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中有關Office的內容
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中,有三個地方提過了Office的重要性,進行過深入的分析:
- 2-2節,第88頁,關於微軟公司的討論
- 2-3節,第118頁,關於軟體轉換成本護城河的討論
- 3-3節,第193頁至195頁,關於付費訂閱制的討論
部門簡介
我之前寫了幾篇文章,分別對微軟的整個公司,主要的幾個部門都做過詳細的介紹(請參見文末列出的所有文章連結)。今天要介紹的是一般現代人幾乎每天都在使用,但是反而不甚暸解的生產力和商業流程部門(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這個部門最重要的產品就是Office,但事實上那是廿年前的事了,這個部門現在已經有許多非Office的產品能貢獻營收。這個部門是微軟長期以來的現金牛部門。
此部門包括的所有產品介紹
下面就是微軟生產力和商業流程部門所有包括的產品:
產品線 | 包括產品 |
Microsoft 365 | 可視為Office 365雲端的升級版,基本上就是把所有微軟的產品打包,雲端化,供客戶訂閱的產品服務 |
Office | 企業版本(Office Commercial、 Office 365、Skype for Business)、消費者版本(Office 365、Skype、Outlook.com) |
ERP(企業後端系統) | Dynamics 365包括客戶關係管理、會計、人力資源、薪資等功能 |
社群網路 | |
雲端產品 | Office 365、雲端硬碟OneDrive |
協同運算和通訊 | Team、Skype、Skype for Business |
流程自動化 | Power、Graph、Bonsai |
資料分析 | Azure Synapse |
其它 | 員工體驗平台Viva |
營運表現
以營收貢獻度而言(微軟的三個部門營收的數字差距很小,幾乎各佔1/3),微軟的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是其第二大部門,佔2021年收入的32.1%。在2022年第一季,其部門營收同比增長 17%,而Office 365營收同比增長 17%。
LinkedIn是大部份人忽視掉的產品,這是微軟2016年花了262億美金所收購的社群網路平台。以使用人數來排名,其實LinkedIn已經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社群網路。截止2022年第一季,LinkedIn有8億1千萬人,包括5千7百萬的企業用戶。自2017 年以來,LinkedIn的平均ARPU(平均每個使用者營收)穩定增長了23%。
市佔率
微軟在這一個領域的主要競爭者是字母(美股代碼:GOOG和GOOGL);因為只有字母擁有完整的產品線足夠和微軟的這個部門的產抗衡。
除了字母,另一個較有份量的競爭者是中國的WPS。中國的金山軟體(小米集團雷軍的公司),金山軟體包山包海,基本上包括了大部份辦公室會用到的軟體。就功能言,金山軟體的WPS Office軟體可以取代微軟的Office軟體,它現在在全球有4.6億的使用者。
Corel公司的WordPerfect產品比微軟的Office軟體歷史還悠久,可以說是Office軟體的始祖,但幾經易手,Corel目前也不是上市公司,影響力和市佔已無足輕重。
不久以前還有開源免費的一些Office軟體,包括StarOffice,OpenOffice,和LibreOffice;但都不敵微軟的Office,目前都已經停止版本的更新。
市場上還有許多軟體公司,包括較小,中,或大型的企業;例如甲骨文(美股代碼:ORCL),賽富時(美股代碼:CRM),推特(美股代碼:TWTR),Meta(美股代碼:META)。但是通常只有一或兩項產品,根本無足輕重,很難和微軟或字母競爭。根據Gartner(美股代碼:IT)的數據,微軟以89.2%的巨大市場份額主導了生產力軟體市場,遠遠領先於以10.3%的市場份額落後的字母。
所有人都太小看Office了
全世界只要用過電腦的使用者,幾乎不可能沒用過微軟的Office。只要您用過一次,我敢打包票,您一輩都不可能離開它。
中國,德國,和俄羅斯都曾經想過要打破微軟的Office的壟斷局面,採取了很多的策略,但至今收效甚微。這部份請您參考我之前的文章《中美科技實力差距有多大,北京強制企業採用中國製的軟硬體辦得到嗎?》
Office的未來
2022年10月,微軟正式宣佈把用了近三十年的Microsoft Office的產品名稱,正式改名為Microsoft 365。
當年我還在微軟時(那時網際網路才剛萌芽),就有媒體做過統計,微軟的Office檔案是全球數量第二多的檔案,僅次於PDF格式。我個人認為微軟的Office是全球有史以上使用最廣泛,影響力最大,最賺錢的軟體;過去如此,未來應該也是如此。它的壟斷性,很難被打破,現在和可見的未來都會是如此。
結語
當年我在微軟的伺服器和開發工具部門 (現在的雲端運算部門)工作時,有一次我和幾位同部門的資深同事和一大群負責Office的同事們聊天。有位我們部門很資深的同事就當場取笑Office的年輕同事們說,你們在客戶碰到問題解決不了時只會要客戶重新安裝,這不需要任何技能,不是薪水小偷嗎?想不到當場有一位學校剛畢業的年輕小妹妹立刻回嘴「你們有什麼好炫耀驕傲的,你們的薪水裡面有七八成是我們貢獻的!」
對微軟來說,這句話現在還是成立的。

相關文章
- 《深度求索(DeepSeek)對全球AI和股市所造成的衝擊》
- 《中國人工智慧的進展和頂尖的企業》
- 《讓微軟重返榮耀的納德拉(Satya Nadella)》
- 《人工智慧代理(AI Agent)會是軟體產業的下一波趨勢》
- 《深入探討人工智慧語音第一股SoundHound》
- 《為何軟體股在人工智慧風潮中表現普遍不佳?》
- 《人工智慧個人電腦(AI PC)正在改變個人電腦的供應鏈和生態系統》
- 《目前獲利豐厚的五大人工智慧商》
- 《資料庫軟體的壟斷者甲骨文(Oracle)如何賺錢?前景如何?》
- 《微軟買下個人電腦時代的遊戲霸主動視暴雪》
- 《雲端運算真正的總霸主應該是微軟》
- 《微軟(Microsoft)靠什麼在賺錢?未來會何去何從?》
- 《美股入門必備的5大科技股》
- 《雲端運算真正的總霸主應該是微軟》
- 《微軟(Microsoft)的個人電腦運算部門是雞肋嗎?》
- 《微軟生產力和商業流程Office部門是長期以來的金雞母》
- 《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投資帝國》
- 《中美科技實力差距有多大,北京強制企業採用中國製的軟硬體辦得到嗎?》
- 《企業ERP的寡佔商思愛普(SAP)的AI和雲端轉型終獲成功,思愛普如何賺錢?》
- 《帕蘭泰爾(Palantir)的價值究竟在哪裡?投資帕蘭泰爾的利弊?》
- 《Palantir(帕蘭泰爾)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