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生技製藥業開始展現它的深度求索時刻

中國的生技製藥業

差距已縮短

中國的生技製藥業,如今已非吳下阿蒙。現在,中國新藥開發的25%,美國40%,去年的授權交易額已經超過400 億美元。啟明創投(Qiming Venture Partners)的創辦人Gary Rieschel表示:10 年前,中國在同類首創藥物研發方面落後美國20 年。

今天,只落後兩到三年。在短短十年間,這是一個驚人的時間壓縮。數據顯示,中國在臨床試驗數量上已超越美國,專利成長顯著,生命科學領域的投資活動也居全球之冠。

據《CNBC》2025年6月5日報導,儘管各界關注美中在 AI 領域的競爭,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的科學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正快速崛起,最有可能率先超車美國。這項評估呼應了華盛頓日益增長的憂慮。美國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 (NSCEB) 在 4 月的報告中發出更嚴厲警告,「生物技術將出現 ChatGPT 時刻,若中國率先達到這個里程碑,無論我們跑得多快,都永遠無法追上。」

中國的生技業大幅提升

中國的生技業臨床試驗數量超越美國,越來越多中國實驗性藥物獲得授權並吸引西方大藥廠加碼投資,如今在生命科學研發領域也出現美國快被中國追上的情況。GlobalData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在藥品臨床試驗方面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生命科學競賽的關鍵轉捩點。

美國Axios新聞網報導,中國已成為全球藥物研發的關鍵樞紐,這是過去10年致力推動生技製藥產業國家戰略的成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學者們今年3月在一篇專文指出,中國生技製藥的突破並非偶然,伴隨臨床試驗數量的激增,研發中新藥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

情勢開始逆轉

由於勞動成本較低、法規限制較少,藥物研發正從美國轉向中國。投資銀行史帝弗(Stifel)預測,2025年大型製藥公司的授權藥物中,有多達37%將來自中國

據美國投資銀行傑富瑞集團2025年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企與跨國藥企達成的授權交易數量占全球總數的18%,交易金額占比高達32%,2項數據均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生技已從過去主要仿製美國技術,轉為研發創新療法,有望在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等領域取得主導地位;越來越多中國實驗性藥物獲得授權,輝瑞(Pfizer)、葛蘭素史克(GSK)、賽諾菲(Sanofi)和諾華(Novartis)等藥廠也紛紛加碼投資。

有可能能很快就能超越美國

根據醫藥數據提供者 Citeline在2025年 3 月時的報告,中國目前在全球藥物研發中的占比接近 30%,而美國在全球研發的占比則下降 1% 至約 48%。

中國公司已將可用於治療肥胖症、心臟病和癌症的實驗性藥物授權給美國製藥商,這反映出中國政府在製藥和生物技術研發方面的大量投資。

Raymond James 生技投資銀行業務主管格里森 (Brian Gleason) 表示,2024 年大型製藥公司授權資產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他估計此類授權交易的比例將增加至 40% 至 50%,「我認為這種趨勢只會加速。」

美國開始緊張了

一個獨立跨黨派委員會上月告訴美國國會,中國在先進生技領域已領先美國,若要迎頭趕上,決策者未來5年需大量投入資源。一些專家認為,川普政府在應該支持癌症用藥、其他疾病與禽流感等疫情研發之際,卻削減NIH與大學的生醫研究經費,無疑會讓美國落後幅度再擴大。

一些報告

根據《Axios》統計,2024年中國在世衛組織(WHO)的國際臨床試驗註冊平台(ICTRP)登錄超過7100項試驗,美國則約為6000項。

全球房地產經紀公司世邦魏理仕集團(CBRE)今年4月一份報告指出在2024年底,北京、上海在建中的相關實驗室與研發中心冠於全球其他市場,排第3的美國波士頓,數量都離北京、上海有段差距

CBRE的報告還說,過去10年中國的製藥與醫療技術專利增加379%。

截至2025年6 月,美國製藥商已簽署 14 份協議從中國公司取得藥品許可,潛在價值 183 億美元。根據 GlobalData 的數據,去年同期僅有兩份此類協議。

根據 GlobalData 的數據,過去 5 年,美國授權協議的總成本平均為 848 億美元,而中國僅需 313 億美元。

分水嶺出現

去年秋天出現堪稱生技業分水嶺的事件。當時Summit Therapeutics生技公司宣布,他們從中國一家生技公司授權取得的癌症免疫療法,在治療晚期肺癌患者方面表現優於美商默沙東(MSD)的明星藥品Keytruda。有人將此比喻為中國生成式人工智慧(AI)DeepSeek震撼矽谷一事的生技業翻版。

FDA前局長:未來或所有藥或都是中國大陸製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前局長戈特利布(Scott Gottlieb)最近也撰文,提醒美國政府要簡化FDA的監管程序,以降低美國境內藥物研發成本,才能守住美國的全球生物醫藥領導地位,更稱「如果我們不加小心,未來每一種藥都可能是在中國製造的」。

中國生技製藥開始向美國授權

根據 GlobalData 統計,2024 年全球跨國企業與中國 Biotech 公司達成的授權交易金額高達 415 億美元,年增 66%,創下歷史新高。僅中美雙邊交易就占 213 億美元。

大陸生物醫藥行業近年積極發展海外市場,對外授權(license-out)模式成為大陸創新藥出海的主要模式。有統計顯示,2025年初至今,大陸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總金額已達455億美元,全年有望創新高。

2024年全年大陸創新藥完成125項海外授權,年增16.8%,授權總金額高達525.7億美元,年增27.4%,大陸國產創新藥得到海外大藥企認可,未來海外授權有望常態化。

DealForma 數據顯示,2025 年截至目前首付款超過 5000 萬美元的授權交易中,中國公司已佔 42%,結構性優勢日益明顯。

實際重大案例

NSCEB 特別點名藥明康德、華大基因等企業為「生技版華為」,已在全球供應鏈中掌握主導權。

康方與 Summit Therapeutics、三生製藥與輝瑞、百濟神州與默克藥廠的交易,皆展現雙邊合作正從授權走向共研共製;已翻轉生界過去幾十年由美國主技術,而變成由中國輸出技給美國最大型的幾家藥廠。

恒瑞醫藥、信達生物、和鉑醫藥等大陸藥企也紛紛在上半年宣布與海外藥企達成授權合作。熱門交易包含康方生物、百濟神州、恆瑞醫藥等中國創新藥企,涉及 ADC、雙抗、心血管 RNAi 與代謝病等熱門治療領域。

中國企業如百濟神州(BTK 抑制劑)、康方生物(PD-1/VEGF 雙抗)、再鼎醫藥等,已能自主開發療法並進軍美國市場,而中國委託開發製造商如藥明康德、凱萊英與合全藥業,已成為全球生技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石藥集團

繼三生製藥與輝瑞達成最高超過60億美元的全球獨家開發權協議,並創下大陸國產創新藥對外授權紀錄後;石藥集團近日再傳出,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EGFR-ADC)等若干產品有望達成三項潛在商務拓展合作,潛在交易總額接近50億美元。

阿斯特捷利康 (AstraZeneca)表示,已與中國石藥集團 (CSPC簽署一項價值高達 53 億美元的人工智慧 (AI) 主導研究協議,該協議將幫助這家英瑞製藥公司開發慢性病療法。

百奧賽圖

2025年6月5日,百奧賽圖宣布,其自主研發的RenMab全人抗體小鼠平台,獲得了由日本專利局(JPO)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百奧賽圖利用自主開發的超大片段染色體工程技術(SUPCE),實現了小鼠抗體可變區基因的整段人源化替換。

這項高障礙的底層技術創新,直接解決了抗體藥物開發中關鍵的人源化改造難題,在有效降低免疫原性的同時,顯著提升了新藥研發效率與成功率。該技術平台推出短短幾年間已在國際市場廣泛關注和認可。目前,百奧賽圖已與包括德國默克、強生百濟神州在內的多家海內外龍頭企業達成平台授權合作。

中國生物製藥

中國生物製藥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第46屆高盛全球醫療健康年會上透露,多個產品從年初就收到了合作意向,今年將至少有1個重量級的out-license交易落地。

6月11日,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第46屆高盛全球醫療健康年會上,中國生物製藥資本市場負責人雷鳴對外宣布,今年以來,對外授權交易已成為公司關鍵戰略目標之一。目前公司多項資產具備對外授權潛力,預計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化收入”,開啟第二成長曲線。他表示:“近期,這些資產中將會產生一個標誌性的重磅對外授權交易,我們非常期待向市場披露相關進展。”

豪森製藥

2025年 6 月,再生元製藥公司 (REGN) 預付 8000 萬美元,以 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中國豪森製藥(Hansoh Pharmaceutical)一種實驗性減肥藥。

恒瑞醫藥

陸藥企巨頭恒瑞醫藥2025年7月28日公告,與英國知名藥企葛蘭素史克(GSK)達成一項總潛在金額高達125億美元的專利授權協議,覆蓋一款處於臨床階段的呼吸系統創新藥及多達11個處於非臨床階段的候選項目。恒瑞醫藥H股因此收漲24.5%,刷新上市來紀錄。

中國的生技製藥業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