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執行長vs.英特爾決策
執行長更換太頻繁
英特爾六十年來,公司也才不過八位執行長;但後面的這五位英特爾的執行長都在位不久,執行長的任期和他的表現,通常呈正比,這是資本市場上的常規。
對比微軟、字母、亞馬遜等科技公司,英特爾的執行長換屆也未免過於頻繁。黃仁勳從輝達創立的1993年至今,一直任執行長至今,一點都沒有要退休的意思。祖克柏今年剛滿40,正值壯年。博通的陳福陽(Tan Hock Eeng),從2006年至今都是博通的執行長,表現獲得各界的大力讚賞。
不適任的執行長們
要說今天英特爾走到如今這般田地,任命多位不適任的執行長可說是第一大理由───而且更糟糕的是,「近期的連續五位」執行長的表現,令人搖頭。
英特爾六十年來,公司也才不過八位執行長。但這八位只有兩種:無比優秀和慘不忍睹。這兩類英特爾執行長們的成績可說是天差地遠:他們在各自任上當時所形成的英特爾決策,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英特爾目前的慘狀。
前三位被載入半導體史冊
前面的三位,至今在全球的半導體界,可說都是被載入半導體史冊的教父級人物。
世⼈將三⼈都視為英特爾創辦⼈,也是經營鐵三⾓,Noyce 負責技術發展,Moore 負責技術實現,Grove 則是負責商業化和管理,引領英特爾⾃1968 年到 1998 年的 30 年時間。
英特爾史上的八位執行長
- 第⼀任執⾏⻑:諾宜斯(Robert Noyce,1968~1975):Noyce 成立英特爾後,於 1971 年提出微處理器,後⼈尊稱為「矽⾕市⻑」或「矽⾕之⽗」(the Mayor of Silicon V alley)。Noyce 和德州儀器⼯程師 Jack Kilby 都是積體電路(IC)的發明⼈之⼀。
- 第⼆任執⾏⻑:摩爾(Gordon Moore,1975~1987):Moore 於 1965 年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 s Law),摩爾於 1975 年修正預測,指出未來 10 年間,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將增加⼀倍,這也奠定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礎。
- 第三任執⾏⻑:葛洛夫(Andrew Grove,1987~1998):為英特爾第三號員⼯。Grove 決定中斷發展DRAM 相關產品,改⽽發展獨⾃⽣產 386處理器,奠定在 1990 年代早期不被質疑的領導位置。葛洛夫並於 1997年獲得《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物,他也將這些管理⼼路歷程寫成書,並說出經典名⾔「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 第四位執⾏⻑:Craig Barrett(1998~2005):將英特爾的處理器產品進⾏市場細分,競爭對⼿在低價市場難以撼動其地位;⼆是從電腦和計算機科學領域進軍網路伺服器。
- 第五任執⾏⻑:歐德寧(Paul Otellini,2005~2013) :將英特爾從過去技術導向轉為業績導向,比起技術更看重銷售和⾏銷,為英特爾後期埋下禍根。
- 第六任執⾏⻑:科再奇(Brian Krzanich,2013~2018):將公司重⼼轉往物聯網(IoT)以及雲端市場。製程工藝上開始落後台積電、三星。
- 第七任執⾏⻑:史旺(Bob Swan,2019~2021):在他領導下,英特爾市場霸主地位逐漸下滑⾄與超微⿑平,在部分市場處於被追趕的狀況,加上蘋果宣布推出⾃家開發處理器 M1、捨棄英特爾。
- 第八任執⾏⻑:基辛格(Pat Gelsinger,2021~):由於前三任執⾏⻑主要都出⾝營運或者財務,因此 技術出⾝的他上任後,能否拯救起英特爾,仍待時間證明⼀切。
重大投資一事無成
英特爾在很早之前,就成立了專注於風險投資業務的Intel Capital部門,擁有令人羨慕的資源和公司內部管理階層的支持。
和IBM、思科的故事不同,英特爾對新興領域的嗅覺非常敏銳,對新技術的投資也沒有絲毫懈怠。幾乎都可以搶在其它競爭者之前,接觸到產業界大部份重要的投資機會。巔峰時期,光是英特爾一家的研發開支就佔了半導體產業的30%。
但是,這種英特爾並沒有好好把握這些投資機會,一開始總是取得先機,但後來並不用心,也不努力,幾乎所有被英特爾併購的公司,在被併購時都是公司最風光的頂點,英特爾也都花了天文數字的資金。
但所有併購結局都慘不忍睹,這些公司的結局到後來都是走下坡,被低價變賣,或是束之高閣;最終導致英特爾錯過了它的PC之外的幾乎所有新興技術。究其原因,還是公司的文化,以及管理階層的管理不善所導致。
其中金額較大,在科技界影響較大,較著名的案例就包括:Altera,Mobileyes,Nervana,McAfee,手機的數據機,Optane,無人機等。
總之,英特爾一直在科技舞台中央當了幾十年的觀眾和有錢的大爺,一付事不關己的態度,如今幾乎被趕下舞台,也不會令人訝異。
行動運算領域一敗塗地
拒絕iPhone
2005 年,歐德寧拿到與蘋果合作訂單,為 Mac 配上英特爾的晶片,但後來蘋果詢問英特爾是否願意供應 iPhone 半導體,歐德寧因誤判需求前景,認為不符成本⽽放棄與蘋果交易,錯過 2007 年 iPhone 上市帶來的⾏動市場的起⾶。
賣掉ARM處理器部門
2006年6月27日,歐德寧宣佈出售XScale PXA行動處理器資產。以6億美金賣掉這個ARM處理器部門給邁威爾,等於放棄後來成為行動運算主流的ARM處理器運算平台。
押錯通訊協定
偏好 WiMAX 而不是 LTE,則是對 4G行動通訊協定所做過的最錯誤的決定。英特爾在 2009 年左右做出的重大選擇之一就是致力於將 WiMAX 作為未來的 4G 標準。高通則反其道而行之,優先考慮 LTE。在花了無數的資源和預算後,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LTE大獲全勝。
結束行動運算部門
2011 年 12 月,英特爾成立一個全新的行動運算部門。公司斥資數十億美元開發合適的處理器和數據機,以投入其各種行動業務。
後來,數十億美元的行動成本不斷攀升───2013年虧損 31 億美元,2014 年虧損43 億美元───這最終迫使英特爾將其行動和PC 收益報告合併起來,以掩蓋其非生產性支出。
在經過行動運算部門多年的虧損,加上行動運算部門被英特爾內部排擠(請見本文最後的Atom處理器部份),內外交迫的困難情況下,仍無法憾動競爭對手的現實情況下,被迫結束行動運算部門,即使平板業務已經取得全球第三大硬體平台的市佔優勢下,只能放棄手機和平板的行動業務。
把數據機部門賣給蘋果
2011 年 1月,英特爾以 14 億美元收購英飛凌科技 (Infineon Technologies) 無線晶片業務的交易中加入了英特爾,該交易於 1 月份完成。這個部門後來成為英特爾的行動通訊的數據機部門。
最後,在蘋果和高通握手言和後,英特爾的行動通訊的數據機部門失去了唯一的大客戶蘋果後,只好以美金十億元賣給蘋果。
製程工藝一再跳票
不相信EUV
第五任執⾏⻑歐德寧開始大力投資EUV光刻機,向艾斯摩爾的EUV計畫投資41億美元,比台積電的14億美元和三星的9.74億美元相加起來還要多。
第六任執⾏⻑科再奇不相信EUV光刻機能發揮的規模效應,放棄艾斯摩爾的第⼀代 EUV 設備⽣產,堅持在10奈米製程節點採用技術較成熟、也較便宜的DUV光刻機,導致10奈米良率遲遲無法改善。因此在 10 奈米製程上多次跳票,使其先進製程技術⼀路落後台積電、三星,甚⾄導致市占率遭改用台積電做為晶片代工的競爭對⼿超微蠶食。
早在2017年,英特爾就將第一台EUV光刻機收入囊中,但一直放在公司的倉庫中,到2021年才重見天日。其間,2014年英特爾也率先在業界推出14奈米製程晶片,一切看起來都不糟。在推出14奈米後,英特爾引以為傲的「tick-tock」───類似鐘擺模式,以兩年為期的製程迭代周期魔法───逐漸失靈了,一直到2019年才推出10奈米製程的產品。這個迭代周期,從兩年拉長到了五年。英特爾在14奈米節點,前後就整整卡了7代產品!
代工業務虧損嚴重
英特爾於2024年4 月25 日公布製造部門業績公布2023年晶圓代工業務虧損70億美元,比前1年虧損52億美元進一步惡化。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預期,晶圓代工業務將於2027年達到損益平衡,導致英特爾股價暴跌。
首次請對手代工核心產品
2025年台積電從英特爾獲得的收入可能達到80-90億美元,這將使英特爾成為台積電N3製程的第二大客戶。Lunar Lake運算晶片(包括CPU、GPU和NPU等)採用台積電的N3B製程節點製造。
註:台積電長久以來就曾為英特爾代工許多的產品,包括獨立顯示晶片等非核心的產品。但這是英特爾直至近年才開始請對手台積電代工核心的產品Meteor Lake,Lunar Lake,Arrow Lake等。
資助對手
花了大把銀子,口口聲聲要追上台積電。但英特爾竟開始把最核心的桌上型和筆電的處理器外包給對手,將約 30% 產能外包給台積電代工。這等於是一事無成,花了許多時間和資源,一點進展都沒有,竟拿錢資助對手,此舉更激怒投資人,讓投資人恕不可抑。還導致投資人因此把英特爾告上法院。
錯失人工智慧
錯失OpenAI
英特爾曾在 2017 年⾄2018 年間與 OpenAI ⾼層討論投資選擇,曾有機會持有OpenAI的30%股權,但第七任執⾏⻑史旺認為⽣成式 AI 模型短期內難以商業化,沒有賺頭,最終導致這筆交易告吹。
無用的新創併購
諷刺的是,英特爾在同一期間,花了大把銀子,進行多項人工智慧晶片新創公司的併購,但現在看來,這些人工智慧晶片新創公司大都沒有為公司帶來顯著的營收。
第六任執⾏⻑科再奇在任期內主導收購了Nervana,是英特爾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第四次嘗試。然而2019年,科再奇引咎辭職,Nervana不出意外的壽終正寢。
沒有任何工程技術背景的第七任執⾏⻑斯旺接任後,轉而收購了AI晶片公司Habana Labs,將原本應該投向Nervana的資源悉數轉移到Habana Labs。
現在英特爾用來和輝達及超微競爭,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的晶片Gaudi系列 ,就是在Habana的基礎下,改進推出的產品。 但尤於管理階程的變化,時程的拖延,資源投入的不足,為時已晚,眼看著輝達和超微拿走所有的市場,英特爾的Gaudi系列 在市場上幾乎沒有能見度,效能表現也較差。
不重視軟體
英特爾幾十年來有項特色,那就是公司並不重視軟體和整合,忽視軟體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輝達能靠CUDA軟體平台,強化輝達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護城河,而英特爾仍然還堅持只靠硬體晶片的運算力。
處理器效能落後
失去蘋果的電腦處理器訂單
由於英特爾在晶片工藝製程上一再延宕,使其先進製程技術⼀路落後台積電、三星。這也讓蘋果的電腦部門的產品上市時程受到衝擊之外,英特爾處理器的效能也再不符合蘋果的期望。
在第七任執⾏⻑史旺時期,蘋果宣布推出⾃家開發處理器 M1、捨棄2005年以來使用的英特爾處理器───這使得英特爾失去全球約10%的電腦處理器的訂單。除了已經被超微一再蠶食的處理器市場份額,無疑地再給英特爾一記致命的重擊。
取消早期獨立顯示GPU的研發
英特爾2010年收掉Larrabee專案感到不滿,Larrabee本來會是早期的通⽤型繪圖處理器(GPU)。這個專案被砍時還引發極大的轟動。本來英特爾計劃在消費者市場和⾼效能運算市場都推Larrabee,結果先是取消消費者市場⽅案,最後整個Larrabee研發案都撤銷。
Xeon Phi是Larrabee的繼任者,定位仍然是通用GPU。但英特爾的想法從設計全新的GPU變成了賦予CPU媲美GPU的運算能力。由於高昂的成本,Xeon Phi在極為有限的產品週期裡,幾乎沒什麼客戶,加上10奈米難產,計劃最終在2017年被砍掉。
英特爾如果當年成功推動GPU研發案,現在加入AI的軍備競賽就不會輸給輝達這麼多。
Atom處理器時運不佳
採用x86架構的低功耗,主打行動終端市場的Atom處理器,在iPhone上市的第二年,也就是在2008年發表,這款處理器主要是為智慧⼿機⽽設計。然⽽當時智慧⼿機晶片⼤多是ARM架構晶片。
第⼀⽀搭載英特爾晶片的智慧⼿機2012年發表。在本該乘勝追擊、快速迭代的時期,Atom等來的卻是長達五年的按兵不動。加上被競爭對手強力抨擊Atom在功耗效能上表現不佳,Atom的市場動能很快就消退。
但是Atom還是有許多ARM架構晶片行動裝置無法具備的優勢:例如能執行所有的Windows程式,處理器的效能表現也較好。因此當年除了在手機表現不佳外,但Atom在小筆電,平板領域,曾是市佔第三大的硬體平台,表現其實不差。這顆晶片的生命力不可謂不旺盛,一些特斯拉舊款車型的車機晶片就搭載了Atom處理器。
Atom真正會胎死腹中,其中一個無法說出口的原因是英特爾的內部的競爭關係。Atom存在的那段期間正好是英特爾的晶片製程開始落後對手,一再延後推出的時程,Atom在公司內部被重視的順位一直排在伺服器和筆電等營收較大的部門之後,使得Atom的功耗和功能改善計劃一直未獲大幅度的改善。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Atom能執行Windows程式,英特爾傳統的筆電和個人部門因為擔心主打性價比優勢的Atom影響到自己的產品的市場,致使Atom的任何計劃都被排擠,無法取得想要的產品推出時程,永遠搶不到產能,英特爾內部的資源投餵優先順序一再排後。但因後來進展有限,智慧⼿機晶片的部門在2016年被關閉。
結論
如我在書中和本部落格中一再強調的,陳立武退出董事會所持的理由,並在先前的貼文《英特爾倒閉可能發生嗎?》中重覆過,英特爾的問題是企業文化,不是技術。過去近六十年太舒服的企業文化不改,公司和員工高高在上的老大心態和文化不徹頭徹尾地去除,一切的努力都將是枉然。
相關文章
- 《一連串重大錯誤的英特爾決策導致淪落至今天的地步》
- 《過去40年哪些重大的IBM決策錯誤才淪落至今日的下場?》
- 《這些年來IBM經營得如何了?》
- 《IBM如何賺錢?未來的重心為何?》
- 《10年間4大科技股的重生和隕落》
- 《讓微軟重返榮耀的納德拉(Satya Nadella)》
- 《甲骨文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的成績終獲肯定》
- 《英特爾的基辛格面對的是不可能的任務,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 《圖形處理器(GPU)主要的廠商和用途》
- 《英特爾目前有多慘?》
- 《英特爾正將公司分拆為五家獨立公司 》
- 《英特爾倒閉可能發生嗎?》
- 《英特爾是怎麼賺錢的?以及投資它的好處 》
- 《英特爾目前艱難的困境》
- 《人工智慧個人電腦(AI PC)正在改變個人電腦的供應鏈和生態系統》
- 《超微(AMD)如何賺錢?企業史上罕見的反敗為勝案例》
- 《長年老二的超微(AMD)表現為何令人瞠目結舌?》
- 《高通(Qualcomm)多元化成功,已不再只靠手機賺錢》
- 《輝達(nVidia) 如何賺錢?輝達改變了產業的遊戲規則 》
- 《博通(broadcom)股價長期持續表現優異的背後原因》
- 《博通(Broadcom)如何賺錢?經營方式的1項重大改變》
- 《無所不在的安謀(Arm)如何賺錢?》
- 《博通(Broadcom)如何賺錢?經營方式的1項重大改變》
重要聲明
- 本站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不對文章內容、資料之正確性、看法、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讀者請務必自行判斷。
- 對於讀者直接或間接依賴並參考本站資訊後,採取任何投資行為所導致之直接或間接損失,或因此產生之一切責任,本人均不負任何損害賠償及其他法律上之責任。