年年底購物季,14%的消費者會打算採用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來支付。

目前亞馬遜(美股代碼:AMZN),Shopify(美股代碼:SHOP)這兩大電商,再加上蘋果(美股代碼:AAPL)都己經加入這場大戰,和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的廠商合作,提供消費者快速便利的採買方式,順便擴大自己的平台交易額。

BNPL的主要廠商

BNPL的歐美主要廠商

目前在歐洲和美國有四大製造商。 除了後來加入且規模較小的貝寶(PayPal)。 根據 eMarketer 的數據,Klarna 以 48.6% 的全球先買後付計劃用戶市佔份額領先這個市場。 然後是Block的Afterpay市佔28.1%。Affirm以13.4%位居第三:

  • 貝寶(PayPal)的Pay in 4
    • 上周併購了日本知名的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的廠商Paidy

中國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的主要廠商

中國前三大廠商:

  • 螞蟻集團(母公司美股代號BABA)的花唄,借唄,和發唄
    • 歷史最久,市佔最大
    • 花唄不能提領現金,大部份被用在淘寶購物
    • 借唄能提領現金,大部份被用於較大額的個人借貸,例如裝潢房屋
    • 發唄用於員工薪資的發放借貸
    • 去年螞蟻上市招股書揭露有Q2 2020花唄和借唄共有5億個用戶
    • 是螞蟻集團的主要利潤來源,佔營收39.41%
  • 京東數科(母公司美股代號JD)的白條和金條
    • 據京東數科招股書的內容,規模約螞蟻的13-16%
    • 白條和金條的敵手分別為花唄和借唄
    • 是京東數科的主要利潤來源,佔營收43%
  • 滕訊(美股代號TCEHY)的分付
    • 今年一月的使用者人數有2億4千萬人

但中國自去年中止螞蟻京東數科的上市案後,這項業務的未來,目前看來充滿許多不確定性。目前能確定的大方向是科技公司必須把金融科技部份分拆出來,回歸銀行體系監管,但許多細節仍不明朗。

搶到誰的市場

威士(美股代碼:V)推出POS和Pay later,萬事達(美股代碼:MA)也有類似的服務反擊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詳見我的部落格的專文介紹《兩大信用卡公司的護城河鬆動了嗎?》。

BNPL

結論

有報告指出目前的市場規模達1兆美金,Block更樂觀,預估的市場是 10兆美金。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不是會不會成流行,而是早已經在台灣以外的已開發國家(包括日本)大肆流行中,而且未來幾年會大幅成長。eMarketer的報告指出美國有4千5百萬人在用 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而使用先享受後付款(Buy now, pay later)的有75% 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

關於Block的創辦人多西,請大家參見我的另幾篇部落格文章。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Afterpay值得Block(Square)美金290億併購嗎?

Block(Square)為何鉅資併購Afterpay?

發生何事?

誰是Afterpay?2021年8月1日,Block(美股代碼: XYZ)宣佈溢價30%,以美金290億全股票的天價併購BNPL廠商Afterpay(澳股代碼APT,美股代碼:AFTPY)。當天Block的股價大漲超過11%回應,這是異於常理的少有的反常現象;因為企業併購案絕大部份會以失敗告終,很少會有成功的案例。華爾街天天會上演大大小小的企業併購案,一般而言(很少有反例),只要併購案宣佈的當天,出錢併購的一方的股價一定大跌,被併購方的股價一定大漲至貼近要約價(關於企業併購,請見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4-1節263頁5-1節352頁裡面的討論)。而且這件事情都已經過了兩個星期了,此事依然還是華爾街討論度極高的案子,仍舊佔據全球財經媒體的版面。即使您對Block和Afterpay都不熟悉,都應該重視這個併購案背後的涵義。

BNPL是新一代的支付趨勢

廠商為了吸引買不起他們產品或服務的終端消費者,必需提供BNPL(Buy Now, Pay Later)的分期支付方式。這是現在一些沒有銀行帳戶,或不符合信用卡申請資格的人,可以輕易獲貸款的方式,藉此享受先買東西後付款的好處。這對於沒有薪水的青年,或是剛入社會的年輕人,更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例如學生想買iPhone,年輕人想買家用跑步機;付不起錢,只能用BNPL 。想深入瞭解BNPL,請參見我部落格《目前最火紅的消費信貸方式BNPL》的專文介紹。

下圖就是標準普爾(美股代碼: SPGI)2020年在澳洲針對各年齡層消費者的調查報告:淺藍色是澳洲人口比例,深藍色是採用BNPL的人口比例,橘色是擁有信用卡的人口比例。

Afterpay是全球三大BNPL提供商的龍頭,它雖然是澳洲的廠商,但它主要的營收來源在美國。它的主要的競爭對手為Affirm(美股代碼:AFRM)、Klarna(尚未上市)、 QuadPay(尚未上市);它在澳洲也有另一家對手ZipPay。根據Techcrunch的報導,這四大廠商的市佔為Afterpay 10%、Affirm 6%、Klarna 5%、QuadPay 2%。

中國大陸老早就有類似的服務,最有名的是阿里巴巴(美股代碼:BABA)旗下螞蟻集團的花唄和借唄、京東(美股代碼: JD)旗下京東科技的白條、騰訊(美股代碼:TCEHY)旗下騰訊金融的分付。

由於BNPL是未來的支付趨勢,因此蘋果(美股代碼:AAPL),Shopify(美股代碼:SHOP)、威士(美股代碼: V)、萬事達(美股代碼: MA)、貝寶(PayPal,美股代碼:PYPL) 都已經先後進入這個領域。

跨國業務的擴張

Block目前經由去年的併購和擴展,已經進入歐洲。但是對於未來世界經濟成長引擎的亞太各國,則是完全沒有經營。利用Afterpay在歐洲、澳洲、和亞太各國的營運點,Block可以再擴大強化既有的歐洲業務外,還能立即跨入亞太各國,分享這個未來最重要的成長區域,大幅擴大Blocke的營運規模。

和Block現有業務版圖具高度互補性

Block主要金融版圖是消金和中小企業,在大型企業方面較少經營。而Afterpay最主要的客戶和營收是大型營運客戶(Afterpay有十萬個企業客戶,以及1千6百20萬個使用者帳號),大型客戶為了吸引買不起他們產品或服務的終端消費者,必需提供BNPL的分期支付方式。利用Afterpay現成的客戶,Block可以立即擁有大批的大型企業客戶群,這是一項立即對營收有助益的來源。

另外,Block可以把Afterpay提供的BNPL分期支付方式整合到它現有的Cash行動程式平台和Seller的生態系統裡,擴大現有的服務,增加客戶的黏著度。

符合Block的發展方向

BNPL的主打客群是年輕人,這和Cash行動程式的客群完全一致。Afterpay的企業文化和Block類似。更大的好處是Block的Seller生態系統裡面的商家可以把Afterpay的BNPL服務整合到各自的系統、POS機、甚至是線上電商交易上,提供客戶更多付費的選擇,大幅提高成交成功的比例。

Afterpay
Credit: Afterpay

美中不足之處

這筆交易案,各方都大加讚揚。但唯一被華爾街批評最力的地方就是Block明顯付給Afterpay太高的溢價,也就是實在太貴了。Afterpay年營收才7億美金,但Block卻付了超高的美金290億,等於是給Afterpay高達41.43的P/S值;華爾街在相同產業的類似併購案中,幾乎未曾發生過(試想,現在美股熱門的上市企業裡,只有屈指可數的極少數企業能享有41.43以上的P/S估值)。另外,因為是全股票交易,在未來當然會稀釋每股盈餘(EPS),導致股東權益受損,公司財務表現受到影響。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2大信用卡網路 威士(Visa)和萬事達(Mastercard)的護城河鬆動了嗎?

兩大信用卡網路的護城河鬆動了嗎?

威士和萬事達無所不在

威士和萬事達是信用卡網路商,本身不發行信用卡。關於他們的不同,建議您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部落格文章《威士(Visa)和萬事達(Mastercard)有什麼不同?》的說明。

為什麼消費者還在使用信用卡?

電商的興起,雖然線上支付方式變多了,開始搶佔部份信用卡業者原本的支付市場,但還未到大幅弱化兩大信用卡公司威士(Visa,美股代碼:V)和萬事達(Mastercard,美股代碼:MA)宰制力的地步,因為許多人還是用信用卡上網進行採購。以線下實體店面來說,兩大信用卡公司一樣面臨來自新型金融科技業(Fintech)和蘋果支付及支付寶等科技巨擘的強大競爭,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有許多市調業者對老美還死抱著信用卡很好奇,答案竟是:該有的功能都有,我一直用的好好的,幹嘛要換呢?

金融科技業者搶走那些市場?

新的金融科技業者當然會侵蝕兩大信用卡公司的既有市場,例如以Affirm(美股代碼:AFRM)、Klarna、貝寶(PayPal,美股代碼:PYPL)、 和Afterpay(美股代碼:AFTPY,澳股代碼APT,已被Block併購)為代表的BNPL(先消費後付款)新創業者就搶走了兩大信用卡公司不少的信用卡業務。因為傳統的信用卡發卡銀行在卡債上的核準門檻較高,為BNPL新創業者提供了存在和成長的沃土。但別忘了兩大信用卡公司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也正隨著時代的演變,一再開發出新的市場,並推出新的服務。但是要對信用卡產生實質性影響,還得需要大幅增加 BNPL 的採用規模才行。

根據統計80%使用BNPL的消費者還是得採用信用卡公司的Debit卡來付帳。為了反擊BNPL,Visa也開發了POS臨櫃和售後付款的類似選項功能,稱之為Visa Installments Solution。

持平而論,兩大信用卡公司的所有業務(詳見下一個小節)都受到金融新創業者的強力挑戰。金融新創業者主要打擊的重點在兩大信用卡公司的高額收費、消費者對更快轉帳速度的渴望、以及更多元服務的要求;這些確實是兩大信用卡公司目前所無法提供的。這也是為什麼以貝寶(PayPal)和Block(美股代碼:XYZ)為代表的金融新創業者市值可以一再創新高的原因。

關於BNPL(先消費後付款),建議您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部落格文章《目前最火紅的消費信貸方式BNPL》的說明。

市場明顯被侵蝕

不論前面我們如何討論,但是數字和趨勢會說話,大家只要看到2020疫情那一年,兩大信用卡商的營收掉了多少就說明一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信用卡主要用在面對面的商家交易,疫情使大多數人封城在家不敢出門,大部份消費都轉往線上和電商或外賣。問題就來了,信用卡在線上支付並沒有優勢,這也是為何即使經濟成長,支付交易的餅變大,但新開發出來的市場都流入非接觸交易(並不是所有信用卡都支援非接觸交易)和線上交易這些金融科技業者強勢且有優勢的支付領域。即使過了一年,現在2021年,兩家信用卡商的營收只是恢復到疫前水準,但很明顯地並沒有像金融新創業者一樣大幅成長,這是很大的警訊。

還有BNPL先享受後付款的信用借款方式大受新一代年輕人歡迎,而且申請簡單,幾乎沒有門檻的限制,免去信用卡申請的一堆限制和申請審查和時間。這使得許多新的支付市場流入BNPL業者的口袋裡,而且使用BNPL的使用者很多都會用於較大額的商品支付(因為買不起,才需要申請BNPL),使得情況更形惡化。

股價表現

下圖裡面最上方的紅色線條是Block(美股代碼:XYZ)公司,中間綠色線條是貝寶(PayPal)公司,最下方兩條線則是威士和萬事達公司,在2020年至2021年5月底的股價走勢圖(來自嘉信理財)。

信用卡公司的主要業務

我們來看一下兩大信用卡公司的幾大主要業務:

  • 境內服務:也就是境內的發卡服務,是兩者傳統上主要的營收來源,也是一般人眼中較熟知的信用卡公司的服務。
  • 交易處理:進行支付和金融交易的處理和清算,也就是所謂的後台作業服務;仰賴的是兩大公司全球無所不在的金融網路和龐大的資料處理能力。
  • 跨境服務:這部份是營收相對較小,但是利潤最高的部份(對萬事達來說,佔比更高,也是萬事達的強項)。
  • 其它服務:這是兩大公司近年來急欲擴展的新業務,包括防駭、反詐騙、反洗錢、監管合規、人工智慧、生物支付(Biometric Payment)、加密貨幣等各項創新的業務。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2020年兩大信用卡公司主要業務的營收和年成長率:

境內服務交易處理跨境服務其它
威士(V)98.04億美金(+1%)109.75億美金(+6%)62.99億美金(-19)%14.32億美金(+9%)
萬事達(MA)66.56億美金(-2)%87.31億美金(+3%)35.12億美金(-37)%47.17億美金(+14%)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兩大信用卡公司在2020年,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業務受創極深。尤其是很少人出國,造成跨境服務營收大幅受創(境內服務也難逃受創,主要是封城無法出門,造成實體商家的交易萎縮,但這部份也只是停止成長而己),萬事達尤其明顯。這些都直接反映在過去一年兩者的股價上面;過去一年是兩家信用卡公司股價自上市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股價幾乎原地不動;但受惠於投資人普遍認為兩家信用卡公司會受惠於疫苗注射和疫後啟封,股價2021年以來已經明顯大幅地反彈。

圖中紫色線條是威士(V)公司,綠色線條是萬事達(MA)公司在2020年至2021年5月底的股價走勢圖

信用卡公司的競爭力所在

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2-3節裡面就很詳盡地介紹過這兩家信用卡發卡網路商,兩者的確擁有強大的護城河。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家公司為何可以擁有所有上市公司最高的毛利,營業利率,和淨利率的原因(這一點令所有上市企業都很歡羨慕)。

很多小的支付商、傳統金融業者、金融科技業者至今還是都得仰賴兩大信用卡公司當他們的後台,也就是處理清算等金流服務。威士公司曾經公佈,有能力每秒同時處理2萬4,000筆來自全球各地的交易;相較之下,近年爆紅的比特幣一秒內只能處理7筆交易。藉由這個例子來說明,大家就可以知道兩大信用卡公司的能耐了。

信用卡
credit: image of money

不論新的金融科技業者提供哪一類創新的服務,或再怎麼地無現金化;大家都忘了一件事,人們終究還是得把錢提領出來。答案就再清楚不過了,所有的金融科技業者的使用者都會向業者要求提供提款卡(在美國叫Debit卡)。而兩大信用卡公司則是主要的提款卡供應業者,而且可以做到全球跨行當地現金的提領。那您說金融科技業者是要怎麼擺脫兩大信用卡公司呢?

某日在大賣場一堆人排隊等著結帳,但結帳櫃台毫無動靜,所有人站在那兒不耐地滑手機。原來刷卡機網路當機斷線,但明明我手機的網路是通的啊!兩大信用卡公司擁有的是自己的網路、金流、和清算系統 ,和你我所用的網際網路不同。這才是兩者能和其它傳統金融業或是新創金融業者競爭的主要本錢之一(擁有屬於自己的網路、金流、和清算系統;各位把他們想成是您匯錢出國時,銀行業者使用的SWIFT系統就明白我的意思了)。競爭者想要建構屬於自己專屬、如此綿密、遍佈世界的網路系統,而且還要獲得跨國所有商家的一致接受(您應該沒聽過有商家的刷卡機不接受兩大信用卡公司的吧);因為進入門檻實在太高了。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