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面臨哪些營運風險和劣勢?

以前,當台積電規模不大時,台積電所面臨的營運風險和劣勢都沒被嚴格檢視過。但隨著晶片愈來愈重要,《由投資美國1650億美元看出,台積電的護城河和競爭力其實很脆弱》;台積電所面臨的營運風險和劣勢已經曝露無遺。

營運風險和劣勢

以前,當台積電規模不大時,台積電所面臨的營運風險和劣勢都沒被嚴格檢視過。但隨著晶片愈來愈重要,《由投資美國1650億美元看出,台積電的護城河和競爭力其實很脆弱》和《台積電眼前的幾大挑戰》來看;台積電所面臨的營運風險和劣勢已經曝露無遺。

地緣政治

台積電面臨的地緣政治和潛在的軍事衝突,只要是理性的投資人都無法忽視,畢竟沒有人會期望自己買的股票有很大的機率大幅度暴跌,甚至未來變壁紙吧?

我在《巴菲特是否不再長期持有股票了?台積電、惠普、美國合眾銀行案例分析》中,引用過巴菲特為何出脫,曾短暫是波克夏投資組合第十大持股的台積電。

根據他自己後來的說法,他會出售主要是地緣政治的風險,因此在持有台積電極其短的期間就後悔並出清,這是巴菲特很少有的投資行為。

巴菲特很少在持有一家企業如此大量的股份後,持有不到一年內就幾乎完全出清的(2022年第4季一季內就出脫86%的台積電持股),台積電如果不是唯一的一個案例,也是很少見的案例。

台灣時常發生地震

地震造成晶圓受損報廢

不論有多好的設備,技術,產能,訂單,市場;精密的晶圓廠最怕發生地震,只要一地震,輕一點的就需產線停工全面檢查,嚴重一點的就是所有線上的每片晶圓都必需廢棄───各位可以讀一下的在《台積電目前和未來共有多少晶圓廠和封裝測試廠?》中所列的表格,數一下台積電在台灣有多少座晶圓廠,每座廠的產能,再乘以每片晶圓的成本,就知道一次地震要損失多少錢了。

根據台積電2023年業務概覽,2024年12吋晶圓當量出貨量約為1,300-1,400萬片。一片晶圓少則數千美金,多則數萬美金,報價詳見我的另一則貼文《台積電晶圓代工的成本,價碼,研發成本

一年半內三次受損

以下列出最近一年半內的三次媒體公開報導,台灣所發生較大的地震,以及台積電的受損情形:

  • 2025年1月21日經歷芮⽒規模6.4地震,台積電位在南科的18、14廠傳出受損嚴重,供應鏈透露,破片數量上看6萬片,且部分設備位移。台積電10⽇公布1⽉營收時也罕⾒聲明1⽉21⽇的地震對於⾸季財測的影響,地震損失首季認列新台幣53億(美金1億6563萬元)。
  • 2024年11月22⽇台南發⽣芮⽒規模 5.4 地震,根據南科管理局的通報,台積電18廠無塵室⼈員有部分疏散。
  • 2024年4月3日地震主震發⽣10⼩時內,設備復原率已經超過70%,新廠復原率更是達到80%。4月18日,台積電公告說明4月3日花蓮地震的影響,初步估計將於第二季度認列扣除保險理賠後的相關地震損失約新台幣30億元(約美金1億元)。

華爾街很介意

2024 年 4 月 3 日,台灣發⽣規模7.2⼤地震,為25年來最強震,全台各地均有災情,9⼈不幸罹難,引發國際關注。CNN報導下的標題是:地震多、地緣政治緊張;台積電晶片製造「集中在台」風險高

台積電位於時常發生地震的台灣,是除了地緣政治和台海可能的軍事衝突這兩大風險外,華爾街最在意的營運風險。這是位於台灣,躲都躲不掉的營運風險。

台灣已經樣樣都缺

被迫到美國設廠的原因,只要是半導體產業界的人士,而且生活在台灣,不難看出:台灣以前能造就出台積電,很重要的原因是台灣能提供台積電一路發展壯大的所需要的東西。

政府的支持

台灣政府自台積電成立以來,政策上永無止境的支持和相關的修法。但台積電現在規模已經太大到引起美國不滿,遲早會對台積電祭出反壟斷,您認為以台灣政府的能力,保護得了台積電嗎?

提醒各位,先前已有一樣的威盛,宏達電,友達,和奇美光電的案例了,結果全都是悲劇。請參見我的貼文《被美國整垮的超級企業和國家:日本,阿爾斯通,東芝,威盛,宏達電和台灣的面板業

缺電

因為執政黨把反核定為該黨的政策,枉顧全世界各國近年都大力推展核能發電,以及台灣近年來缺電,以及發電成本上升的事實,在台灣今年會關閉最後一座核電廠後,台灣三不五時停電的情會更常發生,缺電的情勢會更嚴峻───即使美國在台商會,歐洲國在台商會,台灣各工商團體一再向執政最高當局反應,仍不為所動。

台積電去年就曾在法說會上揭露台灣的電價是全世界最貴的事實,詳細的討論請見的的貼文《台灣廢核重創台積電,一次電價上漲使利潤率少1%,禍首台電三年漲四次電價》。

缺水

半導體廠需要大量的用水,但台灣廢水回收利用率在全球是出名的低,而且全台工業區一直在和農業用水搶水。

簡言之,台灣的水源不僅已經短缺,使用上根本有問題,亳無長期規劃或方案。這部份請見我之前的貼文《為何台積電的利潤率遠大於競爭對手?》。

缺人工

現在台灣考大學的人約是三十年前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甚至只有當年的四分之一,晶圓廠需要的是較高級的人力,台積電加上台灣的科技界每年需要的工程師,現在全台灣每年畢業的理工專業的學生幾乎已經不夠用了。

加上台灣政府不像三十年前的政府會進行長遠的規劃,任由事態擴大,尤其是最近廿年,更是如此。長期以來法令限制,官僚橫行,對進口外來的高級白領人力處處設限,申請煩瑣,沒有完整的配套方案,根本緩不濟急。根據人力網站的統計,2024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工程師缺口已超過2.6萬人。

缺土地

美國除了很少數的繁華之地,美國的土地取用成本非常低,根本不缺土地。但台灣土地資源有限,晶圓廠所需土地不是普通的大,而且還不能太偏遠,有很多先天上的限制,加上台灣人喜歡抗議杯葛要好處。要不然台積電在桃園的擴建案為何會胎死腹中?

但是,現在這些東西,每一樣台灣都缺;站在企業發展的立場會如何選擇,答案很容易。

營運風險和劣勢
credit: ProjectManagers.net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台積電當初到底是如何被創立的?不是張忠謀

真正創立台積電的應是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台灣政府,以及提出想法奔走的幾位非常有遠見的經濟官僚;不是張忠謀。

台積電的真正創辦人不是張忠謀,真正創立台積電的應是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台灣政府,以及提出想法奔走的幾位非常有遠見的經濟官僚。

張忠謀只是當時的台灣政府由國外找回來負責把這個計劃實踐的專業人士,並不是創立台積電的創辦人───不要人云亦云,歷史真相只有一個。

別再「以訛傳訛」!

主旨

本文主要的目的是要還原現在讓台灣能稱霸全球的半導體工業,以及台積電這家企業真正被成立的歷史。

真正創立台積電的應是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台灣政府,以及提出想法奔走的幾位非常有遠見的經濟官僚;不是張忠謀

中央銀行表彰有遠見的背後英雄

2022年8月16⽇,台灣的中央銀行發文向前⾏政院院⻑孫運璿致敬,感念其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貢獻

豆漿店的早餐會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此外美國近期邀台、日、韓籌組「晶片四方聯盟」,顯見現今半導體的重要性。中央銀行2022年8月16⽇在臉書向已故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璿致敬,其促成工研院和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輝煌;央行還揭密,台灣半導體業的萌芽是源於1974年,一場在豆漿店的不起眼早餐會。

1974年2月7日早上,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兆振、方賢齊局長、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與潘文淵先生等7人,於台北市南陽街40號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會,達成開發積體電路技術的共識,為今日台灣半導體大業奠定基礎。

其中,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的潘文淵,草擬發展積體電路計畫書,領導旅美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參與遴選RCA作為技術轉移的合作夥伴,在積體電路發展歷程中功不可沒。

工研院和首批旅美工程師

1974年9月,工研院增設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廣召年輕工程師派赴RCA接受技術移轉訓練,培育出台灣半導體業的精英人才,之後半導體產業亦順利跨入民營商用化的發展階段。

:台灣派出四十多位工研院同仁去美國半導體大廠RCA付費學習,1976年起連續三年,每年付給RCA一百萬美元。1976年,工研院與美國RCA公司簽訂積體電路技轉合約,第一批赴美受訓的成員共19人,包含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日後都成了臺灣半導體產業中的核心人物。

1980年代,工研院擬發展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台積電張忠謀在當時行政院院長孫運璿、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與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等人的多次邀請下,於1985年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之後於1987年台積電成立,首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

晶圓代工

台積電很快發展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晶圓代工廠,並大幅改變產業生態,逐步走向垂直分工模式。1990年代開始,台灣半導體產業鏈逐漸完備,在各領域的代表性公司,攜手締造出傲人的產值。

孫運璿應居首功

引領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工研院,幕後重要推手就是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1973年,孫運璿推動將當時經濟部轄下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工研院;孫部長當時的決定,奠定嗣後台灣科技研發基礎,孫部長也有了「工研院之父」的頭銜。

孫運璿擔任部長與行政院院長近20年,任內歷經二次石油危機、中美斷交等事件挑戰,勇於任事、果斷因應,維持經濟穩定成長;更在擔任行政院院長任內期間,促成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吸引旅外科技人士回國創業,戮力推動國家建設,國民所得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亦針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差距與貧富不均,全面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帶領台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

孫院長的清廉平實,更為人津津樂道。孫院長在任時就有三不:「不應酬,不題字,不剪綵」,他更謝絕部屬任何禮物,並將每月剩下的首長特支費留給部屬做獎金用。但也因為這樣,退休後連台北市一間5坪的好房子都買不起。據傳就連要帶夫人重遊法國尼斯,差點因提不出存款證明,而無法取得簽證。即便如此,孫院長仍相當滿足表示,上天已經對他太好了。

1984年,孫院長因突發腦溢血中風,辭去行政院院長一職,轉任總統府資政,即使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但直到晚年仍堅守崗位,令人動容。前總統陳水扁曾在《堅持—陳水扁口述歷史回憶錄》乙書中表示,他在總統任內,續聘孫運璿先生為總統府資政,孫資政相當感念,只要身體許可,每次總統府月會,一定會坐著輪椅參加。

孫院長的前瞻視野與專業,對台灣經濟發展貢獻卓著,勇於任事、廉潔自持,堪稱後人典範。

王永慶的說法

蔣經國的遠見

2023年12月4⽇,資深媒體⼈陳文茜在《TVBS戰情室》介紹台積電成立過程,也披露王永慶晚年告訴她為何投資台積電的故事。

:王永慶所創辦的台塑集團,是台積電出資額5%的原始第三大股東。

陳文茜指出,台積電是怎麼成立的?1971年⽯油危機,台灣百業蕭條,蔣經國認為除了⼗⼤建設之外,未來是什麼?就請他的主任秘書費驊想辦法。費驊是上海交⼤畢業,就找他的同學,在RCA半導體研發主任的潘文淵,就有⼀場很有名的「豆漿會」。潘文淵在「豆漿會」提出「半導體」,現場的⼈包括孫運璿第⼀次聽到半導體。

RCA的潘文淵功勞很大

陳文茜提到,1973年⼯研院成立,⾄今剛好50年,當時把很多清華、交⼤畢業的學⽣送到RCA訓練,潘文淵從未拿過中華⺠國⼀⽑錢。本來請潘文淵回來成立半導體公司,潘說他做研發,不⾏,⼀定要找製造業的,潘文淵就說⼀個名字,叫「張忠謀」。

張忠謀此前和台灣沒淵源

她說,張忠謀家中是從上海直接到美國,跟台灣沒有關係,當時是德州儀器副總裁,1985年離開德儀,⼜去別的公司。潘趕快告訴台灣,機會來了!於是李國鼎就把張忠謀找回來。如果張忠謀回來的時候,若沒有⼯研院,沒有兵,根本沒有半導體可能。

陳文茜披露,1986年,巨無霸是TOSHIBA(東芝),TOSHIBA拿到IBM技術,被美國要求簽署20年不得發展半導體的投降合約。

蔣經國要王永慶投資台積電

韓國也注意到這件事,所以1987年,三星半導體成立,台積電成立。台積電在1986年開始籌備,籌備⼀年,因為沒有錢,張忠謀到處找外資,只有⾶利浦願意投資。

「王永慶晚年告訴我的故事」,陳文茜繼續說,因為台灣銀⾏裡⾯錢最多就是王永慶和何傳,蔣經國召⾒王永慶,請他投資台積電。王永慶說他連半導體這幾個字都不會寫!但蔣經國權威很⼤。王說不要叫他經營之神,他根本就不懂,是怕蔣經國。因此乖乖和何傳把台灣銀⾏所有存款丟進台積電。台積電上市第⼀天,王永慶就把所有股票賣光。

台積電的原始股東

張忠謀在自己的自傳下冊提到 :台積電總股本1.45 億美元,由飛利浦出資27.6%,行政院開發基金出資48.3%。

其餘股東部分,台塑出資5%、中美和出資5%、華夏海灣塑膠及關係事業3%、台聚2%、耀華玻璃2%、聯成石化1%、台元紡織1%、誠州電子1%。

台灣國科會的說法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在2025年2月15日表示「回顧50年前,臺灣政府決定發展半導體產業,投入龐大的預算取得美國RCA公司的正式授權,引進當時尚非主流的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與製程技術」。吳誠文回憶,當時這個決策至關重大,且50年來政府、大學與研究機構、產業界三足鼎立合作無間,加上勤奮踏實、誠懇堅毅的半導體科技產業從業人員克服萬難,在長期的國際競爭合作中奮勇突破各種難關才能達到今天的地位。

吳誠文還說,更仔細一點講,1973年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創立工研院並賦予發展半導體的任務,工研院隨即集結了許多優秀人才積極發展半導體科技並開發產品,衍生公司,可說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搖籃。

結語

本人寫這篇文章有以下幾個目的:

  • 在此向當時有遠見,創立台灣半導體工業和台積電的前人致敬。
  • 現在很難想像,如果目前台灣沒有半導體工業和台積電,會對台灣的GDP產生多大的影響。台積電一家公司的年營業額佔2024年全台灣GDP的12%!
  • 真正創立台積電的應是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台灣政府,以及提出想法奔走的幾位非常有遠見的經濟官僚。張忠謀只是台灣政府由國外找回來負責把這個計劃實踐的專業人士,並不是創立台積電的創辦人。

在此順便說個笑話:有位以逢迎拍馬著稱的台灣半導體界著名,但風評兩極化,的企業家,在2021年竟為了諂媚前總統,公開在總統面前說出「半導體成護國神山功勞給總統」此等令人噁心的鬼話。

再說一次:張忠謀只是當時的台灣政府由國外找回來負責把這個計劃實踐的專業人士,並不是創立台積電的創辦人───不要人云亦云,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不是所有的人現在幾乎都這麼說,都趨炎附勢,能掩蓋事實的。

別再「以訛傳訛」!

台積電
credit: 中央銀行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高經濟成長的國家股市報酬通常都不好

高經濟成長的國家,開發中國家,許多賺錢或規模龐大,具壟斷性的企業都是國營,甚至是未上市的企業。受惠於經濟成長的企業若不上市和廣大的股民共享,股市很難反映該國的經濟成長的果實。

經濟成長率和股市報酬率不一定是正相關

發展中國家(高經濟成長的國家)

一篇發表於2022年的論文《What Matters More for Emerging Markets Investors: Economic Growth or EPS Growth? 2022》顯示:1993年—2019年,中國GDP成長率世界第一,大約每年7%左右(扣除通膨後),但A股真實回報僅為每年4%左右。

而同期的開發中國家,如菲律賓、印度、俄羅斯,馬來西亞,泰國…..真實GDP年增率均在2%—5%之間,但股市回報和中國差不多,甚至更高。例如泰國(5.6%)、馬來西亞(5.3%)、俄羅斯(4.8%)。

已開發國家

根據《Credit Suisse Global Investment Returns Yearbook. Credit Suisse,2020》的研究報告:統計了世界已開發國家百年(1900-2019)經濟成長率和當地股市報酬率,發現二者不存在正相關。例如,百年間股市報酬率比較高的國家有澳洲(6.8%),美國(6.5%),瑞典(6%),它們的GDP成長率並非最高。相反,同期GDP成長率比較高的國家愛爾蘭(3%),日本(2.8%)和挪威(2.6%),股市報酬僅在4%-5%之間。

華爾街日報的說法

2024年10月2日,華爾街日報刊出一篇Derek Horstmeyer的文章:標題正好是《為什麼高成長國家的股票表現不佳(Which Countries Have the Strongest Stock-Market Returns? Guess Again)》。為了進行分析,他調查了34 個國家/地區所有特定國家MSCI 交易所交易基金過去10 年的月回報率。

事實如何?

過去 10 年,調查的結果如何?

  • 排名前七的國家中只有一個的股指平均報酬率為正。中國、菲律賓、越南、土耳其、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平均回報率均為負,而印度是唯一實現正回報的高成長國家。
  • GDP 成長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國家的平均年化報酬率僅為 0.10%。過去10年,GDP成長排名墊底的25個國家的平均年化報酬率為3.42%。
  • 高成長國家前四分之一的平均年化波動率為 24.70%,而成長後四分之一國家的平均年化波動率為 22.60%。

可能的原因

他在文章中推測可能的原因如下:

  • 市場預期這些高成長國家及其公司的成長速度比他們實際的要快,而由於他們未能達到預期,他們的股市遭受了損失。
  • 這些高成長國家的成長是以犧牲私部門為代價的。該國能夠快速出口或成長,但推動成長的公司的收入卻被當地政府徵稅或沒收。
  • 高成長國家透過貨幣貶值(有意或無意)推動經濟成長。換句話說,高成長國家透過貨幣疲軟或疲軟來推動對其他國家的出口,這可以增加GDP,但會損害以美元計價的回報。

結論

一切其實還得回到上市企業和股東的共生關係才行───上市企業的盈餘淨利、股利成長;股價報酬率才會好,才能帶動公司市值上升。

回到本文的檟題,一國的經濟成長需要能轉為該國上市企業的獲利和股利的成長,股價才會上漲,說穿了,也不是什麼大學問。

:開發中國家,許多賺錢或規模龐大,具壟斷性的企業都是國營,甚至是未上市的企業。受惠於經濟成長的企業若不上市和廣大的股民共享,股市很難反映該國的經濟成長的果實。

高經濟成長的國家
credit: leonardo.ai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過去40年哪些重大的IBM決策錯誤才淪落至今日的下場?

IBM在許多的重大議題上,決策面都犯了重大且無可挽回的錯誤;可以說IBM決策錯誤才會造成今日的窘境。

建議請先點閱我的另一篇貼文:《這些年來IBM經營得如何了?

就我對IBM的了解,我個人認為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大廈將傾,獨木難支。IBM在許多的重大議題上,決策面都犯了重大且無可挽回的錯誤;可以說IBM決策錯誤才會造成今日的窘境。

管理團隊

管理團隊並不盡職,公司治理結構賦予企業管理團隊(請注意:別忘了董事會)所有的權利,特別是公司的執行長。企業管理團隊應該為一切錯誤承擔責任,這就是權責相符的根本意義。但過去四五十年,投資人看到的是IBM的管理團隊尸位素餐,幾任管理團隊一再令投資人失望。

公司文化

大公司病,官僚主義橫行;最典型的代表,IBM不是第一,應該也能名列科技界的前幾名。關於大公司病和官僚主義,如何影響一個企業,建議您點按我的貼文:《企業潛規則,機構制度性強制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的黑暗面

網際網路

三十多年前網際網路的商業化,改變了世界。造就了亞馬遜,字母,META等現代的科技巨擘。三十多年前的IBM,擁有科技界最豐富的資源,人才,市場地位,客戶,是人人稱羡的頂尖科技界的企業,但守舊的IBM,彷彿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恐龍,完全不想參與這這項劃時代的變革。

雲端運算

2010年,IBM才開始探索雲端運算業務;2013年,才透過收購SoftLayer,建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雲端服務部門。然而,直到2017年,IBM才確立了以「混合雲」(Hybrid Cloud, 可以視為公有雲和私有雲的結合體)為主的雲端服務策略,並且在2018 年透過收購Red Hat 強化了這個策略。

但為時已晚,因為以亞馬遜,微軟,字母,和阿里巴巴為首的全球前四大雲端服務提供商,早已佔住有利的位置,建好後來參與者難以加入的市場規模。

人工智慧

請注意,五十年前IBM的人工智慧技術在全球的科技界是處於頂尖,無人能出奇右的地位。但今天呢?

1996年IBM的「深藍」人工智慧擊敗世界旗王卡斯帕羅夫令人記憶猶新;您或許還對IBM Watson於201 1年在《危機邊緣(Jeopardy!)》知識競賽當中擊敗人類選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沒有追上人工智慧技術向深度學習轉變的浪潮,從而使自己過去幾十年的人工智慧技術積累迅速過時。

鄙視終端裝置

IBM發明且定義了IBM個人電腦,但從個人電腦賺到大錢的是英特爾和微軟。讓IBM不僅錯失四十年前的個人電腦的黃金年代,也沒有從中得到教訓。

面對廿年前出現的行動運算裝置,IBM依然故我,彷若事不關已似的,只在一旁當觀眾,完全不想參與。結果就是讓蘋果公司一直蟬聯成為全球上市企業市值的王座至今。

結論

雖然過去的家底很豐厚,但長此以往,難保IBM不會步英特爾的後塵;因為投資人對IBM過去幾十年一再令人失望的表現,其實期望值和信心很低。除非有破釜沉舟,或是令人意外的雷霆手段,以目前的情形,想長期投資IBM的投資人,都應三思。

你若暸解科技業,對比四十年前我剛出社會時,現在IBM這家公司若突然倒閉或由地球上消失,對這個世界並沒有太大的損失───這是我對IBM的看法。

IBM決策錯誤
credit: Ideogram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一連串重大錯誤的英特爾決策導致淪落至今天的地步

英特爾六十年來,公司也才不過八位執行長。但這八位只有兩種:無比優秀和慘不忍睹。這兩類英特爾執行長們的成績可說是天差地遠:他們在各自任上當時所形成的英特爾決策,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英特爾目前的慘狀。

英特爾執行長vs.英特爾決策

執行長更換太頻繁

英特爾六十年來,公司也才不過八位執行長;但後面的這五位英特爾的執行長都在位不久,執行長的任期和他的表現,通常呈正比,這是資本市場上的常規。

對比微軟、字母、亞馬遜等科技公司,英特爾的執行長換屆也未免過於頻繁。黃仁勳從輝達創立的1993年至今,一直任執行長至今,一點都沒有要退休的意思。祖克柏今年剛滿40,正值壯年。博通的陳福陽(Tan Hock Eeng),從2006年至今都是博通的執行長,表現獲得各界的大力讚賞。

不適任的執行長們

要說今天英特爾走到如今這般田地,任命多位不適任的執行長可說是第一大理由───而且更糟糕的是,「近期的連續五位」執行長的表現,令人搖頭。

英特爾六十年來,公司也才不過八位執行長。但這八位只有兩種:無比優秀和慘不忍睹。這兩類英特爾執行長們的成績可說是天差地遠:他們在各自任上當時所形成的英特爾決策,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英特爾目前的慘狀。

前三位被載入半導體史冊

前面的三位,至今在全球的半導體界,可說都是被載入半導體史冊的教父級人物。

世⼈將三⼈都視為英特爾創辦⼈,也是經營鐵三⾓,Noyce 負責技術發展,Moore 負責技術實現,Grove 則是負責商業化和管理,引領英特爾⾃1968 年到 1998 年的 30 年時間。

英特爾史上的八位執行長

  • 第⼀任執⾏⻑:諾宜斯(Robert Noyce,1968~1975):Noyce 成立英特爾後,於 1971 年提出微處理器,後⼈尊稱為「矽⾕市⻑」或「矽⾕之⽗」(the Mayor of Silicon V alley)。Noyce 和德州儀器⼯程師 Jack Kilby 都是積體電路(IC)的發明⼈之⼀。
  • 第⼆任執⾏⻑:摩爾(Gordon Moore,1975~1987):Moore 於 1965 年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 s Law),摩爾於 1975 年修正預測,指出未來 10 年間,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將增加⼀倍,這也奠定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礎。
  • 第三任執⾏⻑:葛洛夫(Andrew Grove,1987~1998):為英特爾第三號員⼯。Grove 決定中斷發展DRAM 相關產品,改⽽發展獨⾃⽣產 386處理器,奠定在 1990 年代早期不被質疑的領導位置。葛洛夫並於 1997年獲得《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物,他也將這些管理⼼路歷程寫成書,並說出經典名⾔「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 第四位執⾏⻑:Craig Barrett(1998~2005):將英特爾的處理器產品進⾏市場細分,競爭對⼿在低價市場難以撼動其地位;⼆是從電腦和計算機科學領域進軍網路伺服器。
  • 第五任執⾏⻑:歐德寧(Paul Otellini,2005~2013) :將英特爾從過去技術導向轉為業績導向,比起技術更看重銷售和⾏銷,為英特爾後期埋下禍根。
  • 第六任執⾏⻑:科再奇(Brian Krzanich,2013~2018):將公司重⼼轉往物聯網(IoT)以及雲端市場。製程工藝上開始落後台積電、三星。
  • 第七任執⾏⻑:史旺(Bob Swan,2019~2021):在他領導下,英特爾市場霸主地位逐漸下滑⾄與超微⿑平,在部分市場處於被追趕的狀況,加上蘋果宣布推出⾃家開發處理器 M1、捨棄英特爾。
  • 第八任執⾏⻑:基辛格(Pat Gelsinger,2021~):由於前三任執⾏⻑主要都出⾝營運或者財務,因此 技術出⾝的他上任後,能否拯救起英特爾,仍待時間證明⼀切。

重大投資一事無成

英特爾在很早之前,就成立了專注於風險投資業務的Intel Capital部門,擁有令人羨慕的資源和公司內部管理階層的支持。

和IBM、思科的故事不同,英特爾對新興領域的嗅覺非常敏銳,對新技術的投資也沒有絲毫懈怠。幾乎都可以搶在其它競爭者之前,接觸到產業界大部份重要的投資機會。巔峰時期,光是英特爾一家的研發開支就佔了半導體產業的30%。

但是,這種英特爾並沒有好好把握這些投資機會,一開始總是取得先機,但後來並不用心,也不努力,幾乎所有被英特爾併購的公司,在被併購時都是公司最風光的頂點,英特爾也都花了天文數字的資金。

但所有併購結局都慘不忍睹,這些公司的結局到後來都是走下坡,被低價變賣,或是束之高閣;最終導致英特爾錯過了它的PC之外的幾乎所有新興技術。究其原因,還是公司的文化,以及管理階層的管理不善所導致。

其中金額較大,在科技界影響較大,較著名的案例就包括:Altera,Mobileyes,Nervana,McAfee,手機的數據機,Optane,無人機等。

總之,英特爾一直在科技舞台中央當了幾十年的觀眾和有錢的大爺,一付事不關己的態度,如今幾乎被趕下舞台,也不會令人訝異。

行動運算領域一敗塗地

拒絕iPhone

2005 年,歐德寧拿到與蘋果合作訂單,為 Mac 配上英特爾的晶片,但後來蘋果詢問英特爾是否願意供應 iPhone 半導體,歐德寧因誤判需求前景,認為不符成本⽽放棄與蘋果交易,錯過 2007 年 iPhone 上市帶來的⾏動市場的起⾶。

賣掉ARM處理器部門

2006年6月27日,歐德寧宣佈出售XScale PXA行動處理器資產。以6億美金賣掉這個ARM處理器部門給邁威爾,等於放棄後來成為行動運算主流的ARM處理器運算平台。

押錯通訊協定

偏好 WiMAX 而不是 LTE,則是對 4G行動通訊協定所做過的最錯誤的決定。英特爾在 2009 年左右做出的重大選擇之一就是致力於將 WiMAX 作為未來的 4G 標準。高通則反其道而行之,優先考慮 LTE。在花了無數的資源和預算後,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LTE大獲全勝。

結束行動運算部門

2011 年 12 月,英特爾成立一個全新的行動運算部門。公司斥資數十億美元開發合適的處理器和數據機,以投入其各種行動業務。

後來,數十億美元的行動成本不斷攀升───2013年虧損 31 億美元,2014 年虧損43 億美元───這最終迫使英特爾將其行動和PC 收益報告合併起來,以掩蓋其非生產性支出。

在經過行動運算部門多年的虧損,加上行動運算部門被英特爾內部排擠(請見本文最後的Atom處理器部份),內外交迫的困難情況下,仍無法憾動競爭對手的現實情況下,被迫結束行動運算部門,即使平板業務已經取得全球第三大硬體平台的市佔優勢下,只能放棄手機和平板的行動業務。

把數據機部門賣給蘋果

2011 年 1月,英特爾以 14 億美元收購英飛凌科技 (Infineon Technologies) 無線晶片業務的交易中加入了英特爾,該交易於 1 月份完成。這個部門後來成為英特爾的行動通訊的數據機部門。

最後,在蘋果和高通握手言和後,英特爾的行動通訊的數據機部門失去了唯一的大客戶蘋果後,只好以美金十億元賣給蘋果。

製程工藝一再跳票

不相信EUV

第五任執⾏⻑歐德寧開始大力投資EUV光刻機,向艾斯摩爾的EUV計畫投資41億美元,比台積電的14億美元和三星的9.74億美元相加起來還要多。

第六任執⾏⻑科再奇不相信EUV光刻機能發揮的規模效應,放棄艾斯摩爾的第⼀代 EUV 設備⽣產,堅持在10奈米製程節點採用技術較成熟、也較便宜的DUV光刻機,導致10奈米良率遲遲無法改善。因此在 10 奈米製程上多次跳票,使其先進製程技術⼀路落後台積電、三星,甚⾄導致市占率遭改用台積電做為晶片代工的競爭對⼿超微蠶食。

早在2017年,英特爾就將第一台EUV光刻機收入囊中,但一直放在公司的倉庫中,到2021年才重見天日。其間,2014年英特爾也率先在業界推出14奈米製程晶片,一切看起來都不糟。在推出14奈米後,英特爾引以為傲的「tick-tock」───類似鐘擺模式,以兩年為期的製程迭代周期魔法───逐漸失靈了,一直到2019年才推出10奈米製程的產品。這個迭代周期,從兩年拉長到了五年。英特爾在14奈米節點,前後就整整卡了7代產品!

代工業務虧損嚴重

英特爾於2024年4 月25 日公布製造部門業績公布2023年晶圓代工業務虧損70億美元,比前1年虧損52億美元進一步惡化。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預期,晶圓代工業務將於2027年達到損益平衡,導致英特爾股價暴跌。

首次請對手代工核心產品

2025年台積電從英特爾獲得的收入可能達到80-90億美元,這將使英特爾成為台積電N3製程的第二大客戶。Lunar Lake運算晶片(包括CPU、GPU和NPU等)採用台積電的N3B製程節點製造。

:台積電長久以來就曾為英特爾代工許多的產品,包括獨立顯示晶片等非核心的產品。但這是英特爾直至近年才開始請對手台積電代工核心的產品Meteor Lake,Lunar Lake,Arrow Lake等。

資助對手

花了大把銀子,口口聲聲要追上台積電。但英特爾竟開始把最核心的桌上型和筆電的處理器外包給對手,將約 30% 產能外包給台積電代工。這等於是一事無成,花了許多時間和資源,一點進展都沒有,竟拿錢資助對手,此舉更激怒投資人,讓投資人恕不可抑。還導致投資人因此把英特爾告上法院。

錯失人工智慧

錯失OpenAI

英特爾曾在 2017 年⾄2018 年間與 OpenAI ⾼層討論投資選擇,曾有機會持有OpenAI的30%股權,但第七任執⾏⻑史旺認為⽣成式 AI 模型短期內難以商業化,沒有賺頭,最終導致這筆交易告吹。

無用的新創併購

諷刺的是,英特爾在同一期間,花了大把銀子,進行多項人工智慧晶片新創公司的併購,但現在看來,這些人工智慧晶片新創公司大都沒有為公司帶來顯著的營收。

第六任執⾏⻑科再奇在任期內主導收購了Nervana,是英特爾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第四次嘗試。然而2019年,科再奇引咎辭職,Nervana不出意外的壽終正寢。

沒有任何工程技術背景的第七任執⾏⻑斯旺接任後,轉而收購了AI晶片公司Habana Labs,將原本應該投向Nervana的資源悉數轉移到Habana Labs。

現在英特爾用來和輝達及超微競爭,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的晶片Gaudi系列 ,就是在Habana的基礎下,改進推出的產品。 但尤於管理階程的變化,時程的拖延,資源投入的不足,為時已晚,眼看著輝達和超微拿走所有的市場,英特爾的Gaudi系列 在市場上幾乎沒有能見度,效能表現也較差。

不重視軟體

英特爾幾十年來有項特色,那就是公司並不重視軟體和整合,忽視軟體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輝達能靠CUDA軟體平台,強化輝達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護城河,而英特爾仍然還堅持只靠硬體晶片的運算力。

處理器效能落後

失去蘋果的電腦處理器訂單

由於英特爾在晶片工藝製程上一再延宕,使其先進製程技術⼀路落後台積電、三星。這也讓蘋果的電腦部門的產品上市時程受到衝擊之外,英特爾處理器的效能也再不符合蘋果的期望。

在第七任執⾏⻑史旺時期,蘋果宣布推出⾃家開發處理器 M1、捨棄2005年以來使用的英特爾處理器───這使得英特爾失去全球約10%的電腦處理器的訂單。除了已經被超微一再蠶食的處理器市場份額,無疑地再給英特爾一記致命的重擊。

取消早期獨立顯示GPU的研發

英特爾2010年收掉Larrabee專案感到不滿,Larrabee本來會是早期的通⽤型繪圖處理器(GPU)。這個專案被砍時還引發極大的轟動。本來英特爾計劃在消費者市場和⾼效能運算市場都推Larrabee,結果先是取消消費者市場⽅案,最後整個Larrabee研發案都撤銷。

Xeon Phi是Larrabee的繼任者,定位仍然是通用GPU。但英特爾的想法從設計全新的GPU變成了賦予CPU媲美GPU的運算能力。由於高昂的成本,Xeon Phi在極為有限的產品週期裡,幾乎沒什麼客戶,加上10奈米難產,計劃最終在2017年被砍掉。

英特爾如果當年成功推動GPU研發案,現在加入AI的軍備競賽就不會輸給輝達這麼多。

Atom處理器時運不佳

採用x86架構的低功耗,主打行動終端市場的Atom處理器,在iPhone上市的第二年,也就是在2008年發表,這款處理器主要是為智慧⼿機⽽設計。然⽽當時智慧⼿機晶片⼤多是ARM架構晶片。

第⼀⽀搭載英特爾晶片的智慧⼿機2012年發表。在本該乘勝追擊、快速迭代的時期,Atom等來的卻是長達五年的按兵不動。加上被競爭對手強力抨擊Atom在功耗效能上表現不佳,Atom的市場動能很快就消退。

但是Atom還是有許多ARM架構晶片行動裝置無法具備的優勢:例如能執行所有的Windows程式,處理器的效能表現也較好。因此當年除了在手機表現不佳外,但Atom在小筆電,平板領域,曾是市佔第三大的硬體平台,表現其實不差。這顆晶片的生命力不可謂不旺盛,一些特斯拉舊款車型的車機晶片就搭載了Atom處理器。

Atom真正會胎死腹中,其中一個無法說出口的原因是英特爾的內部的競爭關係。Atom存在的那段期間正好是英特爾的晶片製程開始落後對手,一再延後推出的時程,Atom在公司內部被重視的順位一直排在伺服器和筆電等營收較大的部門之後,使得Atom的功耗和功能改善計劃一直未獲大幅度的改善。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Atom能執行Windows程式,英特爾傳統的筆電和個人部門因為擔心主打性價比優勢的Atom影響到自己的產品的市場,致使Atom的任何計劃都被排擠,無法取得想要的產品推出時程,永遠搶不到產能,英特爾內部的資源投餵優先順序一再排後。但因後來進展有限,智慧⼿機晶片的部門在2016年被關閉。

結論

如我在書中和本部落格中一再強調的,陳立武退出董事會所持的理由,並在先前的貼文《英特爾倒閉可能發生嗎?》中重覆過,英特爾的問題是企業文化,不是技術。過去近六十年太舒服的企業文化不改,公司和員工高高在上的老大心態和文化不徹頭徹尾地去除,一切的努力都將是枉然。

英特爾決策
credit: Ideogram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這些年來IBM經營得如何了?

IBM經營得如何?12年前,IBM的市值與微軟不相上下,營收大於後者,但現在呢?IBM目前的市值卻只有微軟的十六分之一!

建議您往下閱讀本文之前,先點按我先前的這篇貼文:《IBM如何賺錢?未來的重心為何?》,這樣對國際商業機器(IBM,美股代碼:IBM)這家企業和業務才有基本的認識。

市值的較量

上市企業的市值是判斷企業經營效率和公司價值最客觀的方法,用來討論IBM經營最為適宜了。

微軟和英特爾

我曾在《10年間4大科技股的重生和隕落》和《英特爾目前有多慘?》這篇兩貼文中提及一個類似的案例,我拿微軟和英特爾相比───十二年前,由相同的市值,一家登上全球市值王位,股價大漲12倍。另一家由全球半導體王位下跌落,一再拱手讓出所有曾經擁有的所有的桂冠。英特爾目前的情形如何?有興趣的讀者請點按我的《英特爾目前有多慘?》和《英特爾倒閉可能發生嗎?》這兩篇貼文,會對這家公司的慘狀有進一步的了解。

微軟和IBM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IBM。12年前,IBM的市值與微軟不相上下,營收大於後者(請點選我在《IBM如何賺錢?未來的重心為何?》中的微軟和IBM過去十年的營收比較走勢圖,你就一目了然了)。

但現在呢?IBM目前的市值卻只有微軟的十六分之一!

IBM的轉型做了哪些努力?

分拆和賣家當

一如當你點按我的《英特爾目前有多慘?》中所看到的,英特爾已經被逼到賣家當,分拆(請點選《英特爾正將公司分拆為五家獨立公司 》)和停發股利以籌集公司的現金流,而且目前正在打公司的生存保衛戰,因為各方企業秃鷹和積極型投資人正趁英特爾股價大幅下挫時,打著各種入主或併購的如意算盤。

IBM比英特爾好一些,而且IBM規模比英特爾大多了,是個典型的多元化的科技集團,不像英特爾只集中在半導體業務。但基本上IBM也是一路在賣家當,出售值錢的部門,好聽一點是去蕪存菁,難聽一點是公司管理不善。

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分拆Kyndryl(美股代碼:KD),以及把晶圓製造部門出售給格芯(美股代碼:GFS)。詳情請點選《IBM如何賺錢?未來的重心為何?

IBM較有時間應對

IBM和英特爾不同的是,英特爾這一切發生在過去廿年間,而IBM是發生在過去四十年間。IBM四十年前市值非常龐大,股價呈現一路緩慢下跌的走勢,較沒有暴跌的情形;因此給了IBM公司從容應對的時間。

但英特爾最近五年間,特別是今年,時常有超過10%的暴跌的情形,就容易令管理階層措手不及,才造成今日的局面。

IBM經營
Credit: Ideogram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英特爾的基辛格面對的是不可能的任務,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基辛格必需明白,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建議大家讀一下我的另一篇貼文:《一連串重大錯誤的英特爾決策導致淪落至今天的地步

現任執行長

血統純正

現任執行長派屈克·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居功厥偉。他並不是號簡單的人物;他在1980年代設計了英特爾的80486處理器。是英特爾公司史上的第一位技術長,是難得具有純正的英特爾血統,兼具商業,管理,上市企業的英特爾執行長。他曾拜公認英特爾史上最偉大,也是任職最久的的執行長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為工作和人生的導師, 並在職涯的很早期就立志要當上英特爾的執行長。

超強的背景

在英特爾工作了30年之後,他先後擔任已被博通(美股代碼:AVGO)併購的VMware的執行長和戴爾(美股代碼:DELL)的EMC部門的總裁兼營運長,並於2021年2月重返Intel接任執行長職務。

風雨飄搖中掌舵

我在先前的文章《英特爾目前艱難的困境》裡提及英特爾在五年內就換了三任執行長,公司可謂內外交迫。這種現象直到基辛格上任才算基本稳定下來。

他一接任的時候,正好是美國意識到半導體生產必需移回美國,中止亞洲和台積電壟斷半導體生產,以及對中國半導體禁運的關鍵時刻。原本英特爾應是協助美國這項半導體政策的當然人選,但時不我予。此時的英特爾已今非昔比,不只已不是全球半導體的市值王了,也不是全球半導體銷售的龍頭,在半導體製造技術上更大幅落後台積電(美股代碼:TSM)和三星電子。

哪些不可能的任務?

不可同日而語

基本上,基辛格此次回歸所接收面對的英特爾已經是一個爛攤子,和他當初離去時的英特爾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若基辛格能成功逆轉公司的命運,那他絕對是其中的功臣。沒有意外的話,基辛格會在英特爾的公司史上留名。

改變極為困難

英特爾並不是一家普通的企業,是美國另一種國力的象徵,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當英特爾的事業範圍非常龐大,不良積習己久,坐享容易錢太久,內部文化根深蒂固,員工普遍存有自大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這正是造成公司走下坡的關鍵因素。

錯誤的三大決策

現任執行長派屈克·基辛格在接受印度媒體Digit訪問時,公開承認過去廿年英特爾有以下三大重要的錯誤決策,才導致目前的公司的處境。坦率提到他覺得英特爾錯失三大商機:智慧手機晶片業務沒做起來、2010年取消獨立顯示晶片GPU的研發,以及沒有把重心放在興建大型晶圓代工廠。

:基辛格所指的獨立顯示晶片GPU的研發,也就是著名的奈若比(Larrabee)計劃。獨立顯示晶片GPU是現在輝達(美股代碼:NVDA)能在人工智慧壟斷的核心基礎。

對照組

就在十三年前,英特爾和微軟(美股代碼:MSFT)的公司總市值還是不分上下的,當時微軟和英特爾這兩家公司關係密切,被稱為Wintel集團,兩家公司壟斷個人電腦的軟硬體,副作用就是兩者養尊處優慣了,混然不知錯過正在發生的行動運算正在改變科技世界。

差異是微軟覺醒較早,斷然快刀斬亂麻地撤換不適任的執行長巴爾默,換成現在令微軟重生的納得拉,擁抱雲端運算,軟體訂閱,以及現在剛發生的人工智慧,重新引領全球的科技業,而且市值長期威脅霸榜第一很久的蘋果。

關於這一部份,請參見我另一篇文章的詳細分析《讓微軟重返榮耀的納德拉(Satya Nadella)》。

資本市場的表現

一年曾上漲幾乎一倍,但

2023年,英特爾股價由谷底反彈,全年上漲了90.1%。很難想像,不到一年前,英特爾公司的股價本益比只有6倍,股價只有24.73元,殖利率6%;您沒有看錯,這些數字都是對的。

痛苦的一年

2022年對這家晶片巨頭來說是痛苦的一年。 2021年開始的半導體產能短缺現象仍在肆虐。全球經濟在最近的通膨危機中遭受了最嚴重的打擊,限制了對採用英特爾組件的高階電子產品的需求。

主要競爭對手超微(美股代碼:AMD)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市場中採取了所有正確的手段,從英特爾手中搶走了桌上型電腦和資料中心伺服器等關鍵領域的市場份額。因此,英特爾的財務表現經常不如華爾街的預期,2022年英特爾公司股價下跌了48.7%;公司股價幾乎跌到不能再跌的底部了。

原因不是自己表現好

股價在前一年減半後一年內翻倍,這並不完全是英特爾 2023 年業績的好表現所造成的,儘管公司長期前景大大改善,但股價已大致回到2021年底的水平了。

較低的通膨率和全球經濟普遍走強幫助英特爾重新站穩腳步。此外,執行長派屈克·基辛格領導下的策略轉變開始帶來紅利,為其第三方晶片製造服務提供了更多訂單,並推出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該公司從超微手中奪回了部分失去的市場份額,同時對晶片的需求也在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2023年最大的股價漲幅源自於宏觀經濟消息,而不是該公司本身的表現和營運。2023年3 月股價飆升31% ,2023年11 月又飆升23%,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通膨下降和半導體行業其他部分的業務增長而造成的。

結論

基辛格必需明白,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 2024年8月2日,在第二季財報公佈後,宣佈暫停股利發放並裁員15%後,股價一天內就下跌 26%,這是自 1974 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天。
  • 2024年開年到8月底時,公司的市值跌去近60%。股價最低時曾探及18.46,可謂慘不忍睹。
  • 由於市值跌到只剩美金800多億,公司傳出和摩根史坦利合作,商討如何抵禦股市秃鷹或積極型投資人趁機控制公司,甚至併吞英特爾的潛在危機。
  • 8月底時,傳出公司正與投資銀⾏家合作,幫助度過這家公司 56 年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公司正在討論各種⽅案,包括可能剝離其代⼯業務,取消新⼯廠計畫,也可能包括潛在的併購,甚至出售。
基辛格
credit: Barrons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英特爾目前有多慘?

英特爾目前的團隊架構過於臃腫,導致員工積極性減弱、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早在幾年前就應該裁員至少3萬人」。

建議大家讀一下我的另一篇貼文:《一連串重大錯誤的英特爾決策導致淪落至今天的地步

和微軟市值的比較

十二年前市值相同

我在兩年前的文章《10年間4大科技股的重生和隕落》裡面曾提過一個數字,讓投資人暸解現在的英特爾有多慘:

十年間,由相同的市值,一家登上全球市值王位(指的是微軟),股價大漲12倍。另一家由全球半導體王位下跌落,一再拱手讓出所有曾經擁有的所有的桂冠(指的是英特爾)。

我相信很少有人曾注意到我提的這個事實!十二年前,英特爾和微軟市值是相同的。

現在差了36.5倍

現在呢?2024年8月28日截止,英特爾現在市值只剩836.8多億美金,微軟則是3.05兆美,兩者相差近36.5倍。

資本支出將削減17%

英特爾在 8 月發布災難性的第二季財報後,基辛格和其他人將提出的提案可能包括進一步減少公司工廠擴張資本支出的計畫。

可能包括暫停或完全停止其價值 320 億美元的德國工廠的計劃,據報道該項目已被推遲。

8月,英特爾表示,預計2025年資本支出將削減至215億美元,較今年下降17%,並發布了弱於預期的第三季預測。

出脫主要企業持股

包括Mobileyes和安謀等重要企業的持股以籌措現金,在第二季度清倉了所持有的安謀的股份。請注意:英特爾是這兩家重要上市企業的主要股東,持有Mobileyes共88%的股權。

2023 年 6 月,英特爾也將其所持有的IMS Nanofabrication的少數股權出售給貝恩資本,該部門估值為 4.3B 美元。

可能成為被併購的目標

市值低得不合理

由於目前英特爾的市值實在太低,而且低得不像話,和英特爾的市場地位和擁有的技術和內含價值根本不成比例(這部份不是本文的重點,有機會我或許會再另外寫文章詳談)。

激進投資人正磨刀霍霍

2024年8月24日時,知情人士透露,由於公司股價一再暴跌,為免股市禿鷹的覬覦,英特爾正在與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內的顧問合作,幫助自己抵禦激進投資人的襲擊

可能加速出售Altera部門

公司可能加速剝離英特爾於2015 年以167 億美元收購的Altera。原本公司就計劃出售其部分股份將在未來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但尚未確定具體日期。

但據Altera 也可能完全出售給另一家有興趣擴大其產品組合的晶片製造商,該公司已悄悄開始探索是否可能出售,基礎設施晶片製造商 Marvell 是此類交易的潛在買家之一

半導體同業可能併購

不只如此,目前市場上還傳出近年對併購大企業不遺餘力的博通(詳見我的貼文《博通(Broadcom)如何賺錢?經營方式的1項重大改變》),正在考慮收購英特爾。

無獨有偶地, 2024年9月20日,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高通已就全資收購事宜接洽英特爾。這個消息大大超出了先前市場傳言的預測。本9月初,多家媒體就曾報導,高通計畫收購的是英特爾部分晶片設計業務,當時雙方也處於交易早期的意向接觸階段。

停止股利的發放

2023年時,英特爾就先將股利從0.365下調至0.125,把股利砍為三分之一。

2024年第二季財報法說時,公司竟直接宣佈取消股利的發放。

人才的流失

許多高階核⼼幹部包括⾼端⼈才的流失,也使英特爾進⼀步陷入困局。

據《eenewseurope》報導,Habana Labs的兩位共同創辦⼈Davi Dahan和Ran Halutz已離開英特爾,在以⾊列特拉維夫創辦了另⼀家名為Touch的⼈⼯智慧公司。2019年,他們以20億美元將Habana Labs賣給英特爾。兩人都是在當時進入英特爾。英特爾後來以Habana為基礎,推出AI處理器Gaudi系列。

除此之外,英特爾四位資深的CPU設計老將,就在英特爾宣布全球裁員15%消息之前不久,已離職成立了⼀家新的晶片創業公司Ahead Computing,計畫從事RISC-V內核IP的研發⼯作。

裁員

員工人數膨脹太快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於2021年重新接手公司,進行振興計畫。該計劃也被稱為IDM 2.0策略,目的是重振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並擴大公司的代工業務。

作為振興計畫的一部分,到2022年,英特爾新增了至少2萬名員工。今年早些時候,英特爾的員工總數接近12.5萬人,已超過美國AI運算巨頭輝達和台積電兩家之和。有些專案的員工人數甚至是美國晶片設計巨頭超微等同行的5倍。

公司冗員太多

包括陳立武在內的部分前英特爾高階主管,對現行的團隊營運模式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公司目前的團隊架構過於臃腫,導致員工積極性減弱、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早在幾年前就應該裁員至少3萬人」。

陳立武希望公司能有針對性地裁員,應集中辭退沒有實際業績的中階管理人員。同時,製造業務的工作重心需回歸以客戶為中心,而非一些不必要的官僚體系。但董事會並未採納陳立武的相關提案。

最後,引發身為英特爾董事會成員的陳立武的不滿而離職

必需裁員

到2025年底前,每年削減的金額上看80億至100億美元,例如以下的重大裁員事件:

  • 宣布從2022年10⽉開始裁員後,英特爾在2023年裁員約5%。
  • 2023 年 1 月,宣布對中階以上員工進行 5% 以上的減薪。它還暫停了獎金和績效奬金。
  • 2024年8⽉,英特爾公司將裁員 15%——約 15,000 個工作崗位
  • 2024年8⽉,英特爾要通路與行銷部門年底前要減少 35% 成本支出。
  • 2024年8⽉,英特爾全球裁員,愛爾蘭5,000員工去留未卜,賠償高達19個月薪資。

開始賣家當

  • 2021 年,把英特爾將SSD業務及大連工廠出售給SK海力士
  • 2024 年,英特爾第二季清倉ARM股份,股票投資仍虧損1.2億美元
  • 2023 年,英特爾要賣Mobileye部分持股,籌資約15億美元 仍將保留對Mobileye約88%的持股
  • 2023年,英特爾以 4.3B 美元的交易將 IMS Nanofabrication 部門的少數股權出售給貝恩資本
  • 2023年,英特爾把伺服器整機業務賣給神達
  • 2022年,英特爾出售無人機燈光秀業務,由馬斯克的弟弟買下

公司打算分拆為五家企業

詳情請見我的專文的說明《英特爾正將公司分拆為五家獨立公司

晶圓代工業務

虧損嚴重

英特爾於2024年4 月25 日公布製造部門業績公布2023年晶圓代工業務虧損70億美元,比前1年虧損52億美元進一步惡化。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預期,晶圓代工業務將於2027年達到損益平衡,導致英特爾股價暴跌。

首次請對手代工核心產品

2025年台積電從英特爾獲得的收入可能達到80-90億美元,這將使英特爾成為台積電N3製程的第二大客戶。Lunar Lake運算晶片(包括CPU、GPU和NPU等)採用台積電的N3B製程節點製造。

台積電長久以來就曾為英特爾代工許多的產品,包括獨立顯示晶片等非核心的產品。但這是英特爾直至近年才開始請對手台積電代工核心的產品Meteor Lake,Lunar Lake,Arrow Lake等。

資助對手

花了大把銀子,口口聲聲要追上台積電。但英特爾竟開始把最核心的桌上型和筆電的處理器外包給對手,將約 30% 產能外包給台積電代工。這等於是一事無成,花了許多時間和資源,一點進展都沒有,竟拿錢資助對手,此舉更激怒投資人,讓投資人恕不可抑。

引發投資人集體訴訟

投資人很顯然對英特爾領導團隊很不滿,英特爾面臨集體訴訟,被控 2024 年 1 月報告 2023 年業績時,沒有正確披露製造部門虧損。官司由 Levi & Korsinsky 律師事務所發起,呼籲英特爾投資者加入此集體訴訟。

英特爾
英特爾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梁孟松是中芯(SMIC)突破美國封鎖的功臣

台灣的媒體界幾乎都把梁孟松冠上「叛徒」的極為負面的稱號,這點我實在無法苟同。歷史會還梁孟松一個公道的。他是三星14奈米,中芯28 奈米/14奈米/7奈米/5奈米製程的功臣

建議您在往下讀之前,先閱讀我的另兩篇貼文:《被美國禁運的中芯現在如何了?》和《台積電(TSMC)的2大長期威脅:美國和中芯

背景

台積電之前的經歷

梁孟松於台灣的成功大學電機系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後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師從胡正明,在獲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後,梁孟松和他的導師一樣當選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

畢業後於超微(美股代碼:AMD)負責記憶體的相關工作。

任職台積電

1992年返台加入台積電,最後升至資深研發處長,是台積電近500項專利的發明人。台積電以自主技術擊敗IBM,受行政院表彰的台積電研發團隊中,當時負責130奈米「銅製程」先進模組的梁孟松其貢獻排名第二,僅次於他的上司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

台積電擺脫IBM的桎梏

台積電早期的技術都來⾃於IBM(美股代碼:IBM)授權,⾃主能⼒不佳。2003年,IBM希望把新開發的銅製程⼯藝賣給台積電。但張忠謀為了終結了IBM的技術,而且認為IBM技術不成熟,不如⾃⼰幹。

率隊研發的是蔣尚義,⼀年多後,台積電銅製程率先突破,發揮核⼼作⽤的是6個⼈:余振華、梁孟松、孫元成、蔣尚義、楊光磊、林本堅。

離開台積電

2009年2月,梁孟松離開台積電,轉赴台灣清華大學任電機工程學系和電子所教授,半年多後前往韓國。

梁孟松證明自己有能力

梁孟松離開台積電後去了三星,現在人在中芯,都向世人證明了自己有這個能力。

三星突破14奈米的功臣

2011 年 7 ⽉,梁孟松前往三星擔任研發副總經理,當時三星深陷 28 奈米製程轉向 20 奈米製程的技術瓶頸,⽽梁孟松主張放棄 20 奈米製程、直接升級⾄14 奈米製程,結果⼤獲成功;最後三星 14 奈米製程量產時間比台積電早半年,且台積電當時推出的是 16 奈米製程,幫助三星拿下台積電⼿中的蘋果 A9 和⾼通訂單。

台積電控告梁孟松

台積電控告梁孟松侵犯營業祕密的訴訟一審敗訴,二審獲勝,最終最高法院判決:梁孟松不能以任何方式繼續為三星提供服務,此案為台灣史上第一次限制企業高階主管在競業禁止期限「結束」後,仍禁止至競爭對手公司任職。

請注意:梁孟松投靠三星是在競業禁止期限「結束」後,也就是沒有合約限制後。

劉德⾳呢?

2025年2月,媒體揭露台積電前董事⻑劉德⾳2024年退休後,根據美國加州⼤學柏克萊分校的新聞稿,劉德⾳藉由在該校正式成立「科技競爭⼒與產業政策中⼼」(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Policy Center, TCIP),旨在提升美國先進技術研發與製造競爭⼒。請注意劉德⾳要提升的是美國,不是台灣的先進技術研發與製造競爭⼒。想想台積電當年為何控告梁孟松(詳見《梁孟松是中芯(SMIC)突破美國封鎖的功臣》)?

那劉德音呢?不過才去年才離職,劉德音位階是董事長,他掌握的台積電的機密可比梁孟松多太多了。什麼是兩套標準,這活生生的就是。

美國已禁⽌非競業協議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指競業禁⽌協議構成「不公平的競爭⽅法」;因此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2024年4月投票,以3 比2 的票數通過禁⽌非競業協議,打擊那些會限制員⼯辭職後跳槽到新雇主處⼯作的合約。此法案通過等於反對這⼀類合約限制勞⼯的就業權,不得在離職後⼀段時間或在特定區域,為原雇主的競爭對⼿效⼒或創辦有競爭性的企業。

加入中芯

任聯合執⾏⻑兼執⾏董事

2017 年,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美股代碼:SIUIF),擔任聯合執⾏⻑兼執⾏董事。梁孟松加入後,中芯國際 28 奈米製程良率便開始提⾼,但由於太晚研發成功⽽錯失量產良機,他決定直接跳過下⼀代 22 奈米製程,轉攻量產 14 奈米製程策略。

立即改善14奈米製程良率

梁孟松將 14 奈米製程良率在 298 天內,從3%⼤幅提升⾄95%以上,使得中芯成為繼台積電、聯電、三星、格羅⽅德和英特爾後,全球第六家能⽣產14奈米晶片的企業之⼀;也成為全球第五家能製造12 奈米製程的企業。

成功開發出7奈米

在完善 28 奈米和 14 奈米製程後,梁孟松更在美國禁運,多方阻撓,中芯沒有艾斯摩爾的EUV,多數人認為是不可能辦到的前提下,2023年協助中芯成功開發出 7 奈米製程。

「日經新聞」先前報導,半導體調查公司TechanaLye社長清水洋治說,中芯的實力只落後台積電3年,尤其中芯採用7奈米技術,整體表現卻能和台積電5奈米性能同等級,代表陸製半導體的設計能力已進一步提升。

5奈米已經試產成功

最近市場傳出華為與中芯國際聯手,以多重圖案化開發出 5 奈米製程並獲得突破,中芯在沒有艾斯摩爾的EUV的困難情況下,已成功推出5 奈米製程。

但中芯國際表示,由於沒有EUV的限制,雖成功生產 5 奈米製程的晶圓,但目前的量產仍受到成本過高和良率過低的困擾。

3奈米已有腹案

美國《Tom’s Hardware》雜誌已指出中芯和華為已經使用DUV和多重圖案化申請了3奈米製程的專利,合理推論中芯早就發展出3奈米製程的技術了,商業化推出時程只是時間早晩的問題。

:華為已經宣佈在2024年底和2025年將推出採用5奈米工藝的晶片。而華為晶片的代工廠就是中芯。

:中芯是台積電長期的唯二對手之一,詳情請見我的另一篇貼文《台積電(TSMC)的2大長期威脅:美國和中芯

艾司摩爾執行長富凱(Christophe Fouquet)在公布2024年第3季財報時表示,中國大陸企業具備自行生產5奈米、3奈米晶片的潛力,但只因為沒有EUV,只能用DUV,造成產量和良率可能受限。

2024年⾸季前三⼤晶圓代⼯廠

依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6⽉12⽇發布的調查顯⽰:2024年⾸季全球前10⼤晶圓代⼯廠產值為292億美元、季減4.3%。其中的前三大如下:

  • 台積電營收季減約4.1%⾄188.5億美元,市占61.7%。
  • 三星營收季減7.2%⾄33.6億美元,市占降⾄11%。
  • 中芯營收季增4.3%⾄17.5億美元,表現優於同業,市占5.7%、⼀舉超越格芯與聯電躍升⾄第3名。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排名已經上升⾄第3名,拉近和三星的距離,三星以往幾年市佔長期都在15-17%間。這也印證了我在三年前的貼文中的觀點《台積電(TSMC)的2大長期威脅:美國和中芯

台灣對梁孟松的否定

梁孟松的職場之路

台灣的媒體界幾乎都把梁孟松(Mong-Song Liang)冠上「叛徒」的極為負面的稱號,這點我實在無法苟同。梁孟松只不過因為他出身台積電,在台積電的前途發展不甚順遂,而另謀高就,找一個適合自己,能發揮自己長才的公司,證明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夢想罷了。

:沒有叛徒,那來今天的半導體業界的許多著名頂尖企業,詳見我的另一篇貼文《八叛徒(Traitorous Eight),半導體和風險投資業的源頭

跳槽是員工的權利

跳槽:找一個適合自己,能發揮自己長才的公司,證明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夢想───這種做法在產業界和職場不是常態嗎?全世界不都是如此嗎?台灣犯得著趕盡殺絕,幾乎將梁孟松形塑成萬惡不赦,忘恩負義的小人嗎?說穿了,這只不過是因為台灣人自己的兩套標準和玻璃心作祟,無法接受梁孟松投靠台積電的對手,讓台積電的對手的技術獲得突破而心生不滿。

張忠謀不也如此?

試想:當初張忠謀不也是因為在德州儀器職涯發展碰到困難,而離開德州儀器,碰巧台灣政府當時也需要建立半導體業,台灣政府出資協助張忠謀創立台積電,讓張忠謀找到自己的舞台而留名。想不透其中有何差別,無非就是台灣人自己酸葡萄,自信心受損,加上小國寡民,狹窄的心胸,還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所造成的───實情就是因為現在台灣只有台積電能拿來說嘴,無法接受中芯可能有能力和台積電競爭甚至超越的事實,對別人的成就故意視而不見 ,貶低他人成就,藉以達到阿Q式的精神勝利,自我安慰滿足的目的罷了。

關於張忠謀和梁孟松間的恩怨,詳見我的另一篇貼文:《台積電張忠謀的爭議言行

不正常的立場

淪為意識形態

捫心自問,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如果對自己夠誠實的話:梁孟松何錯之有?如果你自己是梁孟松呢?如果梁孟松最初效力的不是台積電而是一家美商或日商呢?如果梁孟松跳槽的去向不是中芯而是一家美商或日商呢?那些批評他的人的答案是否會有不同呢?這是連小孩子都懂的基本是非和邏輯問題,資本市場和職場講究的是實力和成績,不是意識形態。

相同的邏輯,那上百萬在大陸工作的人也有問題嗎?難不成這上百萬的人都應被起訴判刑?如果梁孟松效力的是美商或日商,台灣敢吭聲嗎?

問題不在梁孟松,而是持偏見的人。

台灣人對台積電的偏頗立場

在台灣,台積電已經變成評論的禁地。任何對台積電的負面或不利言論都會受到嚴厲的攻擊,即使是基於事實的評論都不行。對台積電只許提正面的,不允許不同觀點,否則天涯海角都會受到反擊───只因為現在台灣只有剩台積電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台積電「現在」擁有強大的競爭力這點是事實)可以拿來說嘴,這才是不能說的秘密。

人性的人云亦云、旅鼠現象、不想花心思弄清楚問題的天性;再加上多數台灣人的黨同伐異、一言堂、義和團、趨炎附勢、酸葡萄、媒體的洗腦、大內宣、凡事兩套標準、積非成是、井底之蛙、駝鳥心態、只問立場不問是非、容不下不同的聲音(台灣不是自詡為民主國家,言論自由嗎?從這件事來看,還是嗎?)這些行為能改變他人達成的成就,或是阻止別人的進步嗎?

問題是:多數台灣人都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樣樣世界第一、習於將他人善意視為理所當然、得了便宜還賣乖、行為十足就像被寵壞的小孩一樣、並不認為自己立場偏頗───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錦上添花、趨炎附勢

君不見美國人黃仁勲,蘇姿丰最近兩年訪台時所受到的萬人空巷的採訪規格,台灣媒體把兩人形塑成台灣之光,對兩人的報導還不只於鉅細靡遺可以形容,期間兩人幾乎都是台灣媒體的頭條,彷彿沒有其它事情可報導一樣。

這兩人出生在台灣是又如何?輝達和超微都是美國公司,不是台灣公司,他們兩人現在可是美國人啊!台灣媒體的表現完全就是十足一付蹭熱度、錦上添花、趨炎附勢的表現。

一如現在已經有少數台灣人眼見中芯一再地成功開發出高階的晶片製程了,馬上開始把熱臉貼過去地稱「這還不是靠台灣人梁孟松,不然中國沒那個能力啦!」哪天台灣人又改口把梁孟松貼上台灣之光的稱號,我也不會訝異。

什麼是勢力眼?

結論

歷史會還梁孟松一個公道的。

梁孟松
credit: South China Post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巴菲特是如何管理波克夏的?

巴菲特管理波克夏的兩大原則

波克夏不是普通企業

投資人一定都很好奇:波克夏(美股代碼:BRK.A和BRK.B)是一個美股市值第五大的上市企業(請見我在《2022年標普500指數的成份股表現 》一文中所列的2021年美股前十大市值成份股),集團包括為數龐大的子集團和子公司,僱用的員工超過37萬2千人(這個數字在美股上市企業中,根據財富雜誌在2021年的調查排行榜,名列全美第九),而且規模持續在增加中。巴菲特已92歲高齡,那他是怎麼管理一個如此龐大的企業帝國呢?

巴菲特平時關注什麼?

2008年的股東信裡,巴菲特談到了他平時會關注波克夏的那些重要的事項。

無論是好年景還是壞時辰,查理和我都簡單地緊盯四項目標:

  • 1.維繫伯克希爾在金融上直布羅陀海峽般的位置。這意味著要有非常良好的資金流動性、適度的即將到期債務、數十個利潤與現金的源泉;
  • 2.拓寬保護我們生意的 “護城河”,這會讓我們的公司們具備長期競爭優勢;
  • 3.收購和發展新的、各種各樣的利潤之源;
  • 4.擴大和培養優秀的管理團隊,這個團隊要能持續為伯克希爾創造出非凡價值。

巴菲特管理波克夏的兩大原則

巴菲特在1986年的股東信中,詳細揭露了他在波克夏裡,只負責兩項工作:

  • 吸引並維繫優秀的經理人來經營我們的各種事業
  • 資金的分配
波克夏的併購標準,巴菲特

吸引優秀的經理人

基本原則

吸引並維繫優秀的經理人來經營我們的各種事業,這項工作並不太難,通常在我們買下一家企業時,其本來的經理人便早已在各種產業展現他們的長才,我們只要確定沒有妨礙到他們即可,這點非常重要,如果我的工作是組織一支職業高爾夫球隊,若尼克勞斯或阿諾帕瑪願意替我效力,我實在不必太費心去教他們如何揮桿。

其實我們一些經理人自己本身已經相當富有,(當然我們希望所有的經理人都如此)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他們繼續為公司效力,他們之所以工作是因為樂在其中並散發出乾勁,毫無疑問地他們皆站在老闆的角度看事情,這是我們對這些經理人最高的恭維,而且你會為他們經營事業各方面成就所著迷。

只要找到好球員,任何球隊經理人都可以做的不錯,就像是奧美廣告創辦人大衛奧美曾說︰『若我們僱用比我們矮小的人,那麼我們會變成一群株孺,相反地 若我們能找到一群比我們更高大的人,我們就是一群巨人。

不限制經理管理的人數

而這種企業文化也使得查理跟我可以很容易地去擴展波克夏的事業版圖,我們看過許多企業規定一個主管只能管轄一定人數的人員,但這規定對我們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當你手下有一群正直又能幹的人才,在幫你經營一項他們深具感情的事業時,你大可以同時管理一打以上這樣的人,而且還行有餘力打個盹。

相反地,若他們存心要欺騙你或是能力不夠或是沒有熱情時,只要一個就夠你操心的了,只要找對人,查理與我甚至可以同時管理比現在多一倍的經理人都沒有問題。我們將會繼續維持這種與我們喜愛與崇敬的伙伴合作的原則,這種原則不但可以確保經營的績效極大化,也可以讓我們能享受愉快的時光。否則要是僅為了賺錢成天與一些會令你反胃的人為伍,這感覺就好像是當你本來就已經很有錢時,你還為了錢跟不喜歡的人結婚一樣。

反對為經理人設定退休年齡

在2022年4月的股東大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自己健康狀況「好到不能再好」,因此沒有卸下波克夏執行長的打算。

1990年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中,他就表示過:「在波克夏我們沒有強制董事退休的年齡限制(以後絕對也不會有)。」

把優秀管理階層列為併購條件

巴菲特在1982年的股東信中就把「具備管理階層(我們無法提供)」,列為波克夏併購任何企業的六大標準中的一項必需的條件(請參見我另一篇部落格文章《巴菲特的併購標準》)。尤於把優秀管理階層列為併購條件,因此波克夏併購進來的公司,都已經配備了優秀合格的管理階層了,這也可為波克夏省去很多的麻煩,並確保公司能繼續交出優秀的表現。

不會有集團會議,預算,考核

巴菲特在1987年的股東信提過:有這些(子公司)優秀的專業經理人,在事業的日常營運上,查理跟我實在是沒有什麼好費心思的地方,事實上,平心而論我們管的越多,可能只會把事情搞砸,在伯克希爾我們沒有企業會議,也沒有年度預算,更沒有績效考核(當然各個企業單位因應自身所需,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辦法),但總的來說,我們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告訴指導Blumkin如何去賣家具事業或是指導Heldman家族如何經營製服事業。

資金的分配

巴菲特對自己的要求

巴菲特在信中強調:「處理資金的分配這項工作在波克夏裡面尤其重要」,主要原因有三:

  • 一是因為我們賺的錢比別人多
  • 二是我們通常將所賺的錢保留下來
  •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旗下的企業可以不需要太多的資金便能維持競爭力與成長性

他表示:「的確一家每年能賺23%且全數保留盈餘的公司,比起每年只賺10%,且只保留半數盈餘的公司,前者資金分配的任務要繁重的多,所以將來若是我們運用盈餘的方式不佳,或是旗下主要被投資公司,諸如蓋可、美國廣播公司等表現不好,則波克夏經營情況惡化的程度將會非常地快,假設公司淨值以後每年只有5%的成長,則公司資金分配的工作雖然還是很重要,但體質改善的速度也會變慢許多。」

巴菲特對旗下執行長的要求

我在《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一書的2-2小節中,87頁中就有如下的一段說明:

巴菲特就曾經對媒體表示過,他只給波克夏大家族的公司執行長們2項任務:

  • 持續做它們過去長年在做的事,繼續加寬公司的護城河,這並不是非要企業的利潤要一年比一年多,因為有時做不到;然而如果企業的護城河每年不斷地加寬,這家企業會經營得很好。
  • 把公司賺的現金送到奧馬哈(Omaha,波克夏公司總部所在城市),由他統一配置進行投資。

結論

巴菲特:「真正優秀的企業主管,不會一大早醒來告訴自己『今天我要努力降低成本』,因為這樣說形同早上醒來時才決定要練習呼吸一樣。」

波克夏
credit: insurtechinsights.com

相關文章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